朱孔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开创广东教育事业新局面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2/6 9:40:31   阅读:945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提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信心决心,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努力为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作出新贡献。

一、全面认识新时代教育的历史性成就,坚定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自立自强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推动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普及水平历史性跨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满意度,走出了一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教育篇章。

广东教育发展是全国教育的生动缩影。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强省战略,举全省之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始终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带头深入学校调研、为师生讲思政课,谋划部署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一大批教育痛点难点问题,推动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全省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97.71万个,顺利实现学前教育“5080”目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达到5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达到80%)。“十三五”时期,广东全省增加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57.5万个,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提高到87.3%。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办学规模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两次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表扬。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在10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开展第一批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工作,遴选建设122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大力推进省职教城建设,10所院校11万学生进驻。全省高校由2012年的138所增至2021年的160所,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2022年,新增3所高校进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双一流”高校总数达8所。高等院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总金额占全省的81%,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黏合剂、高端人才的集聚地、颠覆性创新的发生器。教育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内地与港澳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增至5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实施“强师工程”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展基础教育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对口帮扶和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能力素质显著提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全覆盖。

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正确,有力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信心!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步入最优的环境、最好的阶段,迎来了最大的机遇,具备了最好的条件,教育的信心更加充足,教育的自强更有底气。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战略高度前所未有,教育的地位作用更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单独成章且摆位突出,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判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方位和规律认识,赋予教育、科技、人才更高的战略定位、更大的使命任务。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靠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靠高质量的教育。可以说,没有教育强国,就没有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战略布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突出,摆位更靠前、地位更凸显。

二是推进力度前所未有,教育的目标方向更明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宏伟蓝图,目标引领更加有力,实现路径更加清晰。

三是谋划深度前所未有,教育的价值追求更彰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高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是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同向发力、深度融合、系统集成,更有效地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更有力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是保障强度前所未有,教育的支撑体系更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征程中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没有高水平、高强度的保障,就没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是坚强保障,深化教育改革是关键一招,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第一资源,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变量。这些方面强有力的支撑,使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四梁八柱更坚实更稳固,为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源源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教育事业新局面

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任务要求,紧密结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广东教育应有的贡献。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看待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立德树人上展现更大作为。办好教育,方向是第一位的。必须从政治上看教育,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快落实、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健全民办学校和合作办学院校党组织领导机制。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推广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全面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善用“大思政课”,唱响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旋律。坚持不懈推进“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按照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要求,深化“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等思政工作队伍。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推动大中小学普遍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坚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激励广大师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勇担当起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是着眼战略全局谋划教育,聚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在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上体现更大担当。教育的高度决定创新的高度。必须勇担使命、积极作为,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抓好“双一流”建设高校排头兵,坚持“四个面向”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全省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紧密对接新发展格局,坚持“四个面向”,集聚力量进行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集中力量资源打造一批优势学科,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积极争取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示范引领全省高校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对接教育部“高等教育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和广东省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整合力量打造若干能够汇聚大团队、承接大任务、产出大成果的高校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越中心。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卡脖子”问题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完善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着眼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以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加快培养各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紧缺领域战略平台和专业学院建设。加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分类培养体系。抓住“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广州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推动全球高水平大学特别是港澳高校来粤合作办学,加强与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支撑。继续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持续给科研人员松绑解套,以更灵活的机制、更有活力的载体、更高效的服务、更优惠的政策吸纳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取得更大进展。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要紧紧围绕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教育民生问题,聚焦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强投入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财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好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引导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积极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千方百计扩学位、优布局、缩差距。科学布局中小学幼儿园,重点增加珠三角地区及粤东粤西粤北中心区域等人口流入地学位供给,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85%以上。在“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深化省属职业院校集团办学,充分挖掘办学潜力。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丰富珠三角地区优质高等教育服务供给,加快提升“东西两翼”高等教育发展品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建设,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积极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持续深化办学模式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推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模式,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突破口,总结推广一批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学创新的典型案例。推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5所高校的智慧教育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广东方案”。

四是把握特点规律推进教育,加快建设广东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在提升教育质量上取得更大成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全方位育人水平,必须加快教育体系优化升级,推动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创新体系、人才体系有机衔接。构建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强基、创优、新生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出台实施广东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县域普通高中、特殊教育三个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示范区和实验区创建。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按照“一市一案”“一校一策”原则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地,提升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职业教育品质,建设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和高水平高职院校,办好一批优质特色专业群。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更多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内涵发展、争创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实施新一轮“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形成规模适度、层次完善、结构合理、质量过硬、支撑力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推动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振兴计划,着力补齐区域高等教育短板,大力提升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水平。实施特色高校提升计划,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互动,打造服务产业特色的学科专业群,推动高校优势特色更加鲜明。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合作办学高校创新发展。构建服务全民、广泛深入的终身教育体系。以“提质、扩容、适应、融通”为主线,建立健全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具有广东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多元化教育的需求。构建师德为先、分层分类的教师发展体系。坚持将师德第一标准要求落实到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抓好“三支队伍”建设,着重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管理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员的教研科研能力。持续开展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对口帮扶工作,加快补齐乡村教师队伍短板。打造高素质职业院校“双师型”、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创新创造能力。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加大荣誉表彰力度,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五是筑牢安全防线守护教育,全力以赴保障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上作出更大贡献。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广东教育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以更高标准统筹安全和发展,全力筑牢教育领域安全“防火墙”“护城河”。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规范落实讲座论坛、教材、课堂教学、对外交流、培训机构等管理责任,确保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优化校园疫情防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聚焦科学精准,不断优化工作方案,加强校园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争取广大师生理解支持,共同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推进完善校园安全“三防”建设,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校园建设。


作者简介:朱孔军,男,研究员,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 吴潇剑)

本文刊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总第301期)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