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4/1/25 17:22:03   阅读:578

【摘  要】工程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是培养大批各种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和工程创新人才的基础要求。工程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学学科。文章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学学科为主线,按照学科建设的逻辑顺序,系统探讨学科建设的下述系列问题,包括学科定位、组织机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以期为中国高校深入开展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学科定位;组织机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是培养大批各种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和工程创新人才的基础要求。建设工程教育强国至少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广泛深入的针对中国工程教育实践的研究,形成理论进而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和实践;二是提高中国工程教育的整体质量,培养大批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三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教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此,必须建设好一批工程教育学学科,助力工程教育强国建设:首先,建设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开展工程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全力支持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形成工程教育学理论体系;再次,培养大批工程教育(学)①研究人才,保证中国工程教育学话语体系的传承和创新;最后,大规模开展对工科教师专业化/师范化培训,提高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学学科为主线,按照学科建设的逻辑顺序,系统探讨学科建设的下述系列问题,包括学科定位、组织机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以期为中国高校深入开展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01确立符合大学使命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的起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的性质、目标、价值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需要回应学科“是什么”“做什么”甚至“怎么做”等问题,决定着学科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需要在学科建设之初予以科学地确立。

作为大学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学科,工程教育学在学科定位上必须符合大学的使命。大学使命是指大学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义和价值,大学探索真理和追求知识的学术责任,大学在知识传承和创新上的重要任务,以及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责任等,关注的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大学的学术责任和任务、大学对社会的引领、大学对国家和地区的贡献、大学的独立性等。[1]

工程教育学学科必须在大学使命界定的服务面向、学术责任、社会责任和主要任务的范畴内定位,成为实现大学办学定位的一个子系统,从而获得大学精神文化、政策制度、管理体制和相关学科的支持。确定工程教育学学科定位大致要经历以下步骤。

(1)研究、理解和把握大学使命的本质内涵,分析并明确学科定位的范畴。

(2)从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研究本校工程教育学学科应具有的本质特性,以进一步清晰在明确范畴内的学科定位。

(3)调研和分析大学服务面向区域高校的工程教育发展状况和趋势、工程教育学学科情况以及工程教育需求状况。

(4)分析本校工程教育学的基础和相关学科的基本情况,挖掘本校在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上显性和潜在的优势和特色。

(5)在(2)的基础上,综合(3)(4)调研和分析结果,从避免同质化的角度提出不同于有竞争关系高校的初步的学科定位。

(6)广泛征求参与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教师和其它相关学科教师的意见,在不断争论、不断完善和逐渐形成共识的过程中最终确定学科定位。

大学使命从宏观上把握着大学战略制定,因此本校工程教育学学科定位与大学中长期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学科定位也应该符合大学中长期战略的目标定位。

学科定位的关键是避免同质化,即避免在同一服务面向区域具有竞争关系的高校之间在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目标、科学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趋于统一。为此,找准学科定位,探索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是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基于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目标就能够明确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国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成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学学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和学科定位,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1)产出卓越成果。开展面向中国工程教育实践和解决中国工程教育当前和未来问题的科学研究,产出得到国内外工程教育界广泛认可、高水平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培养高端人才。培养满足中国工程教育当前和未来需要的研究型工程教育教师、学术骨干、专业化工科教师、政府工程教育管理者等。(3)提供优质服务。参与和影响国家工程教育政策制定,在工程教育相关领域为各级政府、行业产业、各类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支持。(4)构建顶级平台。通过主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建立和完善国际学者交流合作基地、组织涉及全球共性问题的跨国研究,形成聚集国内外工程教育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顶级平台。

为了落实工程教育学学科定位和目标,大学需要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行动,并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和资源投入保障。

