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可分普及型、精英型、补充型三种模式,各自具有不同的对象、内容与作用。21世纪以来,这三种模式分别取得了发展成效,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从总体上看,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知识创业难以满足创新经济的发展需求、创业素养培养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体系协同性亟需增强等难题。根据新时代需求与创业教育发展规律,实现从规模扩展型向质量主导型转型,在全面促进社会与人的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目标要注重创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倡导价值目标多元、培育创业教育质量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构建生态型创业教育合作网络、以知识创业为核心的教育协作体系、终身创业教育体系;育人模式重塑要着力提高师资创业素养、构建多元化创业课程体系、推动融合型教学改革。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质量;模式;理念;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成果显著,尤其明显地表现在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创业教育规模跃居世界前列。面向未来,我国创业教育既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与发展机遇,同时,也亟需解决规模大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发展难题。为此,创业教育改革必须根据新时代新使命,从规模扩展型向质量主导型转型,以更高质量的创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一、基本认识:创业教育发展模式与质量判断
(一)创业教育发展模式与现实难题
创业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创业教育观决定着创业教育发展的类型与实践结果。基于对创业教育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认识,当前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大致可分为普及型、精英型、补充型三种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1. 普及型:面向人人的创业教育。21世纪以来,人人都应接受创业教育成为多个国际组织的重要倡议。2006年,欧洲共同体指出:“创业是每个人将观念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对所有人来说,这是关键性能力,它有助于年轻人在任何岗位上都显得更有创造力与自信。”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30教育行动计划内容框架》指出:“为了使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以保证他们有能力应对时代的挑战,必须开展全民性的创业教育,使所有的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以此提升他们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国内学者杨晓慧也曾指出:“创业不是纯粹的私人活动,它不但是创业者的实现方式,更是每个人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创业教育的最高价值不仅仅是创业者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是着眼于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目标’。”
基于人人都应接受创业教育的认识,普及型创业教育的对象面向学校所有专业全体学生。斯特里特和杰克的调查发现,75%的美国高校采用了全校型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形式有磁石模式、辐射模式两种。英国政府《创新创业教育框架》报告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指出就业能力是确保学生未来成功的前提条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明确界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区分及衔接关系。在政策倡导与市场激励下,英国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普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许多高校为全校各层次学生提供大量学分和非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校掀起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演变的第二次学术革命,许多高校通过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实践等全面推动创业教育。如谢菲尔德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打造创新创业环境,认为无论学生将来选择哪种职业道路,创业能力对其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指出创业能力应着眼于帮助大学毕业生成为更具创新能力的求职者,使他们能够在当今全球经济中自主选择就业领域并成为出色的领导者。
在我国,普及型创业教育得到广泛重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深度契合,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其重要表现形式是教育部明确规定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必修2学分课程。
然而,普及型创业教育肩负的沉重任务,使之既面临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也受到教育对象的质疑,且出现了“拉郎配”等质量问题。以大力发展普及型模式的英国为例,仅通过增加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块化供应方式难以实现教育的包容性,普及化和统一性造成了创业教育课程“快餐化”。某些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可能会被排除在外,性别、阶级或种族问题容易被忽视。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屈指可数,到21世纪初则增长到1600所,创业教育普及化快速发展。但是,师资力量短缺、育人本质背离、企业家精神滥用等现象阻碍了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 精英型:面向英才的创业教育。以创业精英引领经济发展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某些群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高校精英型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双重需求下应运而生,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创业英才。
许多国家涌现出精英型创业教育的实践案例。美国哈佛大学在商学院、管理学院内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师和研究人员。除商学院的学生外,只有少数学生才能通过申请修读创业类课程。其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较强,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学生也较多。为培养创业英才,韩国于2004年建立5所创业研究生院,通过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培育潜在创业者和优秀创业专家。
在我国,许多高校设立了创业精英班,邀请一些知名的成功企业家或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为学生分析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包括创业者个人特质、领导力、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市场营销、投融资等内容的课程,并为创业者搭建创业人际网络。
精英型创业教育在培养创业英才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如缺乏精准化培养模式,理论、实践、市场等培养要素错位或黏度不强,出现了精英教育事与愿违等现象。以韩国为例,在韩国政府基础研发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为9.1%)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情况下,其收益率仍然很低,科技产业对他国的非对称性依赖程度较高。为此,人们对高校培养的科技创业英才能否发挥作用产生了质疑。
3. 补充型:面向选修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型社会日益显现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高校通过各种教育与实践渠道帮助学生增加创业认知。这种补充型创业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创业通识选修课程。德国政府和金融研究机构联合在中学、大学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较早开始尝试自己开公司,接触和熟悉企业管理及经营知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日本东京大学为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创业体验课程”,为理工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用英语开设“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讲座,培育工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科专业与学生兴趣,不同国家高校通过补充型创业教育设置了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课程与教学项目,极大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由于选课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兴趣多样,出现了课程内容拼盘、教学蜻蜓点水等问题。美国青年创业计划辍学率较高,其重要原因是教学没有让年轻人充分参与,课程没有深入触及学生的个人兴趣。
