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光 唐玉溪 | 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有效进路——来自德国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4/3/26 14:52:50   阅读:838

摘要:我国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已经获得政策许可,亟待探究推动其从试点探索走向稳健落地的实践方案。经过近半个世纪努力,德国业已将职业本科教育建设成以实践为导向的重要本科教育类型,呈现由应用科学大学专门负责举办、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定位、具有上下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支撑、拥有不可替代的办学功能及根植于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的主要特点,探索出在入学资格上强调实践经历、重视校内外实践课程安排、展开以实践性为导向的教学创新、推动面向实践的研究与育人相统一、打造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以认证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经验。德国经验启发我国应沿着“实践导向的类型教育”进路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加强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面向产业所需优化人才选拔,突出课程设计的实践导向,通过形式创新提升教学效果,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及发挥优势办出职业本科教育特色。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实践导向;类型教育;本科教育类型;德国

作者简介:何伟光(1992—),男,广东茂名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发展理论;(通讯作者)唐玉溪(1995—),女,江西赣州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创新素养研究”(编号:23VSZ035),主持人:唐玉溪。

文章来源:《职教论坛》2024年第2期第42-4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提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亦称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或“职业教育本科”,可以定义为一种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使命的教育活动。在国际上,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瑞典大学学院及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是三类具有代表性的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教育机构。这些将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性、实践性人才作为核心职能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升级所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德国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其中,大学(Universität)以理论知识教育及科学研究为重,而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则注重实践应用导向,与企业紧密联系,致力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以提供多样化的优质职业本科教育而闻名于世。当前国内学界对于职业本科教育仍存在不少理论困惑及争论,尚未达成有效共识,迫切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经验,挖掘职业本科教育实然性办学规律,探索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中国方案。德国是公认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德国将职业本科教育建成重要本科教育类型的经验进行系统考察,可为我国建设职业本科教育提供参考。

一、作为德国本科教育重要类型的职业本科教育主要特点

职业教育的独特功能、属性难以体现及依附普通教育体系是妨碍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的现实性问题。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所举办的职业本科教育在办学主体、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办学衔接、办学形式、办学功能、办学影响及办学基础等方面均体现了其作为重要本科教育类型的特征,这些共同特征使得德国职业本科教育与该国综合性大学所举办的普通本科教育分别成为本科教育层次中具有差异化特征的教育办学类型。

(一)由应用科学大学专门负责举办职业本科教育

作为德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科学大学在德文中最初称为“Fachhochschule”,后来不少德国学校将其名称中的“Fachhochschule”变更为具有“大学”之意的“Hochschule”,并附加上具有“用于应用科学领域”之意的“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当前此类高校在德国国内常被称作“Fachhochschulen”,而在国际上则被广泛称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应用科学大学)”。20世纪70年代末,德国各个联邦州政府共同签订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关于高等院校教育领域标准化的协议》(Abkommen der Lände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zur Vereinheitlichung auf dem Gebiet des Fachhochschulwesens),决定将原有中等教育层次的工程学校及类似性质的高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为独立的高等教育机构,由此拉开了建设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序幕。1969年德国第一所应用科学大学在该国石荷州诞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有明显实践导向的应用科学大学已经成为德国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主力军”。

(二)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定位

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关键区别不在于形式上不同而在于定位上的差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秉持应用导向,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其学科发展方向,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着重培养学生在跨学科背景下指向工作实际问题解决的良好应用及实践能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与综合性大学不同的道路,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色,侧重于培养训练有素、面向未来工作岗位的技术人才。对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学生而言,就业力获得提升,降低辍学率以及较短的学习时间是其进入应用科学大学求学的优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举办职业本科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就业竞争力。有调查表明,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技术类专业及经济科学类专业就读的学生在早期职业成就方面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没有差异。这反映了德国职业本科教育在促进学生职业成功方面可以与综合性大学相媲美。

(三)具有上下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支撑

德国历经半个世纪构建起了“中—本—硕—博”贯通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有力支撑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职业本科教育成为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类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最初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受益于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20世纪末获得了开展硕士学历教育的资格。随着2016年富尔达应用科学大学成为德国首家获得博士授予权的应用科学大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进一步打破了其办学层次的“天花板”,构建了世界领先的“中—本—硕—博”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成这种内部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德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另外,德国职业本科教育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有助于其成为成熟的本科教育类型。自2009年起,德国开始建设一批由企业主导的双元制应用科学大学以及在部分应用科学大学中开设双元制形式的专业,如巴登符腾堡州和图林根州建设了一批双元制应用科学大学,丰富了该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形式。

