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粤港澳高等财经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广东科技学院、广东科技学院智能财务与绩效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承办,广州华商学院、超星泛雅集团广东分公司、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粤港澳高等财经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广东省社科基地揭牌仪式在广东科技学院成功举办。会议以“高等财经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同时举行“供应链数字化创新研究中心”“东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两大社科研究基地揭牌仪式。西南财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财政税务学院马骁教授,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专委会理事长于海峰教授,广东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何方俊先生,广东科技学院校长、专委会副理事长梁瑞雄教授,广州华商学院原校长、专委会副理事长郭银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校长王关义教授,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专委会监事长吴立平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卢强教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专委会副理事长蒋海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财经学院院长、专委会副理事长向凯教授,超星泛雅集团广东分公司课程运营经理梁璐女士等领导、嘉宾以及各高校参会代表共计120余人参会。本次会议由专委会秘书长张军和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吴立平共同主持。
梁瑞雄代表广东科技学院致欢迎辞。他着重介绍了学校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强调智能财务与绩效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已成为广东省社科研究的重要基地。他期待接下来与兄弟院校携手合作,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探索财经教育新模式,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共同推动高等财经教育的创新发展。
于海峰在致辞中提出,为培养高素质财经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财经类高校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高质量建设学科专业,完善专业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积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呼应;二是高质量构建课程体系,致力培育一批智慧课程、跨学科课程;三是高质量培育智慧教育新生态,要大力推进AI技术赋能教、学、管全过程,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同时,他强调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区域,应继续加强高等教育协作,深化湾区高校合作办学和专委会建设,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
何方俊在致辞中充分肯定本次学术年会和“供应链数字化创新研究中心”“东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揭牌的重要意义。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二是明确研究方向,服务广东发展;三是加强支持力度,提升建设水平;四是夯实自身业务,发挥智库作用。会上还举行了专委会优秀案例颁奖仪式。
吴立平教授宣读获奖名单,于海峰教授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梁瑞雄教授、郭银华教授、蒋海教授分别为二等奖、三等奖获奖者颁奖,张军教授为获得优秀组织奖单位颁奖。
马骁教授在大会上分享了题为《高等财经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选择》的主题报告,强调高等财经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有“四个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传授转向素质能力并重、知识创新生态从大学组织内部转向多元主体协同、课程教学范式从传统教学转向智慧教育、内部治理体系从技术赋能转向系统重构,并详细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通过推进发展范式系统性变革、推进创新生态系统性重构、推进培养体系系统性重塑、推进组织形态系统性优化、推进评价体系系统性改革等“四个推进”措施,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卢强教授带来了题为《“数智赋能、工商一体、学科转型”融合,蓄势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的精彩分享,深入剖析了北京工商大学在数智教育、工商融合及学科创新方面的前沿探索与举措,展示了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部—学院—书院育人体系,设立了多个数字化教学研究中心,构建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实践一体化平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自主化、智能化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王关义教授作了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的深刻报告,追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与问题,并提出了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四大战略支点:一是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构建金字塔型的企业网络;二是必须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三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四是要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
梁璐经理作了主题为《AI 时代的新一代智慧课程》的报告。她详细地介绍了超星集团泛雅智慧课程的“智能体”“知识图谱”“AI平台”三大核心升级功能,精准捕捉每位学习者的需求与节奏,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路径,帮助学习者轻松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双重飞跃,为教育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支持与决策依据。
本次不仅促进了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还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新思路。展望未来,专委会将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姿态,引领财经教育改革,推动产教融合,为培养新时代财经人才贡献力量,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