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势与当前改革重点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1/17 9:47:37   阅读:1213

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等。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教学科研奖励。出版学术专著8部,在《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势与当前改革重点

徐国庆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是经济腾飞时期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不仅规模世界上最大,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定位;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专业化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政府多部门联合推动的校企自主合作机制;“政府主导+院校自主”的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课程模式。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特别适合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的市场化经济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迈进,需要调整发展思路,从以加强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为主转向以完善国家层面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制度和标准为主,强化各项重大改革措施的科学化、精细化落实,包括: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和办好职业本科教育,引导中等职业教育转向职业基础教育,遴选办学条件优良的公办职业专科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建设职教高考制度,对其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升学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规划,使之成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强有力内在联系机制;建设专业水准的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平台,着力解决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局部化、宏观化、科学性不强的问题,使之能真正有效引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安排;把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深化到内容层面,建设科学、实用,具有引领性的专业教学标准;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教师教育为主要工作模式,对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进行系统化设计。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本科教育;职教高考;专业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23)01-0004-07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测度模型、驱动因素及路径优化研究”(编号:VJA220006)。


作者简介:徐国庆(1971—),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收稿日期:2022-08-31


(引用格式)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势与当前改革重点[J].当代职业教育,2023(1):4-10.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我国不仅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且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个体多样化成才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功能。可以作出的总体判断是: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向现代化迈进的基本框架。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一)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定位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把职业教育定位于一种与普通教育平行,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构建普职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教育体系。在国家文件中作出这一判断在国际上是首次,迄今为止只有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地位作出这一界定,因此,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首要特点和优势。对职业教育的这一定位,不仅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而且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尤其是适应智能化时代人才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一论断回答了在什么层面办职业教育,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等根本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基础。

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不同,有的国家从缓解青年高失业率的角度发展职业教育,如英国、澳大利亚等;有的国家从满足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角度发展职业教育,如德国;有的国家从实施生涯探索的角度发展职业教育,如美国。这些国家只重视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并没有真正确立它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地位。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也不同,总体上职业教育的地位都比较低下,是一种边缘的教育、补充的教育。多数国家都回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对职业教育最为重视的德国为例,其虽然很重视职业教育,但也没有把职业教育看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更没有在观念上在教育体系中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事实上,在德国,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不是学校。虽然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很受推崇,但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缺陷,如其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比较弱,双元制中学生学习的文化知识很简单,主要教育内容是技能训练;由于教育内容与普通教育差别很大,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再回归到普通教育。从人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构来看,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完美。德国职业教育适应了机械化、自动化时代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未必适应智能化时代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形成了基本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明显特点和优势。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包含三个学制层次,即中等职业教育、职业专科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极少数地区针对特定群体需要还保留了初等职业教育。2021年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对中高本专业设置进行一体化设计,包括两个方面:(1)统一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分类,结束中等、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使用两种专业分类的状况;(2)一体化规划三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尽量使之连贯起来。2021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到了专业设置层面。目前正在为新专业目录编制专业教学标准,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到课程设置层面。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与优势是:(1)办学层次最为完善,覆盖了中等、专科、本科三级职业教育。尤其职业本科教育的突破在国际上具有引领意义,近年来还有其他国家开始意识到要把职业教育推进到本科层次,如2009年德国成立了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2019年日本突破了专门职业大学的办学许可,但在建设规模上我国明显大于它们。(2)把三级职业教育衔接起来,使之真正成为体系。衔接的基本手段是专业、课程一体化设置和职教高考制度建设,使学习者可以在某一职业或技术领域进行连贯性学习,从而培养专业功底深厚的高技能人才,如美国意识到连贯性学习对高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出帕金森法案,也称“技术准备计划”,目的是为现代产业培养高技术人才,其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级职业教育衔接起来。但是虽然通过帕金森法案努力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但这一衔接关系构建是在单所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之间进行的,没有上升到体系层面;澳大利亚虽然形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但它们各级职业教育的衔接关系是依据证书制度建立的,不仅教育属性不够,而且各级职业教育之间内容的衔接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毕竟职业资格证书的分级不能等同于教育内容的分级。由此可见,有些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相互脱节的。

(三)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专业化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有四种典型模式:(1)市场主导的培训模式,各种市场主体均是技能获取途径的提供者,以英国为代表;(2)企业主导的学徒训练模式,企业是技能获取途径的主要提供者,采用学徒制进行培养,以德国为代表;(3)政府主导的专业化学校教育模式,政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通过专业化学校提供技能获取途径,以中国和法国为代表;(4)政府主导的综合化学校教育模式,政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以课程选择来区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学生,以美国为代表。

