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智慧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7月16日—18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超星泛雅集团协办的AI赋能智慧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工作坊在广州从化顺利举办。来自省内外高校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和课程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等150余人参加工作坊培训。
工作坊以“AI赋能智慧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为主题,邀请省内外四位专家作辅导报告,同时设置工作坊分组实操环节,平行组织上机实操演练。
第一讲由湖南大学刘强教授作《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辅导报告。他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改革经验与科研实践,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指出人机协同教学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途径,能够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学习。他认为知识图谱和生成式AI是人机协同教学的重要技术抓手,并提出“内容表征驱动路径、AI应用驱动路径和教学改进驱动路径”的人机融合三路径,这些路径可促进AI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第二讲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负责人王新昶作《经典工科课程新升级——一体两翼,开启智慧课程建设新篇章》辅导报告。他提出了课程建设的背景与目标,详细阐述“一体两翼”的课程建设理念,其中“一体”指设计与制造这门经典工科课程,“两翼”则包括教学形式与教学工具的创新;重点介绍多种教学方法与工具应用,包括知识图谱、思维导图、BOPPPS教学方法、目标图谱、思政图谱等;探讨数智化教材建设情况,总结数智化课程建设经验,并提出如何恰当应用AI工具等建议,为高校其他课程的数智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第三讲由秋叶企业事业部培训总监、企业AIGC课程研发负责人朱超作《教学AI助教开发全流程 打造师生机协同的教学新范式》辅导报告。他详细介绍了AI智能体的概念、特点及开发要点,指出AI智能体是聚焦特定领域的“专才”,具备感知、思考、决策、行动的OODA闭环能力;深入讲解教学AI智能体平台的构建思路,即打造“1个AI智能体平台+1个AI助教+N个AI教学工具”模式,涵盖课程教案生成、作业批改、英语单词卡制作等多方面应用,并在介绍Dify.AI、字节扣子等软件界面和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带领参会老师动手演练,全面提升教师AI应用能力,为高校教师开发适用AI教学工具提供了清晰路径。
第四讲由华南理工大学陆芳教授作《AI赋能数智课程建设及智慧教学》辅导报告。她立足当下教育发展大势,结合国家关于数字化发展重要政策,着重阐述人工智能对教师发展的赋能作用,从教学能力到AI素养提升,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方向。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层面,结合OBE理念,分享AI数智课程建设的路径与智慧教学方法,通过大模型助教助学、AIGC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实战案例,展现AI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无限可能。她强调,在智慧教育元年,师生与智能技术协同的教学创新将成为教育变革的关键,高校教师应主动拥抱这一趋势,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实操演练环节,超星泛雅集团广东分公司派出王钰涵、梁璐、陈佩琳、郭宇鹏等业务骨干,分别指导参训教师开展“知识库搭建与智能体后台管理”“图谱引擎重构课程内容”“任务引擎实操搭建”“AI实践实操搭建”“教师端&学生端效果展示”等实操演练。在专业老师手把手带练下,参训教师独立完成特定章节知识图谱搭建,包括知识点梳理、关联关系设定及课程专属智能体训练,运用AI工具完成讲稿撰写、教案设计、PPT生成及智能出题等环节,切实提升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优化课程开发效率与质量;依托任务引擎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实操,通过任务驱动实现课程目标落地与学习行为精细化管理,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学效果提升。
本次工作坊通过专家辅导与实操演练,为参会教师构建“理论认知—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完整学习体系。专家分享融合前沿理念与实践案例,助力教师掌握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的核心路径;分组实操聚焦智慧课程建设关键技术与工具应用,推动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有效破解教学改革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工作坊不仅为高校教师搭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的交流平台,更凝聚了“技术服务教育本质”共识,以新思想指导、新理念推动、新方式落实国家关于教师发展策略,推动高校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从“传统教学”向“智慧教学”的范式转型,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新方向,助力广东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走在前列,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注入智慧动能。
扫一扫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