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中丨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启示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12/6 15:33:31   阅读:1173

摘 要:蒋南翔同志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之一。他立足实际,结合清华大学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倡导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之路。在其高等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坚持党的领导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统一、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人才与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人才的高度统一、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与开拓创新的高度统一,这“三个高度统一”是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其时代意义对于当前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时代意义;教育强国


蒋南翔同志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之一。他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高教部部长、党委书记等,几十年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呕心沥血,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中作出了卓越贡献。1952年至1966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4年间,他立足实际,根据清华大学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倡导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之路。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在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成就,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理论弥足珍贵的遗产,对于当前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及优势学科具有重要的时代启示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统一

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是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他在《高等教育要认真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文中就指出:“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办高等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评价教育的成败优劣,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两个根本问题解决得如何。”“方向问题。这是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也是教育战线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质量问题。这是解决怎样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而要解决好方向这一根本性的高等教育战线的首要问题,就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为此,蒋南翔提出了“加强党的领导是学校胜利完成教育改革的关键”的重要观点。他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首先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上,这既是保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向的必要条件,也是历史和实践的必然选择。在他看来,“要办好社会主义的大学,千条万条,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和扩大马列主义的思想阵地和组织阵地是第一条”。他不仅在思想认识上把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而且在办学实践中,始终注重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作用。在方向问题解决好的同时,“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质量问题也不可忽视。高等教育的方向与质量这两个问题关系密切,方向是质量的引导和保障,没有方向或方向错误的所谓“高质量”是危险的,而仅强调方向却没有质量要求的高等教育同样是不可取的。所以,蒋南翔提出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并多次提到,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要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代新人”。在这里他对“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做出了如下阐释:“红”是指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拥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集体主义和敬业的品德;“专”是指要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红”突出的是人才培养目标中“为谁服务”的方向性,“专”则强调教育质量。为了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代新人”,蒋南翔非常重视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1953年清华大学开始选拔一批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优秀学生做政治辅导员,让这些优秀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做思想政治工作,开创了我国高校“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历史和事实证明,政治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富有中国实践的制度创新。除了专职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外,蒋南翔还强调德育工作要具体渗透和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因为“只有在学校中的全部课程能同时分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方能使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最大效果”。这与今天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师的第一职责是高度一致的,也可以说是课程思政的先声。

在新时代,我们强调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如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这一治理优势是成就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党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治理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切实保证大学的办学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一些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上。近年来,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得到了切实加强,特别是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整个教育体系都在着力建立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形成大中小幼德育的有效衔接机制,从而保证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当说,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不仅是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使然,而且是党对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比如,新时代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上升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地位给予优先发展,以及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特征、规律和趋势的精准把握,这不仅是党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更是党对高等教育善于领导的根本保障。而且通过不断增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能力,把全面领导与善于领导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上。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特征、规律和趋势精准把握,并运用于办学实践过程中,无疑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同时,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无疑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所在和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党对高等教育善于领导的重要体现。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获得了高度统一。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教育强国,而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他还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既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高等教育龙头地位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就曾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3年7月2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国优计划”),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国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组织清华大学等30所高水平高校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也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彰显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提高教育人才的培养能力和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人才与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人才的高度统一

从教育者的角色及其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没有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人才,一定培养不出心怀“国之大者”的人才。教育者只有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培养出心怀“国之大者”的人才。由此可见,以上两方面是高度关联和高度统一的。这两方面在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办学实践中也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对于前者,如果说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那么蒋南翔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人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德育的高度重视。他担任清华校长期间,不仅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之首,而且还把德育视为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提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建设者,“我们不但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有革命的人生观和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忠诚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蒋南翔心怀“国之大者”办高等教育,还体现在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用长远眼光培养人才,他特别强调并始终积极推动清华大学的教育事业同国家的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进行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布局,创办了一批尖端技术专业和新兴学科,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人才,也为清华大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清华大学原校长、国家教委原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张孝文就曾说过,“南翔同志的最主要贡献是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思想的指导下,‘文化大革命’前培养出来的一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一整套教育思想的正确和可贵,已经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被广大毕业生的成长和实践的历史所证明”。值得提及的是,在蒋南翔担任校长的14年间,近3万名毕业生从清华园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靠着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主力。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今时代,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人才与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人才的高度统一显得更为重要和尤其迫切。新时代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国之大者”作为办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就说得非常透彻: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他强调,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面向未来,清华大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对于教师而言也要心怀“国之大者”。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而大学要致力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之学生,就必须使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锤炼学生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着眼于未来,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人才与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人才的高度统一,首先体现在教育强国建设致力于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强盛的高度统一。何谓教育强国?通常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动词的“教育强国”,即通过发展教育来强大国家,最终建成强盛的国家。二是作为名词的“教育强国”,即教育发展比较充分与繁荣的国家,是一个国际比较的概念,在一定的范围里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地位。从具体语意上,“教育强国建设”则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事实上,教育强国的两种理解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及教育的现代功能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这些阐述便是对教育强国建设两种理解相互关联的最好阐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从对“教育强国”两种理解的相互关联性这一角度,建设教育强国无疑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强盛高度一致的,也都可以集中体现和统一于“国之大者”上。

