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需求未被满足是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对我国15所高校1034名研究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研究生在自我管理、科研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需求最为迫切;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在性别、专业、受教育程度、月可支配生活费维度上差异显著;自我支持、人际支持、学校和社会环境支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显著,其中研究生个体的自我支持对其心理健康需求有直接影响,人际支持、学校和社会环境支持则是通过自我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影响因素
一、问题提出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且比例逐年增加。以往研究更多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健康现状,较少从原因层面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进行深度分析。而个体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需求未被满足是导致其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个体也因此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出现适应不良。探明新时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及影响因素,可为维护和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对新时期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广泛来看,心理健康需求指的是个体维持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类需要,通常与个体内外部因素均有关联。目前国内外通常以“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心理压力”等主题展开相关研究,近年来愈发关注个体的内部需求,认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是心理健康需求的重要方面,人际关系、适应社会挑战等需求维度也不断受到关注。国内有关心理健康需求的研究多以本科生和其他群体为研究对象,关注点多集中在校园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形式和质量等方面,并发现由于家庭经济水平、学业成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间的心理健康需求有所差异。
在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上,研究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关注了个人、人际、教育环境等单一因素的影响作用,其中个人因素对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研究居多。研究发现,性别、性格、经济条件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均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需求。还有研究发现,人际支持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群体的人际因素更为复杂,面临更多样的人际要求和角色转换,心理健康需求也会随之不同。此外,新时代的研究生处于国家快速发展、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来自所处社会环境的支持、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认同等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需求。瑞恩(Ryan)和德西(Deci)提出的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为,自主性支持、人际支持和环境能否提供有关行为的信息反馈等都是影响个体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重要因素,以上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往往相互交织,还需要综合分析。
另外,从近几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来看,国外更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干预研究,国内多集中在对研究生心理危机、心理压力以及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除了个体心理特质,国外学者近些年更关注外部环境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学校支持、社会支持和职业前景等因素都会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国外研究者近年来还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干预和支持进行了实证探索,发现小组心理干预、在线心理干预等是向研究生提供心理支持的有效方式。从近几年国内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来看,我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突出,心理压力来源主要包含学业类、职业发展类和经济类压力源等,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支持,但目前我国研究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求助率不高,“自我支持”是他们主要的心理支持途径。研究还发现,课题组人际关系、对导师排斥的感知、学术生涯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以及经济和就业压力等都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有显著影响,人际和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也提示了对于研究生心理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需要从研究生个体、人际和环境因素入手进行全面分析,为构建全面的研究生心理干预支持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回溯以往研究发现,其一,目前针对心理健康需求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多以本科生和其他群体为对象,未能准确把握新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独特性;其二,对心理健康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关注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未能考虑不同层面影响因素间的内部关联,以及因素交互作用下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综合影响;其三,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调查研究还需和干预支持理论进一步结合,为研究生的心理支持提供证据和思路。
综上,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新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现状如何?哪些因素会影响新时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以及如何影响?基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的视角和文献分析,将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为自我支持、人际支持、学校环境支持、社会环境支持四个方面,自我支持指研究生通过自身主动付诸行动或给予自身需求满足以获取心理支持,包含物质休闲支持和情感满足支持两个子维度;人际支持指研究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获取心理支持;学校环境支持指研究生从校园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反馈与支持等;社会环境支持指研究生从社会环境中获得的权益保障等支持。本研究将对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因素及其作用过程进行实证分析。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
1. 心理健康需求问卷编制。结合文献分析、理论总结、爬虫和访谈文本分析,形成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初测问卷。具体过程如下:参考已有的文献资料,初步确定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理论结构框架;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网络社交平台中研究生相关的文本数据,爬虫数据包括哔哩哔哩1000个“研究生”主题视频下共计193141条评论和361名研究生微博用户原创文本。将文本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后,首先对词频≥100的关键词进行人工筛选和独立编码,再通过讨论、专家审核形成编码手册,然后对词频≥10的关键词进行三级编码。编码过程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范式,先进行开放编码,将关键词整理分组归类为34个核心概念;再通过主轴编码,对概念进行初步归类,提取出14个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副范畴;最后通过选择编码将14个副范畴进一步整合为5个主范畴,分别为自我管理需求、人际关系需求、科研学习需求、未来发展需求和社会责任需求,拟为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问卷的5个子维度。
