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校长论坛在广州举办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2/12/14 9:34:43   阅读:1131

12月10日,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校长论坛,在广州商学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广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朱超华,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广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魏中林教授,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厅级干部汤贞敏研究员,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处长李金俊、副处长周国平、四级调研员周柳余,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公室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徐晖和中新合作促进处处长陈土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李盛兵教授,广州商学院校长马蔚兰教授、执行校长尹睿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广州商学院副校长郭航副教授主持。

李盛兵首先代表研究分会致欢迎辞。他对广州商学院承办本届研讨会暨论坛所付出的努力和支持表示感谢,认为本届研讨会暨论坛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实施“新十条”疫情防控措施的背景下举行,对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的未来走向富有特殊意义。

尹睿代表广州商学院对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及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对学校的认可和信任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广州商学院国际化办学20年的发展历程和累累硕果。她表示,本届研讨会暨论坛有助于促进高校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有助于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广州商学院将继续以学生的成长和体验为中心,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基本目标,着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为学校合作办学和国际化提供智慧力量。

徐晖在致辞中表示,研讨会暨论坛在广州商学院举办,体现了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水平教育发展和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坚守和期待。中新知识城是中国和新加坡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明珠”。中新知识城大力推动与新加坡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合作,已形成与新加坡合作教育矩阵。他希望各方能不断探索创新,推进高校国际化事业发展,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对外教育开放格局,为民族振兴、繁荣富强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

魏中林指出,教育是兴国之源、强国之基,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需要,中外合作办学已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推进各层级各形式的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在引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他希望与会人员能够深入研究分析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培养模式变革、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评价改革、疫情影响和师生心理健康体系构建、助力“双区”建设、国家及广东教育“走出去”等相关问题,分享对新问题、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的认识,共同探索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拓展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为广东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和实现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作出积极贡献,助力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亲和力和竞争力。

朱超华通过视频致辞指出,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教育部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的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一定成绩,粤港澳合作办学聚集效应初显。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及质量,是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合作办学工作中应予以关注的重点。他强调,与会人员就后疫情时代合作办学的创新路径与方式研究、深化内部管理机制的磨合与完善及质量保障研究、政策咨询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碰撞火花,将为推动合作办学提质增效,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安延在视频讲话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走过近40年的历程,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中外合作办学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立德树人,进一步有效引进和吸收国外及境外办学者优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既注重强化根基又强调融合创新,真正做到提质增效;要思考如何切实体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部署,发挥特色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认清新挑战,找准新定位,采取新举措,中外合作办学才能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她希望与会人员能够就中外合作办学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政策研究、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充分交流,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为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事业总结广东模式、提供广东经验,为开创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

研讨会暨论坛以“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的未来”为主题,围绕相关热点、难点话题深入探讨,邀请省教育厅领导、境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校校长等作主旨报告,为推动新时代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新发展,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言献策,为解决合作办学现实问题贡献智慧力量。

主旨报告环节由李盛兵主持。李金俊以“在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的新征程中推进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为题作报告。他指出,以高质量合作办学加快扩大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同时,他介绍了广东省合作办学十年的突出成就,分享了对“十四五”期间构建广东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推进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刘宝存作题为“海外美国大学发展的制度逻辑与现实困境”的报告。他提出,海外美国大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区所呈现出的特征和办学模式不同,但都与美国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和全球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其本质是一种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行动逻辑与办学本土化之间的平衡。

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林金辉教授作题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和应关注的若干问题”的报告。他提出,我国大力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成就显著,高校应加强战略定力,保持信心,但应关注质量、规范和治理、教学科研和评估等问题。

