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馨苑 耿孟茹| 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4/2/19 10:49:46   阅读:697

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综述


【摘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总结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步和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优势,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助力。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应深刻认识教育强国核心要义,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理解教育强国时代特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使命方向,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关键词】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2023年10月1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国药励展承办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在青岛顺利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出席大会并作主旨报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教育类期刊负责人汇聚一堂,总结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展和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优势,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一、深刻认识教育强国核心要义,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教育强国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作为手段的教育强国建设,“强”是动词,是指通过教育使国家强大起来,即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支撑作用和贡献度。另一方面,作为目的的教育强国建设,“强”是形容词,是指国家在教育方面是强国,即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教育教学模式优化、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增强我国教育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二者联系紧密、内在统一,均高度关注教育在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和服务功能。教育强国战略也逐渐将教育从育人的价值愿景,上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因素,成为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动力和核心推力。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认为,我们要建设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坚持立德树人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是坚持“四个面向”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是坚持深化改革的高质量大学治理体系,是坚持普惠共享的高质量终身教育体系,是坚持优质均衡的更加公平有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坚持融通中外的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开放体系。这六点概括起来,从根本上讲,就是高等教育要支撑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加快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两个方面发生系统性变革和格局性变化。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认为,“双一流”高校要在高质量发展上勇做表率、争做先锋;要在跃升和质变上率先突破,示范引领;要在建成一流大学上成为高地,树立典范。要坚定以高质量为目标和崇高的追求,形成高质量文化,完善高质量制度体系,强化高质量共同体意识,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健全高质量治理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本领。

二、全面理解教育强国时代特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战略是我国持之以恒、长期推进的国家级重大战略。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提出教育强国战略的雏形,2007年,《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中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强国”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始终强调要把教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构成了高等教育强国思想的源头活水,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专门就教育强国作了专题研讨学习,对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教育强国”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得到了深度的系统推进,成为当前我国各项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纲领和指南、引领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的重要方向。

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一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世界强国无一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但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高等教育强国具有不同特征。没有超越时空的高等教育强国标准,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高等教育强国模式。因此,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扎根中国大地,基于中国自身国情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首先,要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关键在党。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其次,要坚持不渝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引学生塑造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再次,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最后,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以红色基因筑牢自信,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全面理解高等教育强国时代特征,着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使命方向,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认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引领整个教育体系全面高质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要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赋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应加强同政治、经济、社会等系统的联系和互动,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术精英,还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大学必须通过系统的人才培养过程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形成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相匹配的劳动力结构,为我国国家强盛发展提供“元实力”“硬实力”“锐实力”“软实力”等多元支撑,多维度提高教育质量、影响力和认可度,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高等教育作为发挥科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锚定龙头地位,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超前布局,先导发展,统筹推进,以高等教育的创新先行先试带动各级各类教育的深刻变革。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认为,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产业的协同,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从纵向维度来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纵向贯通,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协同。从横向维度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横向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明晰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与具体路径。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陆根书认为,第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第三,要健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第四,要积极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推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第五,要促进高等教育优质公平多样均衡开放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和其他类型教育的协调融合发展。第六,要健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第七,要完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保障体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强国指数”研制工作也在会议当日正式启动。该指数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研制、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团队使用三大维度的九个关键指标跟踪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决策者和跨国高等教育服务使用者提供指导。三个维度是世界学术中心度指数、世界科技中心度指数、世界人才中心度指数,其中世界学术中心度指数包括高等教育经费GDP占比、ESI自然科学全球前1%上榜机构、RUC人文社会科学全球前10%上榜机构三个指标,世界科技中心度指数包括自然指数、研发经费GDP占比、授权专利三个指标,世界人才中心度指数包括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诺贝尔菲尔茨奖三个指标。数据显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大,美国一枝独秀,中国领跑第二方阵。该指数为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提供了可度量的指标,为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抓手,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了中国标准、中国方案。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