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4/9/14 17:12:48   阅读:3799

9月13日下午,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学会会长李大胜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卢晓中教授,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教授,五邑大学校长张运华教授,广东药科大学副校长杨全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教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卢坤建教授作为嘉宾出席论坛。学会理事、监事和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其他高等教育工作者代表20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分别由学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小波教授和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研究员主持。

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广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论述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该当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广东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广东高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广东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困局的突破,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广东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等重要议题。

在主题报告环节,张炜教授围绕若干典型高校如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来展开论述,他表示新质生产力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提出新的要求,特别强调要在科技成果有效应用方面有所作为,这就需要认真辨析和有效处理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中心的关系、有组织科研与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及其国之重器的关系、三技(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服务横向课题与狭义技术转让的关系、传统校办企业与教师技术入股企业的关系。马陆亭教授认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未来的社会形态、产业技术发展不全是一代二代的逐步迭代升级,而有可能直接实现高维进阶,社会进入创新取胜的时代。作为回应,高等教育须实现创新发展,通过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从跟踪模仿向创新牵引的转变。他还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既要有传统文化的烙印,更要有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还要有面向未来的先进性。卢晓中教授分别从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的关系、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范式转换、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教育龙头的引领意义三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发挥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先发内生转型的根本和关键就在于创新驱动,应从知识生产与制度创新两个层面,为高等教育现代化范式转换提供发展资源。





圆桌论坛环节,于海峰、张运华、温小波、杨全、许玲、卢坤建教授分别发表演讲,提出基本问题、表明主要观点,并与参会者充分交流互动。大家认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交汇点,肩负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多重任务,可以说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从基础研究突破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政府、高校、企业等需要系统合作,形成一条促进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的创新链,需要一批适应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需要高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教育教学过程、专业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生产过程和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发展动力。同时强调高校在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寻找与新质生产力连接地切入点,根据学校发展历史、办学优势、学科特色等资源禀赋,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最大化地提升可持续发展动力,以更好地发展基础型战略支撑作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李大胜在致辞中表示,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突破、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其核心在于创新、质的优化和先进性。他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要聚焦人才培养,锻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高等教育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重心,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革新培养模式,精准对接科技发展新趋势,构建新型劳动者队伍,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队伍保障。二要引领技术革新,推动劳动资料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应紧抓数字化转型历史机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推进自身数字化,通过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富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先进劳动资料。三要拓宽劳动对象边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高等教育需要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把握国际科技创新步伐,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源泉。四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助力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和谐共生的有机体,应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论坛在线下举行,同时开通直播,收听收看直播的累计达31.17万人次。论坛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承办,广东泛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华南有限公司、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中锐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协办。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