特邀报告环节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逸夫书院院长王丛教授主持。

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副院长何曜作题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与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介绍了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基本情况,并从资源、体系、制度、管理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在保持世界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的路径和方法。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外合作办学法律专家王奇才作题为“‘二级机构’向何处去?——关于不具有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的报告。他梳理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线索,分析了“二级机构”的实践模式和存在问题,并对其未来定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新职业教育中心主任、未来教育学院助理教授陈健作题为“以新职业教育理念助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认为,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要在工作新范式、技能新方向、职教新类型、学习新理念、合作新模式、实践新路径、协同发展新载体七个维度面向未来,在人、财、物、信息、时空五个方面守正创新。他希望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实现整体合作,做到凝聚共识、协同发展、示范引领,并主动与普通高等教育融合起来。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硕士班主任、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陈民作题为“破界求新、践行使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硕士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报告。他提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硕士班以项目式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团队协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探索新技术的能力、明确的目标、全局观、系统思维、团队精神、动手能力与表达能力,将有助于学生加快成长成才。

广州商学院校长兼外国语学院院长马蔚兰教授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困境及提升策略”的报告。她介绍了广州商学院20年国际化办学经验,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东省的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她表示将积极响应建设粤港澳教育国际示范区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引进优质海外教育资源办学的策略。

校长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毛亚庆教授主持。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沈伟其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钞秋玲教授、昆山杜克大学副校长常晓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陈金樑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黄伟国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校长Prof Jon Frampton教授、温州肯恩大学党委副书记严晓鹏教授围绕主题及有关议题作学术分享。

李和章作“中俄合作大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主题分享。他介绍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成立五年来合作办学的实践经验,分享学校在全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培养跨文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引进全球高精尖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组织中俄师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举措,并鼓励与会高校发挥教育合作平台的枢纽作用,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抓住新机遇,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出贡献。

沈伟其以“聚全球智慧,服务当地发展——以宁诺为例谈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挑战和作用”为题作分享。他结合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办学经验,列举了中外合作办学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同时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平台作用、国际科技合作的管道作用、国际人文交流的桥梁作用、国家外交大战略的支点作用,回应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如何应对挑战等问题。

钞秋玲作“西交利物浦打造独具特色的大思政课程体系”主题报告。她分享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经验,阐述了教师选拔、专业建设、教材遴选和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指出要注重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打造思想有高度、学理有深度、视野有广度、情感有温度的思政精课。

常晓林作“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教育创新思考与探索实践”主题演讲。他介绍了昆山杜克大学办学九年来在合作办学上的创新探索,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必须牢牢把握主权性原则、优质性原则、融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共赢性原则的观点,同时对中外合作办学未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作出了回应。

陈金樑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作办学新发展”为主题,对港中大在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及创新发展历程、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举措作了详细的介绍,对即将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双校园修读双主修本科课程项目也作了详尽的分享。

黄伟国作题为“博雅教育时代芳华——探索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之路”的报告。他阐述了北师港浸大研究型博雅大学的特点、未来香港浸会大学在大湾区发展的思考。他表示,北师港浸大的成立开创了香港与内地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先河,创新地推行全人教育、“四维”教育及国际化办学模式,对探索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rof Jon Frampton通过视频作“中英合作办学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发言。他从伯明翰大学的建校历史、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的办学运营情况和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作了梳理。他表示,伯明翰大学有信心与国内更多省份的高校建立研究联系,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

严晓鹏以“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重新链接与系统重构”为题,对疫情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危”与“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指出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必将进行重新链接和系统重构,具有布局更加优化、国家参与国际教育治理更加积极、在地国际化更加受到青睐、区域教育国际化更加成熟和数字国际化应用更加广泛的特点。

圆桌论坛由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中方负责人、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肖松山博士主持。与会校长、专家等围绕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等话题互动交流。

李盛兵对本届研讨会暨校长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与会专家、校长对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未来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进行了详细交流和热烈讨论,对中外合作办学未来发展将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发展大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积极力量。研究分会的同仁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本届研讨会暨论坛得到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指导,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主办、广州商学院承办、华南师范大学协办,来自省内外高校校长、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处长(主任),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老师、研究生,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的顾问和全体理事、监事近160人参加。截止论坛活动结束,通过搜狐新闻直播观看总人次超过35万。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