每种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都有社会文化和制度基础,还与其举办职业教育的目的有关。这四种模式中英国模式最糟糕,在市场文化主导下,英国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这直接影响了它的产业发展。德国模式的优势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提供者,这使得学徒学习的技能非常实用,能直接培养高技能人才,但其缺陷也明显,即教育属性不强,学徒的后续发展潜力较弱,这种模式很难迁移到其他国家。美国的综合高中模式虽然消除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线,但其学习的技能专业性不强,难以支撑高端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政府主导的专业化学校教育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国家。

我国政府主导建设的专业化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和其他国家相比,不仅学校数量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办学实力雄厚,在国际上处于明显的领先水平,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树立品牌地位的重要基础。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虽然还参差不齐,有些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甚至还没达到基本标准,但有一大批职业院校已具备非常雄厚的办学实力,如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已达到甚至超过普通本科院校,与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相比,在学校规模、实训设备先进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职业学校也有一批办学条件非常好的。

(四)政府多部门联合推动的校企自主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最大的难点和弱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一直在尝试把双元制移植到其他国家,包括我国,实践结果是基本不成功。双元制在德国能够成功,与其实施的经济制度有关,而多数国家实施的是市场经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首要目标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赢得利润,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它们很难真正投入公益性的教育。

经过20来年的探索,我国也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政府多部门联合推动的校企自主合作机制。这一机制的特点是:(1)校企合作的主体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主要通过两者之间的沟通来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视产业类型而定,如有的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大且很短缺,在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企业更为主动;(2)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以校企自主为前提,没有任何强制性规定约束校企的合作行为,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更新合作企业;(3)政府多部门联合行动,采取各种鼓励性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如集团化办学、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业、税收土地优惠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已开始显现成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实践表明,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更适合实施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

(五)“政府主导+院校自主”的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

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满足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涯发展路径,这两大功能一直并存。如改革开放初期恢复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问题。实现推动产业发展的功能,需要建设紧跟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教育部高度重视这一建设任务,在多份重要文件中反复进行了表述。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国正在初步构建起“政府主导+院校自主”的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1)教育行政部门的角色是建设专业、课程动态调整需要的基本制度与标准框架。教育部以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为抓手,周期性地把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反映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为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改革教育内容提供制度与标准基础。如2020年教育部职成司针对产业数字化升级与智能化改造对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订,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深度对接了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从而为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变化深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制度基础。[2](2)职业院校的角色是面向市场自主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需要依据教育部构建的基本框架,深入调研、动态跟踪产业人才需求变化,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法等。职业院校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不是被动地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是要主动面向市场创造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它们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职业院校各专业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扎实的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分析为基础,各专业要建立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时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尽管这一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但其框架已经形成。这一机制的最大优势是,把国家层面的周期性宏观调整机制与职业院校的即时性动态调整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既能通过集中国家力量深度解决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变化的制度与标准问题,又能通过调动职业院校的主动性,把产业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及时反映到人才培养体系中。目前职业院校建设水平高的专业,与产业人才需求变化的对接已具体到了单门课程、教师个体层面,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总体上是与产业人才需求吻合的。相比有些国家任由职业院校自主规划人才培养体系,不从宏观上建设周期性反映人才需求变化的机制,监督职业院校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或者只重视国家层面对新教学标准的研制,没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动性。而动态调整机制有明显优势,与我国区域广、产业与技术水平差异大的国情非常吻合。

(六)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课程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两个来源,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创立的中专学校课程模式和技工学校课程模式。中专学校课程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技工学校课程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重视技能训练。由于中专教育在规模上大于技工教育,因而中专学校课程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更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职业高中在课程模式上基本沿用了中专学校课程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许多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导致大量技工学校关停并转,技工教育规模进一步萎缩,而这一时期许多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这使得中专学校的课程模式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专学校课程模式一直被批评为本科教育课程的压缩,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学科化色彩严重,忽视职业要求,脱离职业实践。为此,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从欧美国家引入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力图把职业教育课程建立在职业实践基础上,把职业需要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首要原则,并大幅度提升实践教学时间。职业教育课程的确应该突出职业要求,但同时也要看到,重视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恰恰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与优势,这使得我国培养的技能人才在文化与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远高于西方国家培养的技能人才,他们在适应技术变革以及进行工艺改造等方面有着更为优秀的表现,从而支撑了过去20年我国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腾飞。在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升背景下,许多国外大企业还是不愿意离开我国,有的把工厂迁移到其他国家后又迁回来,就是因为他们发现在其他国家很难找到我国这样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我国职业教育当前改革重点

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迈进,首先需要调整发展思路,即从以加强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为主转向以完善国家层面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制度和标准为主,强化各项重大改革措施的科学化、精细化落实。体系、制度与标准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的主要障碍,当前改革核心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和办好职业本科教育

