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刚 王 莹: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探析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2/12/27 11:43:51   阅读:2014

观点提要

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家国情怀是“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家国情怀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时代新人的成长、发展提供精神滋养。

要不断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着眼于科学思想、优秀文化、实践锻炼、制度保障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中不断探索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效路径。


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家国情怀是“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党和国家愈发重视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1]家国情怀的培育既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也有利于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的推进。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需要进行多维度的构建,作为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主体,国家、高校、社会、家庭应当充分发挥多方的教育合力。要不断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着眼于科学思想、优秀文化、实践锻炼、制度保障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中不断探索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以科学思想引领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

科学理论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的坚定来源于理论的坚定,坚持科学思想是实现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前提。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既不能盲目探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依靠科学思想的正确引领,而最首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础上,应当正确理解爱国主义之于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时代新人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此外,在国内进步与世界发展的背景下,开展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筑牢家国情怀培育的精神之基。

(一)在家国情怀培育中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家国情怀是孕育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是家国情怀中的朴素爱国情感走向理性的必然结果,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密不可分,相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家国情怀以爱国主义为指向,也包含着关照个人、关心家庭、关注社会发展、拥护中国共产党等内容。现如今,爱国主义不是虚无缥缈或盲目狂热的,而是具体且现实的。培育和增强爱国主义,就要求个体将自己的需要和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自我提升中牢固树立爱国情怀。与此同时,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以社会主义为主线,以中国梦为信念和目标,在接受培育爱国主义中实现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应当武装于头脑、扎根于实践,使其在生动的、具体的教育中得以推进。“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3],也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切入点。要将家国情怀的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以及民族精神教育紧密相结合,看到三者各自内容的层次性与彼此相辅相成的关联性。因此,“要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集体主义精神,涵养家国情怀。”[4]与此同时,爱国主义精神表达的是科学的理性爱国。以爱国主义为引领,是开展思想教育的前提。要认识爱国精神既是家国情怀的核心所在,也为家国情怀注入更多能量。爱国与爱家是一致的,家庭的教育有助于培养爱国精神。培养人的家国情怀不是朝夕之举,需在成长和生活中进行长期影响和熏陶。人的品性心态、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环境,爱国主义的教育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强化爱国教育能够使人正确认识家国情怀,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之中,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得时代新人在文化氛围、道德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增进家国情怀。

(二)在家国情怀培育中坚定理想信念

信念是人思想和行为的根基,是引导人向着目标前行的动力。理想信念关乎人的精神境界,关乎人的向往追求,也关乎人的心理态度和人生信条。理想信念源于现实生活,又指引人的前进方向,反映了人们心中内在的需要和追求。理想信念是人在感情、心理上自觉的坚定和坚守,具有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力。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具有微妙的联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信仰追寻是理想信念的来源。另一方面,理想信念也会促进和推动人们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和理解。

理想信念中既包含了个人的理想抱负,也有个人对家国、社会发展的思考。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使时代新人具有坚强的精神意志,产生正确的认知观念,在面对家国观、历史观、文化观等相关问题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行动。现如今,时代新人的培养离不开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也应当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强调理想信念不意味着固化人的思想,而是强调主观能动性对人的积极作用。

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延伸,需要丰富的养料和内容。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这样即使遇到思想困惑,也不至于走偏。应当在学习思考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明确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始终保持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与时代同向同行。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筑牢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只有将家国情怀深植时代新人的心中,引导和激励时代新人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并把对家国的热爱、奉献之情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之中,才是真正发挥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三)在家国情怀培育中增强公民意识

对社会公民的教化和引导,强调提升公民素养,包括公民归属感、公民责任承担、权力行使等内容。人作为社会化的结果,必须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提升自身适应能力。而增强公民意识也必然会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要将现代公民教育作为重要抓手,在培养公民素养过程中增强时代新人的公民意识。

西方国家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自由。同时鼓励公民积极行使权利与义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强调一般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同时也注重将公民、社会和国家相联系。特别是将家国情怀与公民意识相联系,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个人的家国意识、规则意识、理性思维、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思想上、认识上的社会反思,还要求人们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态,在行为上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来对待和应对社会事务。此外,公民意识也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挥社会公德和法治意识。在我国,公民既是各不相同的个体,汇聚在一起也是人民群众。在家国情怀中注入公民意识,首先应当激发人的主体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建设者和主人翁;其次应当激发人的国家意识,明确公民生活在集体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应当激发人的国际意识,知晓国内外大事,拥有独立和清醒的判断。

公民意识的觉醒离不开道德的治理与引导。公民意识教育本就隶属于道德教育,同时也是引领家国情怀的重要思想。公民生活在社会之中,遵守社会规则、具有法治意识、坚持平等民主,都是公民素养的具体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时,时代新人应当尊重规则、守住底线,提升理性思考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把公民意识中的理性、反思与家国情怀中的感性、认同相结合,把人民对幸福的期待融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法治素养和家国意识。