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人才与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人才的高度统一还体现在教育强国建设把国家强盛与人民满意的一致性作为根本旨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使命和追求。人民满意的教育包括民生意义上的满意和民族复兴意义上的满意。前者从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而言,这种需求具有时代性,比如从过去的“有学上”,到今天的“上好学”,就反映了人民的教育需求变化。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教育政策的调整,比如,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政策调整与变化。所谓民族复兴意义的满意,则是基于人民心怀“国之大者”这一意义而言的,作为国家公民,人民不仅关心教育是否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样对教育能否在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上发挥好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也会给予应有的关切。新时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教育新定位,进一步强化了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当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因此,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而作为教育强国建设龙头的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实际上,民生意义的满意与民族复兴意义的满意两者存在着内在关联,即民生意义的满意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表征,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以民生满意为鹄的。由此,人民在民族复兴意义的满意与民生意义的满意达成了一致。

所以说,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与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高度一致的,这也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相一致。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强调教育与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这一教育的民族复兴意义的战略取向,与教育的民生意义的取向并不冲突,两者同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比如,当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无疑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一项紧迫任务。而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也就是在教育体系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充分发掘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能,而对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无疑也具有民生意义。再如,构建高校分类体系,既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以此使人人都可接受到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由此所体现出的教育民生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三、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与开拓创新的高度统一

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但又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锐意开拓创新,并把传承中的开拓创新与发展中的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在其高等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中始终把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与开拓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寻求两者高度的统一。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的一个突出体现,就是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蒋南翔认为,“作为改造社会的有力手段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它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它所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人,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服务。”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的另一个突出体现,就是处理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和高校内部各种关系。比如,他提出要调整好教育外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同经济发展之间的比例关系,要逐步做到教育能同经济协调发展;要调整教育事业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尤其要解决好在高等学校院校设置和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的问题,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这些高等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和遵循了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其中不少在当时也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主张。

值得提及的是,对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蒋南翔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思想并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1953年学校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增设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环节,学生在校期间生产实习和教学实习合计为20-28周。从此,清华学生逐步开始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践。蒋南翔特别强调生产劳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对学生“要抓好基本理论和实践训练这两头”;毕业设计变为“真刀真枪”,结合实际生产任务进行。同学们经过实际训练,大大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为避免重实践轻教学,蒋南翔反复强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三结合应以教学为中心”。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强调基础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提出了给“猎枪”不给“面包”的培养模式,即注重能力培养,注重思考交流问题的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从这些高等教育思想及实践中,不仅看出蒋南翔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尊重与把握,更能感受到他勇于开拓创新的思想精神。对于蒋南翔的开拓创新的思想精神,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满怀深情地回忆道:“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比如,他创造性地提出的“两个肩膀挑担子”,“三支代表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干粮+猎枪”,“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等许多育人理念、口号及做法,成为当时全国高校广泛接受和认可的高等教育思想,也为许多高校所仿效,至今人们仍耳熟能详,展现出思想的创新魅力。

当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同样需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开拓创新,因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同时,要坚持系统观念,努力在教育规律的时代意义中寻求尊重教育规律与开拓创新相统一的结合点,在开辟高等教育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中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比如,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时代意义就是今天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而当今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新的时代要求。特别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的放矢地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这是摆在高等教育,尤其肩负国家重大责任和使命的大学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就指出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与时俱进地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与开拓创新相统一,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值得提及的是,在教育规律的时代意义中寻求尊重教育规律与开拓创新相统一的结合点,在开辟高等教育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特别要注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塑造力,把科技创新尤其是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高等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高等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