从我国高校补充型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看,由于教育理念不清晰、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任课教师缺乏专业训练、课程平台不完善、教学评价不合理等影响因素,部分创业选修课质量不高的现象需引起高度关注。
目前,在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中,这三种创业教育模式业已并存、各有特点,并都以不同的方式取得了发展。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高校创业教育似乎已经步入瓶颈期或滞长期,均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这一点,无论在人才培养实践,还是理论研究中都已显现。面向未来,创新型经济社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要求将更高,尤其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任务将更艰巨。为此,高校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深入思考与破解业已存在的发展难题,另一方面要迎接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挑战,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二)高质量创业教育的内涵与评价
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由于创业教育类型、层次、内容、方法等存在差异,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在厘清创业教育内涵与特性的基础上,分析高质量创业教育的内涵评价标准的适切性,为高质量创业教育实践提供认识基础。
1. 内涵:容易混淆的概念。创业教育并非孤立的教育现象,与各种教育类型和内容融合是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融合发展意味着创业教育必须与其他教育内容,尤其是与创业教育紧密相关的创新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兼顾包容。然而,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因融合而必须面对一些容易混淆的交互概念,及由此引发的诸多混淆现象。避免理论混淆与实践替代,对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极其重要。其中,厘清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是当前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提出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创业教育重在将新想法付诸实践,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只有以“创新”为基础,实现在“创新”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与价值增值,才能真正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从这一视角看,创新教育是知识创业教育的基础。②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如果说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岗位适应型技术技能人才,那么,创业教育试图培养以新技术技能创造新岗位的人才。因此,有学者指出:“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能创办企业的人才,更在于培养将来能支持和协助企业家发展企业的毕业生”。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主要根据专业标准与目标,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需求,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专创融合教育试图在传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要素,强化学科专业思维与专业产业实践的有机融合,推动知识创新的产业转化。④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创业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在创造新工作岗位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就业并帮助他人就业。从教育目标取向上看,“前者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
2. 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杠杆。究竟什么是高质量创业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与领域,高质量既有共性,又有独特内涵。如何评价高质量是人们普遍关心又显得非常困难的问题。这种困难似乎体现在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总在可比与不可比之间徘徊。一方面,创业教育质量具有可比性。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往往属于昔时态、即时态、共时态的同类比较概念,这种可比性是创业教育质量的坐标与标准。比如,当人们谈论创业人才培养或创业教育研究水平时,往往以不同的国家、高校、人物为参照标准。无论得出的结论如何,但质量大多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因此,创业教育质量结果评价也称为影响力评价或总结性评价。比较典型的有:法约列的“创业意向评价”、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伯杰创业教育项目评价”等,我国学者也开发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VPR结构模型”等评价工具。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质量因其独特性而具有不可比性。不同社会或区域的创业教育与学生发展需求不同,创业教育具有不可比性。从根本上看,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本质属性决定着其质量的独特性。创业教育目的大致可分为外部目的和内部目的。外部目的关注创业教育在不同时期促进社会发展程度,内部目的关注培养高素质创业者。从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看,创业教育质量深受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个体等内外因素的影响。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业的难度与复杂性不断加深,高校创业教育因其滞后性、渐进性而难以快速奏效,其教育质量也难以在短时期内做出准确判断与评价。尽管创业教育因其特殊性而导致评价困难,但构建既反映创业教育规律,又体现不同层次、类型的多元化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引导与促进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
为此,厘清高质量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至关重要。首先,高质量的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有效实现创业教育宗旨与使命,尤其是促进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其次,高校创业教育的高质量转型重在效益提升,必须根据新的创业教育要求注入创业教育新元素、优化创业教育要素结构、提升运行机制效能。再次,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在科学把握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在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中持续激发人才培养活力,提升创业教育效能与竞争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应于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其模式的构建必须转变以数量、规模为主导的传统质量观,确立以内涵、效益为核心理念,以专业性、科学性、应用性为指导思想,以创新、协同、开放、可持续为实践原则的新理念。为此,高校必须着力破解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与建设能力不足等难题,紧紧抓住制约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着力完善创业教育政策制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激发体制机制活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融合创业教育平台等,加快推进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
二、发展困境: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
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是世界性难题。为此,国际组织与众多学者对高校创业教育需求与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既深受国内经济社会背景制约,也颇受国际创业教育影响。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着适应创新经济需求、提高学生创业素养、优化创业教育体系等发展难题。