在中等、专科、本科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中,发展最好的是职业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比较艰难的办学困境,这一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传统办学定位形成了尖锐矛盾。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就业导向,然而目前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家长,都希望中职学生能进一步学习,以便在各个方面更加成熟,更好地为工作作好准备。在青年初次就业年龄整体大幅度后移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仍然以就业为导向已不合时宜。面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这一状况,社会上出现了大幅度压缩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甚至取消中等职业教育的声音。这一观点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是不相吻合的。没有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不可能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从初中毕业生的成绩看,202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1个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没有达到及格水平,其他虽然达到了及格水平,也只是处于及格线的边缘,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只会让这些学生面临更大的教育焦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基础教育。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到更高学制层次去举办,既有利于培养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技能人才,也能充分体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已作出了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指示,[3]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职业专科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遴选一部分办学条件优良的公办职业专科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是发展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建设职教高考制度

职教高考制度的作用:(1)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考试制度可能会带来应试教育问题,但也具有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功能。(2)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职教高考制度,让职业专科院校和职业本科院校遴选更加符合其需要的生源,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促进中等、专科、本科职业教育的衔接。高考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其考试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具有增强课程标准执行力的功能。(4)稳定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的办学。职教高考制度构建起了中等、专科、本科职业教育衔接的桥梁,真正使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连接一体。如果缺乏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本科院校将通过普通高考从普通高中招收生源,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将给中等、专科职业教育带来巨大挤压,影响职业教育体系的稳定。(5)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机会。人们不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传统职业教育只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却没有给他们提供宽阔的发展路径。(6)促进普职融通。把一部分职业教育中技术性强的课程,如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机器人技术、国际贸易等专业核心课程,纳入普通高考的选考科目,让这些课程在地位上等同于普通高考中的物理、化学、历史等科目,可以使职普融通实质化。

职教高考制度不同于现有的春季高考、三校生高考、高职高考、对口招生等。现有这些考试形式只是为中职学生升学设立的,既不是有效的高校人才选拔途径,也无法为中职学生提供宽广的升学选择机会。职教高考是一种全新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需要对其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升学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规划。

(三)建设专业水准的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平台

职业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需要强大的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库为支撑。这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起点。多数国家产业人才数据库由劳动部门负责开发,比如美国劳工部每年都会详细报告各个职业的从业人员数、学历要求、工资中位数等信息。我国目前有一些机构在开发和报告这类数据,如行业协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但总体上看,我国产业人才需求数据仍处于局部化、宏观化、科学性不强的状态,不能有效引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安排。由于人才需求数据缺乏,教育行政部门往往要求职业院校自行通过调研把握产业人才需求状况,然而缺乏国家层面系统、科学的产业人才需求数据的支撑,职业院校的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很难有实质性价值。鉴于这一状况,极有必要组织专业人员集中开发职业教育专业所涉及职业的人才需求数据。比如位于我国台北市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就设有专门的产业人才研究中心,中心140多位研究人员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精准的产业人才需求数据。

(四)把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深化到内容层面

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在内容。专业教学标准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制度,是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建设水平上的最大差距。德国联邦职教所有500多位专家,其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培训标准的开发。研究所内部分工明确,每位研究人员负责一个专业领域的培训标准。由于联邦职教所研究人员的专业性很强,从而保证了德国职业教育内容体系的高质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等,均有赖于这一制度的建立。高质量专业教学标准已成为阻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教育部已充分认识到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重大意义,从2012年开始就已着手进行开发,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门类多,资金、专业人员不足,开发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还有待提升。而其中主要问题在于专业教学标准还只停留在课程体系规划层面,没有深入到课程内容开发层面。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应把科学、实用,具有引领性的专业教学标准作为关键性内容进行建设。

(五)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仍需要大幅度提升,包括专业能力提升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两个方面。(1)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不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安排教师周期性地到企业锻炼。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在入职前缺乏长期、系统的企业工作经验,到企业的短期实践不能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形成的根源在于职业院校在教师招聘时一味追求高学历,堵塞了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的通道。因此还是要从教师来源途径入手,针对不同课程对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如果教授的课程理论知识多,则要求应聘者拥有更高学历;如果教授的课程实践知识多,则要求应聘者拥有特定时间的持续工作经验,同时降低对他们的学历要求,即用一定时间的持续工作经历抵扣一定学历要求。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必须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有严格要求,因为这一缺陷无法在教师入职后进行弥补。(2)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是对新入职教师的系统化培训不够。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问题上,我国还没有彻底走出教师严重短缺时代形成的师范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为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来源途径多元化,这就导致大量几乎不具备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新教师走上了讲台,从而成为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然而目前教师培养的重心却放在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培养,新入职教师培养停留于岗前教育水平;没有扎实的新入职教师培养为基础,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培养的效果很难显现出来。新的教师供给和聘用体系,客观上要求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切入点从职前师范教育转向职后教师教育,对新入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化培养。如美国新入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要持续四年,经过严格考试后才能获得专业教师证书;德国则建有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新教师要在学院学习两年后才能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Z1):9-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EB/OL].[2022-10-10].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zhijiao/.

[3]新华社.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2-10-10].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3/content_5599267.htm.


责任编辑 乔兴媚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