二、以优秀文化涵养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

在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发展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涌现发展。近代以来,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并不断丰富发展。这些优质内容都是我们党培育人才的重要文化滋养。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浸润是潜移默化的,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在优秀文化中汲取培育家国情怀的养分。

(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

从古至今积累和沉淀出的优良传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有力教育资源和精神养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征程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这为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提供支持,对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精神迷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华民族的文化沉淀和优良传统有利于筑牢人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优良传统更是引领时代新人奋勇向前的动力所在。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里饱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薪火相传中滋润和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节,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其中蕴涵的优秀品质、高尚精神、民族气节,体现出的深厚情感、礼仪气度,都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发展中历久弥新。“重视道德建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性,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在这方面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5]自强不息、行己有耻、团结友善、勤俭节约、爱国爱民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内容。之所以称为优良传统,是因为这些内容并不因时代的发展而过时,反而在传承中更具有影响力。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对于现如今开展家国情怀培育工作仍有借鉴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发扬。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在克服困难、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引领人民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凝练出优良的革命传统,是党在实践中积累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内容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下形成的,并且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党的革命优良传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实践,追寻理想信念。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做到严于律己。此外,在优良革命传统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加强对自身的教育,坚持真理、坚守本心,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将革命优良传统传承到底,因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有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民族的优良传统与革命优良传统具有相通之处。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中不忘遵循和延续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将二者优势相结合,为广大人民提供了精神动力。在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吸收优秀文化资源中的养料,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相结合,为家国情怀注入教育资源和动力。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家国情怀最直观的“修齐治平”的表达中,把“修身”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把“齐家”作为联结个人成长与贡献国家的中介,把“治国”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从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以此类推,齐家是根据社会层面而进行约束的,治国平天下则是从更广的国家层面的要求表达[6]。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这三个层面相联结,使公认的道德准则融入时代新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涵养人的家国情怀,筑牢家国意识。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彰显着中华文化。以共识的形式规定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日常生活层面的价值观念,为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了支撑点和丰富内容。同时,“时代新人具有明确的政治内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体”[7]。公民的价值共识凝结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反映在公民的具体行为举止中。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在本质上也是相通和一致的。

建构新时代家国关系,培育时代新人家国情怀,既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中汲取经验,也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全面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使得家国情怀教育与道德教育达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效果。

(三)树立良好的家规家训家风

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良好构建将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一直接触的便是家庭。家庭教育、家风家训、家庭氛围等都会影响人的素质形成和人格养成。因此,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离不开这一重要逻辑起点。家规、家训和家风是家庭生态的写照,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国情怀的教育资源。

家规是一个家庭内所遵循的规则与秩序,良好的家规有利于推进家庭教育。家训与家规相互依存,反映的也是一家人为人处世的原则。而家风是在规则、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风尚,反映家庭的道德水平和精神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个人要与人为善,家庭要以礼相待,国家要协和万邦。个人与家庭之间密不可分,家庭又是组成国家的单位,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就强调“忠”文化和“孝”文化。把忠君爱国与个人修养密切相连,要想成为君子,需要在家和睦、为国尽忠。“这种‘忠孝一体’的观念对现代社会家庭自律与国家治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强化了精神引领。”[8]可见,良好的家规、家训和家风的构建与传承,有利于滋养时代新人的文化底色。

家庭所推崇的良好风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通之处。家规家训和家风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家规、家训和家风最终的指向是家庭幸福和睦、社会平和安稳。对家庭、家族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也是家国情怀产生的来源和基础,经过良好家规、家训和家风的教化,人们对家和国的关系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家庭教育与爱国教育都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抓手。引导时代新人正确履行社会责任,注重勤俭持家,将知识与品德的养成放在首位。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家庭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为基础,采取不同策略与方法,以树立良好的家规家训家风。坚持和谐的家庭观念、优化家庭内外关系,也将塑造好团结互助、友好和睦的邻里关系。

三、以实践锻炼强化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

家国情怀的培育过程,也是将这一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应当实现“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9]。基于此,应当挖掘和打造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搭建起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为时代新人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实现家国情怀培育内外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打造品牌实践活动

时代新人的培养和塑造大多是在接受知识教化、实践锻炼中形成的。高校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场域,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体,打造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进而形成品牌口碑,对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

