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捷 | 博士生培养:与其拔尖,不如冒尖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2/10 10:04:05   阅读:710

陈洪捷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培养:与其拔尖,不如冒尖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17JZD057)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当下十分流行的用语。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那么,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按照上述所引报告的用法,拔尖创新人才无非是指高质量的、专业技能突出和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或者说,这里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一种关于人才特征的表述,即我们要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应当具有创新的特征。如果说前者指人才的群体和层次,而后者则是指人才的特征和倾向。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个政策用语,虽然含义不是很清楚,也缺乏明确的定义,但其基本内涵应该包含了上述两层意思。

另外,拔尖创新人才也常常用于指称那些在学业和智力上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关于这类学生,通常可以通过考试或测智商来识别,常常也会为这些学生专门建立各种各样的“拔尖班”“实验班”等,进行特殊培养。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此处不做讨论。

同时,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各种不同的教育层次上都会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在中学或本科教育中,都在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但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博士生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在整体上已属于拔尖创新人才。所有的博士生通常都是所在教育层次中的优秀者,并是经过一层层考核、一次次选拔而遴选出来的,而且在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中,本身就包含着能够从事科学创新的要求。从整个国家的人才梯队来看,博士生也无疑代表着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拔尖人才群体,是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领军人才的主要来源。所以,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政策讨论,更应当聚焦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群体。

就博士生群体而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其实就是在坚持博士培养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博士生做出突出创新成果的能力。

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强调培养拔尖创新型的博士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看到,我国的博士生教育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和培养模式,基本的培养质量是有保障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的博士生培养中,还存在不少影响培养质量的因素。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但其培养质量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高水平的、能够做出突出学术创新的博士生还是少数。在国际科技竞争和技术飞快进步的今天,进一步提高博士的培养质量,培养大批拔尖创新型博士毕业生,更显得有其急迫性。

拔尖创新人才通常很有显示度,当然也备受重视,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博士生的选拔和培养制度,甚至涉及整个教育系统。如果过于关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殊之举,比如设立特殊的项目或拔尖人才班等,虽然能够立竿见影,也能在短期内培养出若干引人注目的尖子人才,但从国家的需求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来看,这些特殊之举更多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而对于整体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影响不大。

所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一方面要为特别之才开辟特殊之路,创造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尽快成才,成为大才,但我们要更重视博士生群体的整体质量。只有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在整体上得到了保证和提高,拔尖创新人才才有可能大量地、不断地涌现。

其实,我们对拔尖创新博士生的重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我们在博士生培养质量方面面临着挑战,我们的博士生培养体制和制度显然还不能够培养出大批的如我们所期待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的博士生教育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

也就是说,提高博士生整体培养质量与培养拔尖创新型博士生其实是一回事,没有高水平的博士生培养体制,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整体博士生培养质量有问题,那就很难指望培养出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而高水平的博士生培养制度,一定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如果我们出于对拔尖创新人才强烈需求,过分关注拔尖创新人才,也许会忽视博士生培养教育的整体质量问题。有时候与其汲汲于“局部用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小阵地,比如设立各种专门的项目和工程,不如“整体用力”,着眼全局,全面提升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建立一种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长、做出拔尖创新成果的制度空间和学术氛围。而且,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往往不会循规蹈矩,总会有独特之处。我们的培养制度必须在整体上具有弹性和包容性,整齐划一的制度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常言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了好的土壤,拔尖创新人才自然会“冒出来”,并以自己的方式成长,脱颖而出,拿出拔尖创新的成果。

总之,拔尖创新人才的养成,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与其局部用力,不如整体用力。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一种很好的环境,让他们还没有拔尖的时候就走上拔尖创新的道路,并且在称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漫长道路上,一路都能得到保护、鼓励和支持。其实,在我们的博士生群体中,具备拔尖创新素质的人大有人在,如果培养制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从理论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可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说,拔尖创新人才的多与少,其实就是衡量我们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