02构建突破学科壁垒的组织结构

工程教育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需要以工学为平台,以教育学为基础,以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学习科学、伦理学等学科为支持。因此,与这些学科实质性的交叉融合,对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能够起到三方面作用:一是能够有效地解决工程教育面临的日趋复杂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使得中国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不仅日趋复杂,而且是发达国家所未有过的,只有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从更广的视角、运用更丰富的理论、采用更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二是能够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拓宽学科发展空间。多学科交叉融合使得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不局限于某单一学科,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可以在更广的领域、更大的空间发展。三是能够推动工程教育学知识的更新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知识产生和新理论形成的最佳途径,其不仅为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而且也促进了工程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分组、协调和合作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是学科建设的平台,是整合各类建设资源,调动多方积极因素,优化各种资源配置,进行有效学科建设的系统架构。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要践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就要在组织结构设置上摒弃传统的按照单一学科设置学系或学院的模式,突破既有学科壁垒,体现跨越多个学科的特点,协调好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组织结构的功能和每位教师的才智,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完成学科建设任务。

具体而言,跨学科的工程教育学系/院的组织结构虽然在组织形式上与高校现有的学系/院没有差异,但必须具有以下不同于传统学系/院的组织功能。(1)广泛吸引各类不同学科人才的机制:能够吸引校内外、境内外不同学科背景、有志于从事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专家学者加盟。(2)开展有组织的跨学科合作:学系/院内可以灵活地设置日后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取消和变更的研究所或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以问题为导向或以项目为依托,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开展有组织的学科建设的具体工作。(3)对外开放的合作竞争机制:鼓励走出去和请进来,与校内外、国内外各种相关组织开展交流、合作和竞争,以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组织功能的实现需要赋予组织成员即教师相应的责权利,实现工程教育学系/院上述组织功能就需要在教师层面的三个“允许”:(1)允许不同学科的教师流动。既允许校内有志于从事工程教育学工作的相关学科教师正式调入,也允许已入职的教师自愿调离,形成自由灵活的教师流动机制。例如对在工科院系事业有成的教师,允许他们选择工程教育学作为新的职业发展方向。(2)允许本校教师跨院系任职。允许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在保留现聘任院系(第一聘任单位)现有岗位的基础上到工程教育学系/院(第二聘任单位)任职,同时接受两个院系的工作任务和业绩考核。(3)允许外聘跨学科兼职教师。允许聘请校外行业企业、高校和学术界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

为了做到上述三个“允许”,需要高校给予工程教育学系/院灵活的教师编制:(1)一定数量的固定编制,用于将工程教育学作为唯一职业选择的教师;(2)一定数量的流动编制,用于从本校其它相关院系调入的教师;(3)一定的双聘教师编制,用于本校其它相关院系教师在现聘院系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接受工程教育学系/院的聘任;(4)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编制,用于聘任校外兼职教师。上述各种编制中的“一定数量”可以在工程教育学系/院成立后的运行过程中逐渐明朗和确定。

上述教师编制要有相应的管理办法:(1)固定编制内教师采取高校现行院系教师管理办法;(2)流动编制内教师在入职或离职后采用所任职院系教师管理办法,高校在保持全校教师总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应该鼓励教师校内跨学科流动;(3)双聘编制教师在完成第一聘任单位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同时要完成第二聘任单位聘期内要求的岗位职责,并接受双方单位的聘任考核;(4)兼职教师有固定的聘期和明确的职责任务,主要由聘任单位进行考核管理。

总之,为了践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工程教育学系/院必须具有不同于传统学系/院的组织功能,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需要赋予教师相应的责权利,这些责权利的落实需要高校给予工程教育学系/院灵活的教师编制及相应的管理办法。

03建设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是学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任务的主体。工程教育学的多学科交叉性,需要超越教育学的人文属性,融入工学的技术属性、管理学的人文属性等多学科属性,这就使得一方面,工程教育学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学教师一样的素质和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关工程学科、管理学科等其它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工程教育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不是建设传统单一学科师资队伍,而是要建设一个由多学科背景教师组成的学术共同体。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师资队伍之初必须明确的。简而言之,工程教育学的专职教师应该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具有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两个及以上学科领域背景:较为理想的状态是本科毕业于工学专业,硕士或博士获得教育学或管理学等学科学位;(2)明晰作为工程教育学专职教师的使命和责任;(3)具有良好的工程教育学研究能力;(4)具有符合岗位要求的工程教育学教学能力;(5)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熟悉工程过程和生产流程;(6)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工程教育学学科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校内师资共享、国际专家合作以及兼职教师聘任[2]10等四方面的努力来建设。