优质的品牌活动是培育家国情怀、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家国情怀可以融入高校的美育工作之中。开展广泛的趣味活动,例如“一封家书”、传统艺术进校园等艺术性活动。同时可以结合音乐、美术、文学、历史等学科,用多样的表现形式开创多彩的文艺活动。同时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传统节日等契机,创新活动类型,与时俱进,将优质家国教育内容用更生动、更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实践活动符合时代特点和时代新人发展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弘扬家国情怀、增进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时代新人能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经典文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在丰富的活动中,参与者亲身体会,亲身感受,这也有利于家国情怀以更接地气、更自然的方式深植于时代新人的心中。

要以党史、国史、校史、家史学习活动为依托,传承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从理论层面来讲是抽象的,而依托于历史来讲是真实和具体的。高校在培育和弘扬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老物件、老照片、老资料等素材,制作相应的纪录片,并结合党史、国史、校史、家史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论坛讲解、书法展示、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把党史、国史中的生动史实融入活动之中,并依靠校史校训、家史家训这些与人的成长和发展亲切又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把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养变得更加鲜活,从而为时代新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只有加强青年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和熟知,增进其对学校、家庭的理解,才能真正将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家国情怀的培育必须依靠实践活动,把思想观念转为实际行动,在实践锻炼中使家国情怀深耕于心,外化于行。

(二)搭建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

形式多样、选择多元的实践平台是时代新人学习家国情怀和展示所学成果的重要舞台,应当结合高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丰富和搭建。可以在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红色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将传统的家国情怀内涵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性表达与践行相结合,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渗透家国情怀。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将社会实践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加“学分、学时”以作规定。高校、社会联动搭建实践平台,能够使青年接近社会,增长才干。近年来,高校探索出了很多实践形式,如:在农村宣传惠农政策、了解和调研农村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关爱空巢老人或是担任志愿教师,都可以使大学生既不脱离社会实际,又能用系统、科学的知识反哺家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有许多高校组织了防疫主题的社会实践,包括在社区开展疫情防护、心理疏导、普法宣传等活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国情现实,扎根家乡工作,同时,提升思想觉悟、修炼个人品行、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旨在培育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时代新人是时代的开拓者、青春的弄潮儿,应当注重对其进行综合培育。可以把家国情怀的主题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之中,设置相关课题项目。使广大参与者在组建队伍、构思课题、讨论深化、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既能提升个人的创造能力,也能感受家国情怀的魅力。同时,可以指导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将家国情怀的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专业作品创作之中。并与企业、机构、社区相对接,搭建家国情怀教育的广阔平台。可以围绕家国情怀主题进行宣讲宣传,或是实现学习研究向实践成果的转化。组织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重要的实践方式。近年来,许多高校利用暑期时间组织高校青年学生骨干,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重走革命路,在革命老区亲身感受历史中的家国之情。在视觉、听觉的盛宴中厚植个人的家国情怀。

(三)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培养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需要结合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这一过程还需要吸收古今的经验,并借鉴国际教育经验,将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的培养与国际视野的开拓相融合。因为,时代新人不只停留于国内,还应当走向国际。而拓宽国际交流和合作方式,是支持时代新人“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当今世界国与国在文化交往上的主要表现。时代新人应当扮演好文化传承者的角色,促进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学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壁垒,而是积极在对话和交流中理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在传承创新中梳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在坚定立场与拓展格局中辩证对待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社会各界应当构建起良好的文化交流空间,丰富人才交流方式,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拓宽中外文化交流渠道;同时做到运用开放、多元的平台进行文明对话,尊重各国的文化交流机制,在夯实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打开视野,坚持兼收并蓄,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文化的新发展。

同时,要积极把时代新人培养为国际型人才,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国际交流的渠道,加强与各国不同学校之间的联系,提供更多海外学习和深造的机遇。时代新人应当具备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基本素养,这体现了时代新人既有对国家文化的坚定,也有正确看待文化冲突和对立的能力,并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之中,正确对待家国情怀与人类情怀之间的关系。文化交流寓于无形之中,却要依托于多样的文化交流形式,这需要国家、高校和社会的多方努力,为时代新人搭建文化探讨的机会,提供更多课程与讲座,使得时代新人可以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接触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从而既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创造力和辨别力。

坚持培育时代新人的爱国情怀应将提升本国自身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但不代表盲目排外,应当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同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也应该引导时代新人能够饱含家国情怀、树立规则意识,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参与全球治理理念和全球治理规则的调整,在国际社会中以“求同存异”的原则谋求各国的共同发展,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将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相结合。

四、以完善制度保障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

完善的制度能够为教育构筑起强大的堡垒和后盾,从而为人才培育提供保障和支撑。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教育引导,也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也要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在教育治理中完善和更新家国情怀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工作落在实处。

(一)健全有效的领导机制

制度建设是培育和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有效的领导机制是保障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领导机制的建立应当从国家、高校和社会各界出发,在不同层次内设计有效的领导监督、决策部署的规划,同时做到以身作则,自觉践行家国情怀。