(一)知识创业难以满足创新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高新科技日益深刻影响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时代,高校创新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数字科技加速发展,但多数经济体在创新能力方面准备并不充分。对全球140个经济体的竞争力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以理想状态为100分计算,103个经济体得分低于50分,创新能力成为制约多数经济体整体竞争力表现的主要原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3)显示,瑞士、瑞典、美国、英国和新加坡是2023年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中国位居第12位,较2022年(第11位)排名有所下降。在研发投入排名领先的企业、领先的独角兽企业、无形资产密度排名前列的企业、全球品牌价值领先的企业中,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占比较少。如采用专利质量指数衡量创新质量,近20年来,我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申请的专利数量持续高速增长。2022年USPTO共收到594340件专利申请,其中我国有49344件,美国有252316件,日本有75341件,我国已经赶超英、德、韩等发达国家,跃升至第3位。但欧美发达国家的创新质量优势显著,我国创新质量提升过程偏缓慢。《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PE/VC投资金额低于美国,种子期等前期投资比例较低。我国PE/VC更偏好扩张期和成长期这类收益确定性较高的项目,对于种子期和初创期创业项目投资意愿相对较低。可以说,未来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差距将主要体现在质量维度。
从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看,许多青年创业者往往选择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创业。为推动我国创新经济发展,高校创业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知识创业导向,鼓励师生创新技术的知识转化与市场应用。
(二)创业素养培养尚未引起高度重视
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或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而非创办企业。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素养开展了许多研究,其中,冰山模型与洋葱模型成为创业素质培养与评价的典型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认为,创业素质主要由冰山以上的创业知识、经验、技能与冰山以下的品质、能力、动机构成。其中,冰山以上的部分更容易培养与测量。在冰山模式的基础上,美国学者理查德·博雅特兹(Richard Boyatzis)于1982年提出含有3个维度的素质洋葱模型认为,素质是由内到外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其中,外层结构比内层结构更易于培养和评价。此外,柯兹纳(Kirzner)等学者从多个学科角度对创业素养的特定构成进行了研究。在创业素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国家及国际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框架。如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10年新加坡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2016年欧盟提出了《创业素养框架》等。创业素质理论与操作性框架对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创业行为选择看,创业意向是有效引导创业动机的心理基础,往往成为创业行为的起点与原动力。
在我国,为激发大学生创业意向,2015年以来,国务院和各部委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69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文件,力图通过创业教育、创业大赛、创业孵化等举措引导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这些政策对推动创业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学生创业素养的提高仍然面临重大挑战。根据科技部发布的报告,2019年,24.8%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社会资源和人脉弱,19.8%的受访者认为最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动机与技能的水平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创业效能、机会识别、机会利用以及人际技能等仍需进一步提升。从国际比较视角看,我国只有20%的大学生具有明确的创业意向,远低于芬兰66.5%、马来西亚67.1%和埃及66%的同类值。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素养成为当前创业教育亟需破解的实践难题。
(三)创业教育体系协同性亟需增强
创业教育体系主要由社会体系、教育体系、高校体系构成,不同体系在创业教育中相辅相成,并具有独特的作用。
1. 从社会体系看,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创业教育的社会体系协同不足的现象并未根本改变。从国际创业教育体系看,对创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推进乏力。不难发现,在创业教育的师资、课程、教学、实践、竞赛、孵化等关键性领域,国际实质性合作与交流甚少。尽管我国政府主导型创业教育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但社会体系中仍然存在本位主义、各自为政等封闭现象,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开放性、衔接性急需完善。
2. 从教育体系看,创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培养创业者的下一个浪潮》中认为,构建终身创业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2015年,OECD在《创业教育:什么、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办》的报告中提出,应尽早将创业教育培养纳入学生课程中,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美国创业教育联盟报告提出,创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至少具有5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创业教育目标和内容。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提出了终身创业教育体系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然而,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创业教育仍然主要局限在高校进行。
3. 从高校体系看,校内不同部门之间创业教育协同性不足,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程度不高成为世界性难题。在英国,除牛津大学等少数高校提供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典范外,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找到稳定的课程整合路径。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有效形成。许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单一化、课程内容同质化、教学方法形式化等现象普遍存在,高质量专创融合课程凤毛麟角。如在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首批88门创新创业类一流课程中,专创融合课程共入选10门,不到创新创业类课程总数的1/8。
三、寻找出路: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教育是适应与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基础性工程。根据新时代需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出现注重高质量发展的端倪。然而,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与新模式的发展能力制约,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任重道远。实际上,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不仅不排斥必要的量的发展,而且要在基本稳定不同类型创业教育合理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主导型的多元化路径与方法,在持续改革中不断完善新的理念目标、体制机制、教育模式,构建既符合新时代需求与创业教育规律,又各具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理念目标:引领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根据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要重塑价值目标、思想理念、质量文化,引领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 厘清创业教育理念,避免创业教育认识误区。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素养,重在培养创业精神与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指出,创业不但是思维和精神层面的“思考、推理与行动模式”,而且是实践层面“追求机会、整体协同与领导力的行为”。诺法拉比(Ndofirepi T. M.)认为,创业教育改变学习者心理构成,明确和结构化的创业教育在促进创业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欧盟组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将创业看成是在组织内“将风险与创新相融合于一体并进行开发性经济活动的思维与过程”。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着过于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人文价值,过于重视竞赛指标、忽视育人过程的倾向。
