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智课程思政,共育时代新人|广东省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5/1/8 14:58:58   阅读:396

1月4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广东药科大学承办、超星泛雅集团广东分公司协办的广东省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在广东药科大学大学城校园成功举办。研讨会以“汇智课程思政,共育时代新人”为主题,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姜琳、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廖益、广东药科大学党委书记刘晟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省内外课程思政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高校教务处、学院负责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业(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相关企业人员等500余人围绕相关议题开展研讨。开幕式由广东药科大学副校长杨全主持。

刘晟代表承办方致辞。他指出本次会议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行动。他着重介绍了学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突出成果,并希望借此会议搭建交流平台,推动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解决实践难题,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廖益代表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致辞。他指出高等教育对科教兴国至关重要,课程思政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广东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仍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为此,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创新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他表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将继续发挥平台引领作用,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迈上新台阶。

姜琳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学校育人基础更加深厚,育人氛围更加浓郁,育人成效更加彰显,遴选建设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形成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她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在构建“大思政课”的视域下,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深化课程建设、深耕课堂教学、强化示范引领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多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受邀作报告,内容涵盖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思政的四重逻辑、一流课程建设中的课程思政实践、红色基因传承与课程思政改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以及 AI 时代智慧课程等多个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分别由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映红教授、教务处处长佟矿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部部长朱磊教授,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郑建民教授,东莞理工学院教务部部长王红成教授,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小龙教授主持。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教授以“联动四个课堂,构建重理工辨识度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为题,阐述了该校打造 “红岩思政” 品牌。通过强化第一课堂主阵地、活跃第二课堂文化牌、延伸第三课堂大熔炉、抢占第四课堂新生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 “大思政” 格局。

四川师范大学原校长汪明义教授汪明义发表了题为“课程思政的四重逻辑:根、魂、梦、路”的主旨报告。指出“根”是源头活水,课程思政源自我国乃至全人类丰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与实践智慧,揭示了课程思政的历史逻辑;“魂”是使命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揭示了课程思政的价值逻辑,“梦”是远行目标,揭示课程思政的理想逻辑;“路”是前行轨道,揭示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并分享了其在多所学校对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之路。

汕头大学副校长陈敏教授以“‘一流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思考与实践”为题,分享了物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他以主持建设并入选“学习强国”的《光学》国家一流课程为例,剖析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融合的方法,阐释从本质上将思政教育和专业内容通过“化学键”融为一体的新型课程育人方式。他还介绍了汕头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做法与成果,展示了参与录制的中国教育电视台大型系列访谈节目《课程思政面对面》及其育人成效。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姚弋霞教授带来题为“基于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江西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举措和成效。通过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引领作用;通过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江西师范大学还充分利用江西红色资源优势,“一盘棋”布局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努力打造了革命老区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高地”和基于地方红色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榜样”。

广东药科大学教务部李晓菁部长以“‘五强化五聚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广东药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为题,介绍了广东药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与育人成效。她指出,学校通过强化机制聚焦总体规划、强化队伍聚焦能力提升、强化课堂聚焦育人实效、强化合作聚焦医教协同以及强化案例聚焦示范引领,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积极构建具有“药医协同”特色的思政工作格局,接下来将从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数智技术应用以及开展课程思政成果交流等方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超星泛雅集团广东分公司权中刚总经理以“AI时代的新一代智慧课程”为题,介绍了数字教育的新政策、新背景、新方向,结合“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与实践案例。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智慧课程的建设将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智慧课程和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一等奖获得者华南师范大学王颖教授以《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分享了《政治经济学》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教学过程。她详细解析了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数字化时代的新方向探索,强调课程思政呼唤课堂教学从工具性向价值性转变,不是用道德教育去“点缀”专业知识教学,更不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另辟专章”,而是将课程思政视为教学观念革新带来的教学改进。

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暨南大学谭有超教授报告题目为“科研驱动、宏微观结合课程思政模式分享”。他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提出基于科研驱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融合、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结合的课程思政设计理念,并以存货周转率、存货管理等实际教学内容,给出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分享了科研驱动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国民教授以“特色课程思政的打造思路与方法探索”为主题,从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能力,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契合点提出课程建设思路。并从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夯实保障基础,增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支队伍建设,建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系学院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构建“大思政”格局等方面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国家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陈瑜教授以“医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精神心理照护学课程为例”,详细解析了“四式同堂”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通过“思政载体(专业知识点)”“思政素材(人文精神、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志愿服务等)”“思政融入方式(教学方法)”和“思政价值”四个维度,将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

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赛道广东省赛一等奖获得者广州医科大学陈文君老师带来题为“‘文化引领,道术兼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分享”的报告,以“文化引领,道术兼修”为理念,分享了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医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经验。她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大医精诚的医者精神、建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严寒静教授以“共鸣时代脉搏,彰显课程特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为题,分享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她强调,要在医药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弘扬岭南特色中药文化,展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乡土情感,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此次研讨会,认为这是一次高质量、高水准的教学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专家学者们的深入交流研讨,成功探索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系列创新思路、前沿方法与有力举措,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强大助力与保障。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