(四)拥有不可替代的办学功能及深远社会影响力

作为与大学具有同等地位但不同类型的高校形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长期与行业及社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所举办的本科教育能够很好地适应德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德国全国应用科学大学所开设本科专业的统计情况来看,应用性强、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较为受学生欢迎。德国职业本科教育在降低学生失业率、优化阶层流动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因而受到多个欧洲国家的模仿。例如,奥地利、瑞士及荷兰等国在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模式时均受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的影响,可见其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五)根植于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而获得持续发展

自中世纪起,德国社会就逐渐形成重视手工业、认可学徒身份及注重行业传承等文化传统,形成了持续几个世纪的行会制度。德国行会文化使得该国行业及企业将培养职业人才视为自身的天然使命,推动着德国行业及企业深度参与到职业本科教育中去。德国民众不会因终生从事技术技能性工作而感到自卑,相反,人们大多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及忠诚度。在步入现代社会后,德国在工业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让德国人对“德国制造”充满民族自豪感,加上政府长期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强国战略,在强烈的社会认同及政府政治经济考量的共同作用下,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重视职业教育、倡导工匠精神的氛围,推动德国构建起层次完善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并不会因为学生来源于应用科学大学就对其产生“学校歧视”,部分用人单位恰恰看重应用科学大学所培养出的本科生实践能力强,更倾向于给予其工作机会。

二、实践导向:德国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类型的核心逻辑

教育系统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划分不同职业教育类型的重要依据。对于职业本科教育而言,其与产业企业及工作岗位的关系尤为值得重视。经过长时间探索,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招生入学、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应用型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及质量保障等方面探索出一套以实践导向为核心逻辑的职业本科教育模式。

(一)在入学资格上强调实践经历

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历通常是进入部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某些专业攻读的必备条件,这反映了德国职业本科教育从招生开始就强调其所举办教育的实践性。例如,埃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要求申请者除了具备普通大学入学资格、技术学院入学资格或与学科相关大学入学资格外,还对机械工程自动化、车辆技术等专业提出了初步实习(Vorpraktikum)以及对护理管理等专业提出职业培训(Berufsausbildung)等实践经验方面的入学资格要求。通常那些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并经过一年高中学习的学生具备申请应用科学大学条件。尽管具有普通大学入学资格的高中生同样有机会进入应用科学大学,但其在申请应用科学大学入学资格时一般需要具备专业相关行业2—3个月的实践训练。在部分应用科学大学中,这种实践培训也可以在大学一年级完成。对于那些在职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而言,其拥有的丰富实践经历,能够满足应用科学大学对于学生实践经历的准入资格要求。

(二)重视校内外实践课程安排

课程内涵差异是划分不同教育类型的关键标志之一。结合工作训练及学校学习的德国双元制是公认的职业教育有效模式,其关键在于高度重视校外企业实践训练。这种以实践性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同样被应用于德国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安排中。一方面开设双元制专业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日渐增多,这些专业课程无疑带有强烈的实践性色彩。另一方面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通常倾向于开设工程类、商业经济类及社会工作类应用性强的专业,高校在这些非双元制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重视与校外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及实施,蕴含显著的实践导向特征。在多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占比较大,一般每学期都有不同形式的实践模块。在一些工程类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实验课教学占据较大比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不仅重视课堂实验、课外项目设计等形式的校内实践活动,还相当重视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指导下的校外企业实习实践,且学生的毕业设计通常选自企业生产中所提出的实践问题。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同一类课程模块中讲究合理衔接,在不同类课程模块之间强调相互支撑。另外,课程安排中选修模块比例多,这有助于专业课程教学跟踪行业发展前沿,及时为学生提供面向行业一线实践的最新课程内容。

