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坤建 刘刚 | 区域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布局落点与发展策略——基于广东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分析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4/5/31 17:26:38   阅读:930

作者简介:卢坤建(1964- ),男,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政策(广州,510300);刘刚(1976- ),男,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职业教育具有产教融合的根本属性,是距离市场最近、反应最快,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服务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区域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实力水平及发展动态,对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变下的产业变革、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广东省高职院校整体布局特别是作为其关键内核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如何实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念下的区域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对广东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分析,促进对职业教育内外关系相统一的系统性认识,在实现布局落点与变革发展的动态优化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一、高水平专业群是构成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专业群是高职教育产科教有机融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集聚性载体。将国家和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作为区域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高水平专业群具有高水平、发展性特征。其遴选建设过程反映着国家和省域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发展的历史积累以及服务产业能力与现有条件的肯定。这是基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而对未来的展望。二是高水平专业群具有合需求、服务性的特征。专业群建设的内在本质是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性,反映国家和省域对高水平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与现实定位。三是高水平专业群具有数字化、融合性的特征。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等新技术对人才培养赋予新的定位与内涵,客观上使集约成群的专业能更好地实现数字化升级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

(一)高水平专业群对产业技术变迁适应性更强

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变革往往导致社会或经济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从人类发展史看,蒸汽技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电子技术与控制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曾导致特定类群岗位的消失以及适配新技术职业岗位的崛起。当今,第五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已推动形成基于创新本质,以高科技、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加速推动着新技术、新模式乃至新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要适应科学技术变迁,必须以专业群优化与重构为“基”、专业升级建设为“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核”、专业课程内容赋能为“本”,来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的人才。显然,高水平专业群更具这种适应性。

(二)高水平专业群对产业结构变化匹配性更强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当前产业发展的新使命。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来看,广东省将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以聚力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层次,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升级发展,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高水平专业群更适合培养综合实践能力、集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更具匹配产业结构升级而进行专业升级、专业融合性建设发展、专业群变革性重构的逻辑自洽与内生动力。

(三)高水平专业群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服务性更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是推动形成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重点”[1]。地处国家全力打造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作为国内经济规模最大、经济综合竞争力最强、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需要长远布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释放人才发展潜力,形成整体支撑态势。“双高计划”的制度设计创新在于其跳出了学校身份色彩,强调内涵发展、聚焦专业群建设,将高水平专业群作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发展引擎和关键载体,通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提升学校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国家和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的布局落点

(一)首批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的省域分布与发展情况

“双高计划”旨在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以达到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实效。一是高水平建设是建立在特色发展基础之上的,特色是高水平的前置性限定语,是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类型属性的强调;二是凸显专业群建设,“双高计划”首次将专业群建设提到与学校建设的同等高度,专业群建设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抓手,更是带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因此,对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进行分析,可以明晰省域高职教育在国家高职教育发展大局中的定位。

“双高计划”首轮立项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141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从建设单位总数和专业群建设数量看,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四省都位于第一梯队。广东省有5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9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共计19个专业群,其中,14所“双高”院校聚集于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核心城市。

从广东建设的19个专业群所属大类看,数量最多的6个专业群属于电子与信息大类,该大类有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专业群,另外两个分别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及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二的3个专业群属于轻工纺织大类,其所在3个学校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属于文化艺术大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大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大类(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都是2个专业群。其他专业群所属大类涉及生物化工、水利工程与管理、中医药、测绘地理信息等,且专业群数量均为一个。

(二)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结构分布及聚合分析

相对于国家“双高计划”的示范引领效应和冲击世界一流的目标指向性而言,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更加突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即在强化学校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基础上,健全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性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2022年9月,广东确定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首批31所建设单位(含建设单位与培育单位),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作深入分析,仅将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聚类分布作为彰显区域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

1.广东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大类

广东省在2020年、2021年分两批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共计311个,整体涵盖2021年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除水利大类外的所有大类。从地域上来说,86%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9个地市的学校。

从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所属大类看,占比位于前三的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群总数达到156个,占全部专业群的50%。而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农林牧渔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轻工纺织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新闻传播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水利大类等九个大类的专业群数量仅占专业群总数的10%,见表1。广东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整体布局与其外贸进出口总值、电子信息产业总值连续30余年居全国第一的地位相匹配。

图片

2.广东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重点学校聚合度分析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是区域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者。从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数量分布来看,5所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排在全省高职学校最前列,总计43个,占全部专业群的14%,见表2。14所国家“双高”院校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总数达到96个,占全部专业群的31%。对5所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进一步分析发现,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归属大类最多且5所学校都有专业群建设的是财经商贸大类,排在第二位的是电子与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且电子信息大类集中在计算机类,装备制造大类集中在自动化类、汽车制造类。5所国家“双高”院校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分布与全省高水平专业群的整体布局高度一致。