当前情况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影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教师单一学科的从属关系是跨学科合作的潜在阻碍;二是一些教师的跨学科知识素养不足,不具备充分的跨学科、多学科知识结构。因此,要求每位教师具有多学科背景是不现实的,需要建设拥有多元学科背景的跨学科师资团队,使团队教师的知识背景能够涵盖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所涉及的多个学科领域,以弥补单一学科背景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上的局限。换句话说,实现工程教育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提和重点是跨学科师资团队的建设。

多学科或跨学科师资团队是指根据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由若干名教师形成的具有学科背景交叉性、知识结构互补性、年龄结构合理性、学缘结构多元性、工作经历多样性的相互密切配合的胜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团队。在一个工程教育学系/院内,在学科建设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科建设任务,应该有多个师资团队。每个师资团队的形成应该遵循自愿组合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允许团队成员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意愿进行调整。

工程教育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有相应的制度保证才能实现既定的建设目标并完成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对专职教师个体的聘任和考核,以及对师资团队的考核和激励。对专职教师个体的聘任和考核虽然可以沿用高校现行的相关标准和制度,但要重视教师个体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包括在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成效,研究成果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创新,人才培养在理念、模式和方式上的创新等。从当前的情况看,工程教育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证的重点在于对师资团队的考核和激励政策,以支持和激励重大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卓越工程教育(学)研究与实践人才的培养,这方面正是当前中国高校需要加强的地方。

工程教育学学科师资团队既可以是科学研究团队,也可以是人才培养团队,还可以是具有多个目标的混合团队。虽然不同目标的团队在团队考核上可以针对实现目标的需要有所侧重,但是不论何种目标的团队,总体而言,高校必须从两方面加强考核:(1)从以往的单纯考核评价教师个人,转向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并重,以此鼓励教师重视团队合作;(2)将教师在团队中的贡献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重要内容,以更好地发挥团队的作用。这部分的主要问题是个人业绩成果与团队业绩成果的界定,需要有既可实施又容易操作的办法。

高校对工程教育学学科师资团队建设的激励政策应该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团队建设的贡献;二是团队的整体业绩。制定好该政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与高校原有的个人业绩激励政策的关系:过多地关注个人激励容易使团队成员只重视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完成,而轻视教师彼此之间的合作;过于弱化个人激励也容易使少数教师“出工不出力”。因此,可以采用分级考核评价和分层绩效激励的办法来处理这种关系:首先,由学系/院层面对整个教师团队进行考核评价,并确定给予该团队总的绩效奖励量;其次,在团队内部再对教师个人进行业绩贡献的考核评价,并按照个人对团队绩效的贡献大小分配整个团队获得的绩效奖励。为此,还需要建立科学、公平、可行的分别针对教师团队和教师个人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才能够发挥好激励政策在支持教师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关系[3]。

04开展注重中国实践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即知识生产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关键任务,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关键任务是在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目标指引下开展工程教育学科学研究,即开展工程教育学领域实践与理论问题的探究。需要专门指出的是,工程教育学研究不同于工程教育研究,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立足学科范式研究工程教育,注重知识积累以及学科理论/知识的体系化,而后者则注重将其视为一个研究领域,注重面向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去向。

工程教育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1)产生一流的研究成果,促进形成中国工程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构建中国工程教育学话语体系奠定基础;(2)为工程教育学人才培养提供丰富多样和不断更新的课程及其教学内容素材;(3)为工程教育学人才培养提供高层次的实践和创新平台,包括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4)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改变教师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工程教育学研究对于构建工程教育学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工程教育实践和经验需要工程教育学的教师去总结、归纳和提炼,工程教育学研究产生的理论是源于对工程教育实践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这些理论产生之后还必须接受工程教育实践的检验和验证,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是逐渐形成工程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有效路径。