2. 倡导价值目标多元,提升创业教育效益。鉴于不同学习群体的创业教育需求,创业教育价值目标必须从单一性向多元性、分割式向协同式转化。一方面,着力提升普惠性创业教育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教育行动计划内容框架》建议开展全民性创业教育,使所有的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以此提升他们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为此,我国高校普惠型创业教育既要开足2学分创业课程,又要开好多元化创业课程,满足普及型、补充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精英型创业教育质量。面对高新技术应用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通过高校培养创业精英成为创业经济社会的重要需求。
3. 完善质量评估标准,培育创业教育质量文化。评估标准是引导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杠杆。当前,对创业教育评价主要依据比较直观化的创业率、竞赛获奖数、教育投入指标等指标。鉴于创业教育质量的多面性、多维性,其质量标准必须转向多维、多元、多层。创业教育评价应采用多样化、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将创业短效性评价与育人长效性价值、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即时评价与展望性评价相结合,在创业意识与创业行为评价兼顾中促进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创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创业教育质量文化是高校在创业教育活动中逐步孕育的质量意识、质量精神、质量行为、质量榜样、质量制度、质量道德等精神与物质体系,对质量建设具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等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要“关注组织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信念、价值、期望和承诺等文化和心理因素对质量保障的作用”,努力培育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以创业素养提升为目标、以创业教育共同体建设为桥梁的高质量文化体系。
(二)体制机制:协力推进创业教育高质量运行
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大学主体、企业支持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并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尤其是促进高校创业教育规模大扩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新发展时期高质量发展主题,进一步完善系统协同、创新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1. 构建生态型创业教育合作网络。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Etzkowitz Henry)等提出政、产、学“三螺旋”理论以来,如何通过优化政府、大学、产业合作结构与效能,促进创新经济发展一直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支持创业教育,构建大学与企业、社区、基金会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为创业教育提供可持续保障。从优化“三螺旋”结构的视角看,我国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根据创新经济发展要求,凝聚国内外创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高校与产业的紧密型、互补性合作关系,构建生态性创业教育网络,提高知识创新的产业应用能力。
2. 打造以知识创业为核心的教育协作体系。知识创业是知识经济时代解决人类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2011年美国发布《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报告,提出要实施“创业美国计划”,其核心目标是加速突破性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韩国科学技术大学实施“技术商业化、创业设计、创业教育、打造世界级初创企业”4项核心发展计划,并以“创业韩科大(Start-up KAIST)”为抓手,打造科技创业生态体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根据知识创新需求,引导师生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激励师生协同型科技创新及其知识转化,提升创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 构建终身创业教育体系。终身学习是贯穿于多领域、多层次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不囿于特定年纪或特定学习阶段,应尽早开始,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不同层次、不同年纪的学生应持续受创业技能专业培训的支持,倡导在中学学习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将大学打造为促进全球创业教育发展的中心。2023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职业报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提出,为应对技术驱动下的全球就业转型,全球社会需要对教育体系的前瞻性治理,构建终身创业教育体系。现代社会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并对人们的认知结构和社会行为方式不断提出挑战,创新创业教育终身化成为时代必然。我国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必须紧跟新时代需求,积极探索多层次、多领域、全覆盖的终身创业体系,全面促进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创新:探索高质量育人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既符合社会与人的发展,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创业教育的先进案例。然而,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依然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创业教育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实践平台、教学评价、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等7个环节。当前,探索高质量创业教育育人模式尤其要关注以下3个问题。
1. 提高师资创业素养。针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普遍存在的自身创业素养与经验不足等难题,一方面要确立任课教师的基准要求与分类管理制度,避免任课教师因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教学质量较低等现象;另一方面,关注创业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系统设计创业教师教育与培训体系,鼓励与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创业实践,提高其创业实践经验与教育能力。
2. 构建多元化创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类型学习需求,整合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探索分类、分层、分级的课程网络,通过优化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结构要素,形成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业人才。
3. 推动融合型教学改革。以高素质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化要求,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深化目标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等紧密结合与高效互动,探索不同层次、领域、类型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校企合作等融合型教学模式。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进入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必须以新理念新思路新目标为指引,加快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转型步伐,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具有中国特色与学校特点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徐小洲,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宋宇,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