(三)以实践性为导向的教学创新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注重结合课程内容以实践性为导向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例如,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帕塔基-亨特(Pataki-Hundt A)在为本科生开设的“皮革历史、制造及保存”课程中,通过实物及视频等载体创新了课程内容展现形式,并注重改变讲课风格,综合利用口头报告、视频展示、学生电子投票等方式开展课程学习评估。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及手段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需要遵循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及高校校长联席会议所制定的“考试框架条例”。这种“入口式”外部监管是保障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在使用创新性教学方法时要避免对原有的课程教学结构产生较大改动,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专业课程质量。斯图加特工程应用科学大学帕米勒(PA Müller)等人针对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类可持续发展课程内容的难题,创新性地将项目式教学法、实地调研法和实证研究法结合起来。可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过程中同样注重实践性导向,并注意保持课程教学计划的稳定性。此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课程教学考核手段较为灵活,包括笔试、口试、工程设计、程序设计、论文写作、实习、项目设计、专题报告及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效果而非仅关注理论知识学习情况。

(四)面向实践的研究与育人相统一

面向经济社会实践需求,针对具体社会及经济发展问题探索有效的实践解决方案的应用型研究日渐成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继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之后的又一重要职能。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重视开展针对企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科研活动,注重与区域公司、机构及公共部门建立起紧密的研究和创新伙伴关系,这种研究和创新伙伴关系被证实能够提高多边合作的质量,包括增强跨学科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产生创新性的产品、服务及其他方面的产出,形成制度化的创新平台以及建立良好的校企之间的信任关系。在这种研究功能定位的导向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采取了与传统综合型大学所不一样的研究发展策略,包括重视具有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研究领域、选择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经济价值但并非综合性大学所青睐的应用研究领域、采取类似企业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加快科技转化等。例如,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聚焦区域社会、商业及政治迫切需要获得应用科学大学研究力量支持的研究方向,将数字化工作及生活环境、可持续能源管理及社会融合与韧性作为自身三个重要的领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开展应用型研究过程中,除了重视转化科学知识为社会及产业创造新的产品及服务外,还注重通过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的协同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外实践机会,以及将科研成果用于更新专业教育内容等方式以不断提高实践性人才培养质量。

(五)打造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对教授的任职资格及招聘流程要求相当严格,保证了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要求应聘教授的申请者同时具备学术资格、职业实践经验及教学能力三个方面的条件。德国联邦政府所制定的《高等院校框架法》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聘任规定了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从高校毕业、具备教学能力、具备从事学术工作的特殊能力(一般要求博士学位)。此外,还需要证明其在多年职业实践中在应用发展科学知识方法方面取得特殊的业绩。由此可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教授任职资格方面具有相当高的要求。在师资“入口关”严格设定多重资格门槛,使得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能够拥有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队伍。除了专职教授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还招聘了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大部分是来源于企业部门,还有部分是综合大学的教授,这些兼职教师的任职要求是必须熟悉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对生产实践中最新的技术、产品及对行业发展趋势较为了解。来自企业界的兼职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师或师傅资格证书。

(六)以认证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完善

德国政府在建设应用科学大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构建起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完善有关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由各州联合成立的德国认证委员会扮演关键角色,该认证委员会负责组织及运转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认证体系,由其决定项目认证(program accreditation)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system accreditation)的一切事宜。德国认证委员会专门为项目认证和体系认证制定了完善的规则,并授权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负责执行具体认证工作。这些认证中介机构致力于保障专业培养质量、促进不同院校之间学分互认并使得专业培养过程更加透明。除了上述适用范围广泛的质量认证规范体系外,德国一些州还针对双元制办学形式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在有关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体系认证规则方面,德国认证委员会详细规定了认证对象要求、程序、标准及决策方面的条款。通过开展项目认证活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办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有效保障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质量。

三、德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沿着“实践导向的类型教育”进路建设职业本科教育

从德国经验来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所实施的职业本科教育通常是在接受中学层次教育后且有一定实践经历学生群体中所开展的以实践性及应用性为导向的教育活动,旨在为学生传授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及能力,使其成长为能够解决工作中实践问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以实践为导向贯穿其办学的始终。为此,我国应从将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类型的逻辑起点出发,把实践导向贯穿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办出职业本科教育的特色。