为了取得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工程教育学研究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清晰的研究对象或内容和有效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是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项关键工作,关系到工程教育学学科教师队伍的知识构成、学科人才培养方向、每位教师的研究重心、工程教育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意义等诸多方面。工程教育学研究方向的确定除了要遵循国家需求原则、本校优势原则和学科发展原则[2]9-10三条基本原则,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工程教育学学科定位和建设目标;(2)是中国工程教育领域当前和未来主要问题指向;(3)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和研究力量支持;(4)适合作为面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方向;(5)数量有限,能够使有限的研究力量聚焦在有限的方向上。

工程教育学研究方向一经确定,就必须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不变。这些研究方向需要工程教育学学科师资队伍中所有教师目标一致、长期坚持不懈地持续研究和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形成一流的研究成果。这就要避免高校中青年教师中存在的急功近利、零敲碎打、单打独斗、“打一枪换一炮”的研究问题的方式,否则,研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没有深度,不可能形成有见地、有价值、系统完整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2.研究对象/内容

工程教育学是关于工程教育的学问,所研究的是相关工程学科的教育现象、问题和规律。发现实践问题是工程教育学研究的起点,解决实践问题从而体现实践价值是工程教育学研究的归宿。因此,工程教育学研究在注重构建和完善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要发现工程教育实践问题,专注中国工程教育实践和具体实际,研究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注重问题导向的研究、面向改革行动的研究、基于丰富案例的研究和梳理实践经验的研究,切实解决工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中的基本问题和共性问题。

工程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是具有全局性、复杂性和综合性问题,如许多微观问题本身涉及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多个学科,往往超越了人们对这类工程教育问题的认识,因此要避免就教育谈教育的学科化研究的惯性,要注重跨越学科边界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

清华大学在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初提出了如下符合学科定位和建设目标的研究方向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1)工程教育学基本理论。通过对工程教育发展史,工程教育本质、目的、功能与结构,工程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工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工程教育学研究方法,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工程教育学的学科内涵。

(2)工程教育政策与治理。研究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激励社会各界参与工程教育的政策措施,为国家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支持;协助制定国家工程教育重大改革行动计划、各类工程人才培养相关标准,参与国家工程教育强国战略制定和工程教育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定;研究中国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中国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院校层面工程教育治理等,为各层面工程教育治理提供学术支持。

(3)工程领军人才培养。研究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的成长规律、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多方协同育人机制、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等。

(4)未来工程教育。探索经济、社会和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各行各业未来工程人才的角色定位及对未来工程教育的影响,包括未来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未来社会对各类工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数字化和智能化对未来工程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塑等。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影响着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学术性。针对工程教育层出不穷的各种实践与理论问题,工程教育学研究者不仅需要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对症下药”地选择研究方法,而且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努力形成针对不同工程教育学研究问题的新的研究方法。

第一,要丰富研究方法。在大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抽样统计、调查研究、实地观察、参与行动、案例分析、实证研究、总结归纳等方法,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开展务实性研究,总结原创性原理,提出创新性观点,形成应用性理论,进而改善工程教育实践,从而实现工程教育理论和工程教育实践的交互生成。

第二,要采用和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由于工程教育现象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政治、文化、历史等问题,表现出的复杂特性需要采用和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除了教育学,这些研究方法涉及自然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研究中的各种建模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意味着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分析和研究工程教育问题,往往能够取得突破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种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从而取得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方式应该在工程教育学研究中得到重视和推崇。

第三,努力形成工程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工程教育学研究者在研究实践中,应该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工程教育问题的类型,一方面有目的、有选择地加工和改造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使之成为工程教育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有目的地分析和研究一类工程教育问题的属性和特征,寻求和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例如,不同工程学科背景的教师可以通过修改边界/约束条件和改变参数等方式,将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改造成为能够解决某类工程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又如,通过对一类工程教育问题的不断研究,熟悉和掌握这类问题的属性、特征及根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手段,逐渐形成解决这类工程教育问题的较为独特的研究方法。