进一步对初步形成的范畴和概念等进行饱和度检验。以500个关键词为周期,检查是否有新增概念、副范畴或主范畴,补充新增后最终形成了43个概念,副范畴和主范畴保持不变。概念编码结果的Kappa值在0.563~0.765之间,主范畴编码Kappa值在0.676~0.841之间,编码一致性结果良好;再结合对15名研究生的访谈对网络文本分析获得的编码结构进行补充验证,访谈文本中未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
最后形成问卷并进行问卷信效度分析。在前期编码分析形成的5个心理健康需求子维度的基础上编制问卷题目,形成问卷初稿后,邀请6名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人员和10名研究生被试,对问卷题目的可理解性等提出意见。最终形成的初始问卷包含59题,采用7点计分,0代表“完全不同意”,6代表“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说明需要被满足的心理健康需求程度越高。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分析。首先根据初测的361份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以及探索性因子分析。按照总分高低将被试样本进行排序,得分最高的27%被试为高分组,得分最低的27%被试为低分组,对两组被试在59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所有项目上的得分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p<0.01);KMO值为0.915,总方差变异的解释达到54.213%,适合做因子分析。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4以及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目后,保留题目33项,包括人际关系需求4题、科研学习需求4题、未来发展需求7题、社会责任需求3题和自我管理需求15题;正式施测后再次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结构效度良好(χ2/df=4.834,RMSEA=0.061,CFI=0.940,TLI=0.932),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α=0.956)。
2. 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指标。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本研究中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指标包含自我支持、人际支持、学校环境支持和社会环境支持四个方面。影响因素问卷共25题,包括10个自我支持题目,其中包括5个物质休闲支持子维度题目和5个情感满足支持子维度题目、4个社会环境支持题目、5个学校环境支持题目、6个人际支持题目。采用5点计分,选项从1至5代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在该影响因素上得到的支持越多。项目分析结果表明,问卷题目区分度良好(p<0.01);题总相关系数在0.419~0.752之间(p<0.01),且问卷各维度信度在0.859~0.949之间,总体信度良好(α=0.955)。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正式施测通过线上发布的形式,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厦门、成都、哈尔滨等全国代表性地区共15所高校收集研究生数据1100份,有效数据1034份。其中,男性43.3%,女性56.7%;平均年龄为24.6岁;理工专业学生55.8%,社科专业学生20.1%,文史专业学生11.3%,医学类学生8.4%,艺术类学生4.4%;硕士生81.5%,博士生18.5%,年级覆盖硕士一年级至博士五年级及以上;每月可支配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的研究生12.6%,1000~1999元的研究生45.2%,2000~2999元的研究生25.6%,3000元及以上的研究生16.6%。采用SPSS 26.0和AMOS 25.0对所收集的1034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现状
1. 研究生的自我管理需求、科研学习需求以及人际关系需求得分最高。研究生自我管理需求、科研学习需求、人际关系需求、社会责任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五个维度的均分都在4分以上,整体心理健康需求均分为4.51,需求得分较高的研究生达76.2%,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分别是自我管理需求、科研学习需求以及人际关系需求。这一发现与以往研究趋向一致,以往研究也发现研究生有较高的自我管理需求,且他们在提升学习计划性和增强意志力方面的需求高。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在性别、专业、受教育程度、月可支配生活费维度上差异显著。研究生总体心理健康需求在性别(t=2.054,p<0.05)、专业(F=3.596,p<0.01)、硕博(t=2.181,p<0.05)以及月可支配生活费(F=3.280,p<0.05)维度上差异均显著。其中,在自我管理需求和社会责任需求上性别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女生的自我管理需求显著高于男生(t=2.687,p<0.01),社会责任需求显著低于男生(t=-2.762,p<0.05)。
专业差异方面,理工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自我管理需求得分显著低于文史和社科专业学生(F未来=4.996,p<0.01;F自我=2.663,p<0.05);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仅有未来发展需求差异显著(t=4.276,p<0.01),硕士研究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得分显著高于博士研究生。
当研究生每月可支配生活费水平不同时,其人际关系需求和自我管理需求会出现差异,每月可支配生活费超过3000元时,研究生的人际关系需求和自我管理需求显著高于1000元以下和1000~1999元水平(F人际=5.152,p<0.01;F自我=3.935,p<0.01)。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
1. 各影响因素均与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关联密切。相关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自我支持、人际支持、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支持均与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呈显著负相关,其中自我支持与心理健康需求的相关程度最高。
2. 自我支持在人际支持、学校与社会环境支持对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建构的心理健康需求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情况良好(χ2/df=4.807, CFI=0.957, NFI=0.947, TLI=0.950, RMSEA=0.061)。具体来看,自我支持对心理健康需求有直接、显著的负向影响(β=-0.684, p<0.001);人际支持、学校环境支持和社会环境支持都通过自我支持间接影响心理健康需求。自我支持在人际支持、学校与社会环境支持对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具体来看,人际支持、学校环境支持和社会环境支持对心理健康需求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277、-0.216和-0.297,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319, -0.225]、[-0.261, -0.166]和[-0.344, -0.239],均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均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1. 新时代研究生的自我管理需求、科研学习需求和人际关系需求最为迫切。调查发现,新时代研究生最为迫切的心理健康需求是自我管理需求。自我管理需求包括生活管理、形象管理、目标管理、情绪管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需求。该发现和以往研究趋向一致,新时代研究生成就动机高,注重目标管理,会通过不断管理完善自我来达成个人目标。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科研任务重更容易产生时间焦虑,他们在生活上独立性更高,更需在生活、经济和情绪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形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研究生在科研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需求迫切,这在以往研究中也有所体现。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群体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发展需求上,硕士生高于博士生,文史、社科类研究生高于理工类研究生。与硕士生相比,博士生的就业目标更加明确,以往研究也发现,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倾向毕业后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就业,而硕士研究生在未来发展上面临就业、继续深造等更多选择,不确定性更大,因此硕士生对于学业及职业规划指导的需要高于博士,未来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同样,与理工类研究生相比,文史、社科类研究生就业范围更宽泛,他们的未来规划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可能是文史、社科类专业的研究生们未来发展需求更迫切的原因。