(一)加强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办好职业本科教育的基础,我国高校在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时需要注重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一是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设置应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我国高校在进行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时要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在社会紧缺急需人才专业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二是要通过深度产教融合的方式推进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我国高校需要精心选取在行业具有较强实力、拥有教育情怀及着眼长远的优质企业共同推动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合力解决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所遇到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设计、师资安排、教学形式、考核手段、校内外专业实践及资源保障等多方面难题。在此过程中,高校也要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及协助企业加快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化,力求反哺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价值互换互惠的原则构建起校企命运共同体。三是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要注重跨学科性。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来看,部分高校不仅设置跨学科的专业,而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相当重视跨学科课程安排及跨学科合作学习。可见,作为直接向企业一线实践输送人才的职业本科教育更需要在专业建设中注重跨学科协作,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根据产业实践所需进行跨学科专业建设。

(二)面向产业所需优化人才选拔

我国在推动相关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时,可探索将产业工作岗位实习实践经验作为部分学校或专业的入学资格要求之一,引导学生在进入职业本科教育阶段前应具备一定的职业认知及技能。在职教高考内容改革方面,应加入能够全面客观测量学生职业技能的考察内容。在考试形式上,除了线下实际操作测试外,还可以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多元化模拟真实的产业工作岗位内容,精准评价学生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学校需根据国家关于职教高考制度的改革方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持续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例如,可与相关企业进行科研项目联合攻关、课程体系联合开发、实践培训联合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产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三)突出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导向

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将实践性贯穿始终,与未来学生职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一是要有机地将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贯穿起来,形成相互衔接的课程逻辑关系,使得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反复交替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专业实践能力。二是要提高实践性课程比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实践能力,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时,不仅应该保障在专业学习不同阶段均有实践性课程,且在一些理论课学习过程中也要强调实践训练或实验内容的比例。除了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对相关技术操作背后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进行迁移应用以解决复杂的生产实践问题。三是强化校外实践课程开展。精心设计并全程指导的校外专业实践训练是职业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高校需要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为学生创造在企业现场开展实践训练的机会。在校外企业实践过程中,可以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教师及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组成项目小组围绕企业实际生产问题进行攻关。通过开设面向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外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所需的实践能力、解决工作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通过形式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本科教育效果提升重点在于以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促进学生高层次实践能力的培育。在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应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依托数字化及智能化的教学工具,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需要,灵活采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形式。教师需要综合使用翻转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及项目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达成帮助学生养成技术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创新教学的能力,我国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及制定教学创新奖励制度,推动教师持续优化教育教学形式。

(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基础,亦是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难点。一是要把好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师的入口关。对于从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师而言,其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能力以及扎实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高校在选聘教师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制定相关准入资格,确保所招聘的教师能够具备“双师型”综合能力。二是重视创新性“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由于职业本科教育所培养的是面向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往往是多方面的,组建具备不同专业特长、由高校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够更好地满足指导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养成的需要。三是创设“双师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后备教授接班人”计划,创新用人制度,如通过与企业合作联合用人的方式选育一批优秀的“双师型”人才。四是完善促进校内教师在职发展的保障机制。由于企业生产实践更新换代速度快,从事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师需要在学校及企业的支持下,通过参与校企联合解决实际生产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形式定期到企业一线进行锻炼提升。高校还应完善相关用人、评价及激励制度,推动高校教师持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

(六)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在校内上下联动展开职业本科教育质量管控行动。院系层面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教师资源的合理调配及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质量检测,及时发现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校级层面需要成立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全方位地收集、监测及分析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数据,以年度整体质量报告的形式向教育主管部门、校内各基层部门及社会公开办学质量保障情况。二是优化职业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机制及流程。高校可以在专业、学院及学校三级质量保障委员会组建过程中邀请企业代表、学生代表及外部专家代表参与,发挥各方在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保障方面的优势。三是邀请专业组织对内部职业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评价。为了更好地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校还需要定期邀请第三方质量评估机构对办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评估及反馈,根据第三方的专业评估意见对内部办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持续完善。

(七)发挥优势办出职业本科教育特色

高校在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时应注重发扬本土教育优势,办出中国本土特色,不能一味地对国外职业本科教育模式采取“拿来主义”。高校要依托自身办学优势办出职业本科教育特色,理性审视外部评价,尤其要警惕“学术漂移”的诱惑,突出职业本科教育差异化的办学特色,瞄准区域社会发展及产业升级的需要,找准能够发挥自身研究专长且能够创造出独特研究价值的领域,联合校内外多方力量进行集中攻关,形成差异化的研究平台、研究范式及研究成果,通过高质量的应用性科研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应用性科研与实践育人的统一,不断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吸引力。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