第四,要逐步构建工程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一门成熟学科的标志是具有属于本学科较为独特的研究方法,因此在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工程教育学研究者的长期共同努力下,要不断梳理、改进、完善解决各类工程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并根据工程教育问题的属性和特征整理和归纳各种类型的工程教育学研究方法,从而逐渐构建起工程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实实在在地促进工程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第五,选择研究方法需要注意几方面问题。(1)重视现代科技手段、新型研究方法和模型的使用;(2)重视自然科学方法和交叉学科方法的运用;(3)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组合与互补;(4)提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避免非此即彼的状态;(5)提倡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6)避免片面追求研究方法的“高、大、上”,赶时髦,而没有针对性;(7)避免研究方法过于简单和单一。

总之,工程教育学研究要遵循研究问题从实践中来,研究结果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通过明确研究方向、找准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研究方法,从研究实践归纳出理论,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而指导工程教育行动、影响工程教育决策、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使得工程教育学学科成为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实践并为工程教育实践者所重视的学科。

05培养复合型工程教育(学)研究和实践人才

人才培养即知识传承,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培养一流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学人才是工程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中国工程教育学话语体系得到不断传承和创新的保证。

随着工程教育问题日益综合化和复杂化,需要掌握跨越多个学科知识、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胜任日益复杂工程教育问题解决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将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融入工程教育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复合型的工程教育(学)研究和实践人才,是工程教育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

工程教育学人才培养的类型有两类:第一类是研究型工程教育(学)教师;第二类是专业化工科教师。[2]10-11研究型工程教育(学)教师属于复合型研究人才,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满足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对师资的需要(即培养工程教育学师资),另一方面是满足开展工程教育研究、教学、管理和咨询的需要(即培养工程教育研究者),是工程教育学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专业化工科教师属于复合型实践人才,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从全球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趋势考虑,另一方面是从提高中国工科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学术水平角度考虑,旨在提高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满足工程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国情下,专业化工科教师培养应该把重点放在对高校中青年工科教师的在职培训上。

工程教育学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契合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工程教育学学科定位和建设目标,对一流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而言,要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未来需求。普遍意义上,研究型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工程、教育和管理等多学科背景,掌握工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胜任工程教育学研究、教学、管理及咨询等工作。专业化工科教师培养目标是:在具有某一工程学科坚实的背景下,掌握教育学原理、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和技能,胜任该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标准是培养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培养标准的制定要遵循特色性和实现性原则[4]。特色性原则要求培养标准突出本校特有的、难以模仿的、长期积累的、优于其他高校并得到社会公认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实现性原则要求培养标准有一定高度,可望可及;符合学校实际,可分解落实;可以检查和评估。换句话说,培养标准的制定要做到:发挥学校优势、凸显特色,既高标准又具可行性,可分解、可落实、可评价。

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制定需要广泛征求毕业生就业潜在用人单位的意见,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柔性化培养方案

制定柔性化培养方案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三方面的需要:一是潜在用人单位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二是不同学科背景和经历的学生不能采用同一刚性的培养方案;三是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不同职业取向的选择。

通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组合课程、自主制定培养计划和自主构建新学科方向,柔性化培养方案的“柔性化”可以做到:(1)同一培养方案能够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包括分别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或咨询等工作的人才;(2)同一培养方案能够适用于不同学科背景和经历的学生,从而扩大招收学生的生源面。

柔性化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两方面的条件:(1)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以满足各类人才培养、不同学科背景和经历学生培养、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2)跨院系、跨校选课的学分认定,以解决本学系/院或本校课程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3.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要注重模块化和学科方向课程模块的建设。

模块化是现代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指整个课程体系由若干个完整的、目标各异的课程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又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优点是:(1)每个模块的功能和目标明确,容易完成学习任务。能够激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原则来选择,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2)能够突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在模块内实现多门课程的交叉融合。使得难以整合重组成一门课程的多门课程可以在课程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交叉或整合。[5](3)每个模块是相互独立、功能各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单位。[6]可以根据需要对模块内的课程进行调整,或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充实和更新,[6]不影响其他模块。