图片

其次,对广东省的“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进行内部分析,省级专业群整体的所属大类分布数量,以及省级专业群与国家专业群所属大类的整体匹配程度,都是研究其核心实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观测点。从整体来看,“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的省级专业群所属大类分布比较宽散,且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在所属大类上关联度不高。就国家与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关联支撑相对紧密的院校看,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6个专业群完全集中在两个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同时,3个专业群与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同属一个大类,且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与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同属一个大类。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也表现出同样的关联性与延伸性。见表3。

图片

再次,广东省也从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数量上进行了重点布局。其中,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建设9个高水平专业群,与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建设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数量相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也被纳入重点建设单位,各有7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三、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走向

(一)技术演进多元化条件下的组群走向

技术变迁引起产业变革,数字赋能全行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职业、新岗位,催生职业要求的新条件、岗位要求的新能力,成为专业群优化、调整和发展的外在基础与动力源,也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发展的根本所在。聚焦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变迁引致的部分专业(群)建设情况,见表4。

图片

专业群在契合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的基础上,其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一是新技术融入性升级。以原有专业(群)为基础,在各个专业中融入新技术,推进原有专业及专业群的适应性转型。如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赋能广东高职8个省级汽车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服务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二是新技术工具性推进。借助新技术将传统专业的职业应用进一步拓展,衍生众多应用场景,推进原有专业升级发展。如数字技术在改变时空对贸易限制的基础上,催生跨境电商的贸易发展新方式。广东作为外贸大省,以数字技术及大数据为工具,推进了超过10个贸易类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三是新技术主导性支撑。以新技术为核心主线,贯通新技术催生的新专业,组建新型专业群。例如,在成为广东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智能机器人、数字创意等领域,相应专业群建设完全以新技术为主导,从建设力度上看,国家和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中“电子与信息大类”数量也最多。

(二)区域优势产业特色化条件下的组群走向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不仅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更呈现出紧密契合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鲜明特点。伴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向特色化推进。

一是面向区域产业,基于全产业链建群。从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形成了面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专业群布局。其中,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重点产业,形成“一核心、两特色、三重点”的高水平专业群布局,同时建立群管理运行机制,推动专业从松散状态走向“群”状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围绕区域四大支柱产业和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瞄准六大未来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始终以“四+七+六产业”为核心全面构建特色专业群,形成了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重点服务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产业的专业集群,组建了国内首家从上游芯片设计到下游移动业务应用覆盖全产业链的移动通信专业群。在面向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做精服务全产业链的专业群发展特点正逐步凸显。

二是聚焦特定产业,基于产业链环节建群。从专业群对接特定产业链来看,构成集聚性的特色优势专业群布局。其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对接轻工产业链,构建“设计轻工—制造轻工—服务轻工”三大专业集群,国家—省级—校级专业群梯队完全聚焦轻工产业链不同环节,创建多个协同教学中心、产科教联合中心等机制,促进了专业群内部专业融通、专业群之间交互链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群建院”,专业群聚焦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配送—服务”生产服务链条,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专业集群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专业集群为两翼,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且极具机电特色的“一体两翼”专业集群格局。聚焦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精准匹配推动专业群高层次、以链环纵向贯通提升实现高质量服务的态势正在形成。

(三)院校专业发展类属化条件下的组群走向

高水平专业群发展的基础在专业,根本在组群逻辑,所展现的外在特点不仅彰显着对产业链、职业岗位群的精准对接,更内含着对知识体系、技术技能的全面理解,以及资源共享、专业基础的整体把握,决定着专业升级建设、专业群资源整合的共享融通路径,因此在院校定位与专业类属上展现出相应特点。

1.基于学校特色发展定位的高水平专业群聚合走向

学校是高水平专业群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定位直接影响专业群建设的策略选择。从广东5所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看,其呈现三个共同特点:一是目标宏远,都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作为发展追求,都将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举措,集中体现广东创新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二是紧密对接区域核心产业发展,准确映照区域经济社会实践需求,形成了具有区位优势及行业特色的差异性办学定位;三是应时代之需的高起点、高标准发展,4所学校创办均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拥有近百年历史却始终坚守职业教育阵地,5所学校都体现出浓郁的新时代气息。