制度的完善和细则的规划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当充分做好统筹与规划工作,把家国情怀的培育视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把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渗透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把家国情怀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进而细化出具体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指导。同时,各地方要巧妙地结合本地的具体实际,在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中融入家国情怀的主题,在地方社区、企业、机关等积极宣传家国情怀的教育工作。让家国情怀的培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得以贯彻和落实。

各高校在落实家国情怀教育任务之时,应当充分设计动力支持、师资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方案。首先,领导班子应当自上而下学习和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和特征,明确家国情怀对树立历史观、家国观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落实制度要求,并积极把家国情怀内化为个人的准则要求。在领导班子中发挥带头作用,将家国情怀的教育内容与培育工作贯穿在具体实践工作中,从而引导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在师资保障方面,应当确保在开展教育、举办活动、宣传引领家国情怀时,高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负责落实和布置。同时,应当加强队伍的选拔和培养,让具备人文情怀、知晓教育内容、了解活动设计的教师参与到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中来。最后,在激励机制方面,为了营造爱家、爱校、爱国的氛围,高校可以积极鼓励弘扬家国情怀的师生,设置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校内挖掘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使得时代新人对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认识,理解奉献的意义。有效的家国情怀培育机制和领导机制能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社会、国家的良好家国氛围,是支撑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教育环境,因此,应当自上而下地将家国情怀教育进行下去。

(二)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家国情怀培育工作是现代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体系构建是否完善、教育内容是否得当、教育理念是否科学,都影响着家国情怀培育的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图景,也标注了教育向前推进的方向。国家治理作为大前提,为教育治理提供方向和支撑。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是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国家治理的需要。

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是顺应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教育现代化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从观念到政策、从目标到规划、从措施到制度,以及从实施到评价等多个发展阶段。”[10]教育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也呼吁着管理要更为科学,直至迈向治理。教育治理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教育治理需要对症下药,聚焦现有的缺陷和不足之处,解决教育生态中存在的问题或是难题,实现点对点的治理。另一方面,教育治理也要求转变教育思路,将多主体纳入考量范围。在政府、高校、社会等方面达成平衡,在教师、学生之间达成动态平衡,在教育长久发展中实现动态的治理。教育治理体系需要构建横纵交错的系统性网络,同时让学校内部、学校外部的多主体共同参与进来,实现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家国情怀的培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在教育治理的进程中搭建其框架和机制。这意味着,家国情怀的教育方式应当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教育内容也应当在时代变化中不断丰富。营造良好的家风和社会风气有助于良好心态的传播。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教育可以结合时政热点、国家大事等内容,不仅仅是枯燥的灌输与教化,还需要运用多样的载体和平台进行宣传。在课堂、课外中都设计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要素和教育环节,设置奖励机制与评价机制,评价家国情怀的教育成效是否符合最初的教育任务,在动态发展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评价导向的培育机制

作为一项系统性、科学性的培育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需要进行合理化建构。2021年,《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时代新人培育工程”。这是立足当前的国内国际背景、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而提出的,将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推向更进一步发展阶段的重要举措,蕴含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意味着要从更系统、更全面、更动态、更科学的发展角度去构建时代新人的培育体系与过程,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作为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更需要在正确、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寻找发展和创新方向。培育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应当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并聚焦立德树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从而提升人才培育的质量和成效,同时,这也是科学设计、加强高校思政队伍专业化的过程。要在供需平衡中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家国情怀培育服务于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离不开构建大思政格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评价机制。从本质上来看,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也是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而做出的学科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举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顺应新形势,回应新问题,展现新作为,在治理评价中进行要素调节。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看,治理评价工作应当充分适应治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同时,在全面、系统的教育制度与政策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认清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注重评价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目标宗旨统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各方面的评价工作,全方位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科学发展”[11]。

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中需要治理评价的一环,这对育人整体发挥了方向引领的作用。家国情怀的评价导向机制应当是教育过程与学校考评相结合,一方面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坚持培育人、发展人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实践中拓展家国情怀培育的维度,把家国情怀的内涵与要求都纳入培育框架之中。家国情怀的培育评价工作应该是一个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评价,在评价中改进,在改进中趋于完善的不断螺旋上升的渐进式、动态性过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2-04(1).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1).

[3]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4]冯刚,邢斐.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坚持集体主义导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3):90-95.

[5]冯刚.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蕴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3):170-180.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7]冯刚,王莹.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23):21-23.

[8]柳礼泉,刘江.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论述的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2):117-121.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10]冯刚,金国峰.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9(1):4-8.

[11]冯刚,史宏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科学化[J].教育研究,2021,42(10):74-82.


作 者

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莹,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文章选自《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