在自我管理需求上,与男研究生相比,女研究生追求独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良好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自我管理的需求也会更高,以及月可支配生活费高的研究生自我管理需求更高等,这些发现与以往研究一致。本研究还发现,月可支配生活费高的研究生人际关系需求也更高,根据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在物质休闲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对归属、尊重等高层次需要会增加,会更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鼓励,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可能也会更高。
男研究生的社会责任需求高于女研究生,这与潘琪等的研究发现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社会赋予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不同,社会性别角色定位的不同导致了男、女研究生间社会责任需求上的差异。
3. 自我支持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有直接影响。此次调查发现,研究生的自我支持与心理健康需求呈显著负相关,并且对心理健康需求有直接影响作用。依据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人们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抵消、补偿并缓和负性情绪,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研究生的自我支持包含物质休闲支持和情感满足支持两个方面,是他们满足心理需求、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当研究生们能有效利用自身和周围资源,从中获得娱乐放松和情感支持时,其心理健康需求也会得到满足,因此需求迫切程度会降低。
4. 人际支持、学校和社会环境支持则是通过自我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发现,人际支持、学校和社会环境支持与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之间呈负相关,以及会通过自我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需求。说明如果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人际支持,以及得不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有效支持时,他们的心理健康需求满足会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是通过研究生的自我支持来间接产生,这意味着研究生自身的能动性才是他们心理健康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当缺乏有效的外部支持时,个体仍然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支持来满足心理健康需求,因此需要充分重视研究生自我支持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启示与建议
新时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是多维的,研究生自身以及来自他人、学校和社会环境各个方面的支持都会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本研究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及影响因素机制的分析,不仅可从理论上丰富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也为新时期如何开展研究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提出如下建议。
1. 注重研究生自我管理需求,加强自我管理指导。重视研究生在自我管理方面的迫切需求,加强对研究生自我管理技能的指导。第一,可开设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形象管理等相关课程和训练沙龙等。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来让研究生不断运用练习,掌握应用相关的自我管理技能。第二,打造研究生互助式自我管理平台。让研究生可通过网络社区,寻找到和自己有同样管理需求的人,交流分享经验、互相帮助督促,进行互助式自我管理。
2. 帮助研究生提升科研胜任力,满足科研学习需求。加强研究生科研思维和方法策略的指导。第一,鼓励研究生学术观点的表达和反驳。通过专业课程的讲授与实践,锻炼研究生文献研读能力和系统思维,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二,鼓励研究生进行体验式合作学习。通过创设实际或者模拟的情景,让研究生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活动,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注重培养研究生推理分析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激发研究生内在科研动机。校-院-导师-学生四级合力,帮助研究生明晰科研目标和规划。第四,定期组织学术研讨活动。打破不同师门、不同学院学生之间的壁垒,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互助。第五,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对研究生的评价考核更注重科研胜任力和过程性评价,将研究生培养的各方面都纳入综合考评。
3. 重视差异,满足不同群体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基于不同研究生群体的需求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培养指导。第一,针对硕士研究生、文史社科类研究生可开设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课程或讲座,为女研究生开设自我管理相关讲座,或邀请同类型的优秀校友开展沙龙进行交流等。第二,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帮助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发展目标。根据研究生的经历、知识结构以及科研兴趣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第三,为个性化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如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制定“菜单式”培养计划,施行个性化培养等。
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自我支持能力。第一,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宣传教育。针对研究生群体特点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第二,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视针对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素养培训,并鼓励教师在日常课程、生活中向研究生强调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第三,重视研究生自我支持能力的提升。鼓励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支持,促进研究生心理自助。通过VR技术应用、网络心理自助训练等方式为研究生提供多样化的自我支持途径。
5. 提供多样化校园服务,营造良好的学校支持氛围。提供便利、舒适和包容的校园环境,为研究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保障。可打造智慧化学习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舒适的活动区和学习共享空间,支持研究生进行知识协作;促进相关制度的健全发展,为研究生提供相对包容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如实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完善科研成果认定制度等,为研究生创新提供时间和制度保证;营造良好的校园科研环境,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保障研究生有足够的学习空间、设备及信息资源,如提供充足的数据库、打造科研信息共享平台,使研究生能便捷高效地获取学习科研信息等。
【邓丽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王姝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