2.面向岗位群对复合型人才需要的高水平专业群聚合走向

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适应性、发展性要求,其中职业性和教育性是根本所在,适应性和发展性内隐于组群逻辑之中,是专业群集聚效应与服务功能的内涵所在。着眼构成专业群的专业所属大类及类开展归类分析,形成对组群逻辑的基本推理。按照专业群组建基本逻辑的相关研究[2],大致可分为基于校内管理方便原则的相近专业联盟式、基于劳动力供需对口原则的产业链相关专业集结式、基于实训资源互补原则的跨专业组合式、基于小规模专业大类的松散型混合式。就31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而言,可做五类分析:一是专业组群的专业归属同一大类但不完全属于同一类,占比38%,该组群模式本质是对应产业链而进行人才链定位,基于知识互通性而强调劳动力供需对口,主要面向产业链上某一段落的若干岗位群,彰显着面向产业的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二是专业组群的专业归属两个大类,占比34%,该组群模式与第一种本质一致,只是面向产业链岗位群的定位跨度更大,强调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的复合性;三是专业组群的专业归属三个大类,不仅是产业链上的横向拓展,也在工具层面进行了考虑,比如拓展智能技术或者某种语言专项等;四是专业组群的专业归属同一大类且完全属于其中的同一类,占比18%,该组群模式中很多是专业相近的联盟式,其本质是基于知识基础与资源建设的相近性组群;五是有5个专业群内的专业各自属于一个大类,该组群模式有对特定产业进行职业聚焦的现实需求,比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统领学前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烹饪工艺与营养,满足职业岗位现实对人才多种职业技能的综合性要求。见表5。

图片

四、区域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一)以专业、专业群聚集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逐渐褪去,众多高职院校原来应对“强大需求侧人才市场环境”的“市场响应性发展思路”“规模扩张式发展模式”再难奏效,如何在“精、深、特”维度上转型发展,成为增强其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正由多维度需求导向转向聚焦化导向,并体现在专业布局及专业群构建方面。从广东现有“双高”建设单位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布局看,5所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都存在着专业群所属大类分布面广、相对松散的情况。9所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布局集聚态势也不明显,且大部分学校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所属大类与建设的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处于所属大类的关联,体现在横向维度而非纵向维度。如此态势,一方面,难以形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有效支撑,难以形成有限资源的高效整合,继而难以促进专业群建设的接续性高端化发展;另一方面,难免对学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特色发展形成掣肘,不利于形成学校在特定领域的引领性优势。面对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业链现代化革新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定并明晰办学定位,瞄准特定产业发展的特定环节,以专业(集)群为抓手,明确方向并集中发力,以实现聚焦性突破,才能在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提升中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二)以完善校企深度协同治理机制建设专业群、提升核心竞争力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校企合作是其类型特征的根本体现、本质要求。从人才培养的现实看,企业融入在内容维度上相对狭窄,多限于基本要求;在程度上相对浅表,多限于形式协同;在时间上相对短暂,多限于阶段合作。高职院校应以产教融合理念统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与“教育属性”,变高职院校自我主导的治理为校企深度协同治理,“采用教育思维和产业思维,走向真正的协同,在协同中持续创新,为高职院校注入新生活力和发展动力”[3]。要变学校治理模式的单一主体为校企深度协同治理。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一道承担教学任务、落实教学标准、推进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实训、实习、实践等;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上,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面对产业发展前沿、企业生产与实践环节、解决相关技术难题。就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首创“产教科联合中心”实体机构并运营,推进以教师带着科技项目和专业问题下企业“看”——进行企业技术与服务需求的跨专业(群)联合攻关、再带着企业一线经验与实践需求回学校“干”——反哺学校“三教”改革的闭环式改革探索,探索了校企协同治理机制下有效建设专业(群)、提升专业群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三)面向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群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面向就业、服务地方,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其专业群建设必须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这也正是高水平专业群彰显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群建设机制是确立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根本保障”[4],面对科技变革与产业转型带来职业岗位的巨大变化,专业群生命周期的“产业需求、整合互融、精准诊断”阶段发展更具复杂性[5]。因此,在明确产业链基本定位的基础上,精准对接产业链某一环节,通过“产业链精准聚焦+技术技能互通互联”生成特色优势,形成面向特定职业(群)的聚焦性映照。融合职业岗位群变化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长远发展,有效贯通专业群建设的知识基础与产业链精准聚焦的岗位需求,其核心路径在于技术技能互通互联,在于服务企业的技术转化应用和产品迭代创新。

可见,只有基于产业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专业群优化调整的常态化,才能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群,以适应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打造区域特色性院校专业群生态以及由此衍生的教学生态;二是精准把握产业发展对人才技术技能特质与层次的需求;三是深化面向互联网时代多元需求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四是强化以校企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协同、综合治理;五是构建以专业共享课为核心的专业融通特色课程体系;六是形成专业群特色与学校定位优势相辅相成的运行机制。在落实措施上,可通过“资源配置‘协同化’、赋能课程‘信息化’、跨专业教师‘团队化’、五业联动职教‘集团化’、标准体系‘国际化’”等方式来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6]。

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方面,广东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已形成强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广东重点培育“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强化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推进机制,并针对创新能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等提出二十条务实性重要举措。这一套组合拳,为区域战略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敞开无限空间。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群,必须在产业链环精准对接、人才培养特色支撑、跨界联合多元协作、实践能力创新应用等全方位进行适时的变革性调整,才能冲破专业群建设的惯性藩篱,以提升区域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