学科方向课程模块是针对工程教育学学科既定的研究方向、工程教育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的研究重点以及工程教育学学科发展方向而专门建立的。每个学科方向课程模块建立前需要对该学科方向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以确认在该学科方向有积累、有特色、有优势并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每个学科方向课程模块涵盖了本学科方向领域的主要课程、前沿性和开创性的课程,以及以专题研究形式开设的课程。不同学科方向模块的建立为学生基于自身的学术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多种选择。

课程建设要注重核心课程的建设以及课程的综合化、专题化和项目化。

核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包括本学科领域学生必须掌握的在其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长期有效、关键核心的知识、原理、方法和技能等,需要得到充分重视。核心课程可以由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组成,前者由工程教育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理论和方法组合而成,后者由本学科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并得到同行高度认可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整合而成。

课程综合化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解决一类工程教育问题所必需的知识和方法。课程综合化是将解决一类工程教育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技术等内容整合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就能够运用课程所学的知识开展该类问题的研究,从而避免以往过于细分的课程仅传授部分知识而忽视知识完整性的现象,大大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课程专题化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工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熟悉工程教育问题研究的全过程并得到有效训练。专题化的课程是就当前和未来工程教育的若干个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展开专题性分析和探究,学生在课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某一专题,伴随着课程教学进度,系统性地接受从研究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对象确定、总体框架设计、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明确,到研究思路理清、研究方法选择、研究计划制定和可行性分析等方面的训练。

课程项目化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教育问题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项目是各种复杂工程教育问题的集合体,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并完成规定的任务作为一门课程,通过学生“真刀真枪”地参与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教育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以解决项目问题为目标任务,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目标,是践行“做中学”教育理念,培养工程教育学人才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4.学科实践和学位论文

学科实践是培养研究型工程教育(学)教师的重要环节。学科实践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程教育问题产生的复杂背景、深刻根源、关键因素及其复杂关系,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出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成果,产出能够被采纳或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和建议。学科实践的场所应该是工程教育问题的出现地,包括高校的工科教学课堂、实践创新中心、教学管理部门、校外实践基地、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工程公司的建设工地等。

学位论文是在培养过程中全面、系统、综合训练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几个关键:一是选题。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学生在拟选题目的研究上有一定的积累;(2)学生对拟选题目有研究兴趣,否则难以取得有深度和创新的成果。二是研究方法。要通过比较分析和预判,选择针对性强、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并实现研究目标的研究方法,尤其要关注不同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利于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三是调研分析。研究问题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的,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调研分析,以提高实践问题研究成果对工程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理论问题研究成果对未来工程教育实践的引领性。

06开展凸显实践价值的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即知识转化或传播,是工程教育学学科实践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科建设成果的必然归宿,对于促进学科建设各项工作、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工程教育在国家战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高等学校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工程教育的社会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从国家层面的工程教育宏观政策、战略规划、改革行动,到院校层面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工程教育的实践价值不断凸显。工程教育学学科社会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国际组织层面:参与国际组织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国际工程教育协会联合会等,在工程教育相关领域的报告撰写和规划制定,向世界展现中国工程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2.国家政府层面:积极参与国家和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工程教育强国建设纲要、工程教育发展规划、工程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和工程教育相关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相关的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

3.国内院校层面:为各级各类院校在结合本校实际的工程教育研究、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型工程教育教师培养、工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指导和建议,促进国内高校工程教育共同体的建设。

4.境外高校层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在工程教育改革、工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符合该国国情和该校实际的支持、帮助和指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开展凸显实践价值的工程教育学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科建设成果的价值性、有效性和落地性,从而反思、完善和促进工程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建设目标、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学科建设工作。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需要学科建设团队的不懈努力,相关学科的积极配合,还需要国家和高校在政策制度、资源配置、设施条件、激励措施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倾斜。相信在多方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学学科体系能够尽快屹立在世界工程教育学学科体系中,支持工程教育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工程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