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华迎: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深化应用型高校新文科专业建设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8/2 10:48:21   阅读:718


如何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


(笔谈)


编者按:2018年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出“新文科建设”,2019年4月在天津大学召开的“六卓越一拔尖”启动大会上,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正式成立,拉开了我们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序幕。2020年11月3日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召开了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标志着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五年来,新文科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模式创新、实践探索、新技术应用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高等教育的新部署、新要求,聚焦新文科建设的使命和任务,总结新文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研判当前高校文科教育的发展态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进一步明确新文科发展的方向和举措,全面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新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本刊特组织该组笔谈,以飨读者。

关键词:新文科;人文精神;艺术教育;艺术创新;产教融合  


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深化应用型高校新文科专业建设


作者:

刘军,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物资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迎[通讯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信息:本文刊发于《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2期,第19—22页。欢迎转发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吹响了全国文科专业优化升级的“冲锋号”,各类高校在新文科建设的道路上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何总结三年来新文科建设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推动新文科建设进一步走向深入,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新文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新发展阶段文科类专业深化内涵建设的宣言书,为各高校文科类专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自《宣言》发布以来,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引导下,各高校坚持守正创新,在优化专业布局、推动学科交叉、强化专业特色和差异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无论是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还是教学成果奖申报,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新文科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文科专业建设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新文科专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发展不均衡的新特征

从我国高校专业布点总量上看,文科专业占到既有专业点的一半以上,不仅数量多,而且开设专业的高校层次多样。三年来,新文科专业在总体稳步推进的同时,也在结构上表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一是不同层次高校的发展不均衡,相对而言,教育部直属高校较之地方高校推进速度快、示范性强。“双一流”高校较之应用型高校,新文科专业建设深度和产出成果相对更多。二是不同类型专业的发展不均衡。新文科8个专业门类中,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的专业与文史哲门类相比,无论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结合深度,还是专业与经济社会的契合度方面,要求更具体,建设进度相对滞后。从全国本科专业调整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专业面对的挑战更严峻,该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不均衡的情况。

(二)从“齐步走”到“交响乐”的新问题

新文科建设启动后各个高校积极响应,各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推动新文科建设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全国呈现出万马奔腾的“齐步走”之势。经过三年发展,学科门类之间遇到的问题逐渐分化,文史哲专业门类的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研究范式、构造中国学派、形成中国声音,而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任务,则更多地集中于优化专业结构,更新知识内容,构建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链—人才链—专业链。如何分类发展、分类建设进而奏响深化新文科建设的“交响乐”,已成为亟待面对的新问题。

(三)从“冲锋号”到“炸碉堡”的新阶段

《宣言》发布后的三年来,推进新文科建设虽然已是共识,但由于发展的不均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停留于“语境”层面的现象,或者将新文科建设仅仅作为专业建设的“背景”。因此,新文科专业内涵建设还有待深化,专业要素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还有待提升。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任务,这就要求新文科建设在未来发展中,要从三年前吹响的“冲锋号”,进一步走向深化,攻克专业要素建设道路上的各个“碉堡”,走向以高质量内涵建设为标志的新阶段。

在我国3000余所高校中地方应用型高校占多数,而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专业在新文科专业中又占多数。这两个“占多数”可以表明,应用型高校的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深化建设已经成为事关新文科全局的问题,也是事关新文科进一步走向深入的瓶颈问题。

二、“产教融合”是深化应用型高校

经管类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关键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其专业定位是面向经济社会的主战场,人才培养特点是要兼顾专业知识、从业资质、岗位技能三者的平衡。而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专业设置的基本逻辑就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满足产业链各个岗位需求的“爱迪生”而非“爱因斯坦”型人才。产教融合之所以是应用型高校经管类新文科专业深化建设的关键,有其必然的逻辑。

首先,以产教融合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有明确的历史逻辑。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产教融合就是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明确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将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和职普融通。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产教融合总体方案、试点方案,并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张,在历史维度上表明了产教融合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历史作用。

其次,通过产教融合深化新文科经管类专业建设有科学的理论逻辑。经济学、管理学门类学科植根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践,着力探索经济学现象的内在机理、产业资源配置的理论方法。进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数字经济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我国产业的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研究对象、研究边界和研究方法也需要随之变革发展,本科专业建设也必须通过产教融合汲取养分,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才能在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进一步发展。

第三,以产教融合深化经管类新文科专业建设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宣言》指明了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三年来教指委和很多高校通过改革探索,表明产教融合在新文科建设中起到了“助推器”和“加速器”的作用。以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为例,中国电子商务相关产业的奋斗史为“强化价值引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方案”的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塑造力;近三年来,全国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的高校从9所增加至79所,一方面表明产业升级催生了新的本科专业,另一方面也为产教融合“促进专业优化”提供了翔实的注脚;近年来,新媒体电商、农村电商等专业方向充分体现了文理交叉、管工交叉的成果,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也倒逼专业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从而助力“夯实课程体系”走深走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是以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科学为基础的专业,应用型高校占布点高校的八成以上,其实践从一个侧面表明产教融合在新文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是倒逼高校专业优化和差异化发展的外在压力,也是倒逼师资融入产业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经管类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力点。

三、完善机制和政策,推动新文科专业建设走向深入

产教融合在助推新文科建设走向深入的过程中作用显著,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如何从制度层面固化和深化产教融合的载体,推动产教双方“从恋爱到结婚”;二是如何在政策层面明确“双师型”队伍的责任和权利,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三是如何从评价机制上,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应用型高校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导向。面向新文科建设走向深化的新形势,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针对文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建立新文科专业的分类指导和评价机制

特别是针对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专业,明确鼓励应用型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深化专业建设,加速人才培养和产业深度融合,并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办学效果评价和绩效拨款中予以体现。

(二)鼓励新文科中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专业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固化产教融合的载体

实践表明,现代产业学院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教育部已明确建设300个现代产业学院,但目前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等行业;而文科类专业特别是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点更为突出。为此,将现代产业学院所依托的产业从制造业进一步拓展到现代服务业,将为应用型高校新文科专业的产教融合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也有利于示范性的现代产业学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三)完善制度,为新文科专业的产教融合提供政策保障

产教深度融合本质上是高校与产业界在产权方面相融合的新办学模式。四年前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实施方案》(2019〔1665〕号)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和产业界合作的新型办学实体,但在组织架构、治理方式、产权构成乃至合作育人中的思政教育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操作制度。为此,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可操作的制度,无疑将有力地促进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和新文科建设的深化。

(四)进一步汇聚国家、企业和高校资源,协同推进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专业,推进专业的数字化转型。而高校之间文科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尚停留在虚拟教研室层面。目前除国家层面拥有新文科专业相关数字资源外,以京东、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也在建设自己的数字教育资源或者产教合作平台。在此背景之下,如能将企业的数字资源作为国家平台的重要补充,立项鼓励企业、高校以及校际间数字平台的协同建设和开放服务,无疑将对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深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值班编辑:孔文博

| 责任编辑:韩    玲

| 审       核:王学典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