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明坤:教师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2/3 10:06:39   阅读:839

教师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阙明坤

[摘 要]教师转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师理念、教师教学和评价方法、产学合作等方面仍需加强。建议改革应用型高校教师选聘和评价机制,提升教师开发应用型课程能力,深入改革教育教学和评价方法,搭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

[关键词]教师;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国家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战略以来,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研讨和实践行动正在全国展开。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加快转型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而教师转型正是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教师转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该如何落细落实转型战略,从宏观层面走向微观层面,从形式上的转型走向内涵上的转型,关键就在于加快教师队伍转型,真正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传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根本问题在于实现教师转型。教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所在。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是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转型成效的关键。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人事管理制度僵化、教师来源渠道单一、评价体系滞后等现实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转到难处是教学,转到痛处是教师,转型是教师的一场自我革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与教师转型具有内在必然联系,没有教师的转型,也不会有高校的真正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众多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所以推进困难,虽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实现转型,其仍然沿袭传统大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工作模式。如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评价、奖励、培训机制不能满足教师发展与成长的需要,就无法激发教师的活力。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挖掘内生动力,激发教师这一关键要素的活力。因此,从教师发展转型视角切入,可以从根本上洞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真实情况,更好地理解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存在困难的原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为深入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状态,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12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本次调查发出教师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86份,有效问卷数占总调查问卷数的90.5%;发出学生问卷12000份,回收问卷11364份,有效问卷数占总调查问卷数的94.7%。通过分析发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理念有所转变,转型发展仍需加强。教师的认知态度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础。在调查中,91.07%的教师表示听过“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一说法,只有8.93%的教师表示没有听说过。在“如何看待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方面,只有7.83%和2.03%的调查对象表示转型意义不大和不关心。可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日渐深入人心,对于转型的认识逐渐深化。在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最需要转什么”的调查中,办学理念排在首位。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难点是什么”,有66.21%的教师认为是观念的转变。可见,办学理念、思想观念的转变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调研中仅有23.2%的教师表示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建过教学团队,可见教师整合跨界资源的能力还较为薄弱。对于“是否满意学校转型发展的举措”,回答“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教师达34.07%。在调查学生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感觉时,有16.2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改革,深化改革任重道远。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显示,41.07%的教师表示学校照搬研究型大学的教材,65.01%的教师表示教材没有真正对接产业发展需求;47.76%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只有17.22%的教师表示所讲授的课程较多融入了职业资格标准、产业行业标准,从学生调查来看,41.86%的学生表示“引入了一点”,13.38%的学生表示“没有引入”。在调查“所在学校能否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时,49.65%的学生表示“选择权很小”,还有11.13%的学生表示“不能选择”,这表明学生的选择权较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的课程模块偏于单一。

教师教学和评价方法有所改进,但是仍需持续变革。教学方法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一大突破口。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依然存在因袭传统的教学范式。在调查“是否听过CDIO、PBL教学方法和理念”时,只有8.38%的教师表示“听说过,学校培训过”,55.62%的教师表示“略有了解,还不会运用”,还有36%的教师表示“没听过”,表明有许多教师还不熟悉先进的教学方法。仅有7.65%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与任课老师有很多交流,高达67.83%的学生表示交流不多或基本没有交流。高达87.44%的学生表示教师使用的是“讲授法”,37.59%的学生认为“课堂与高中差不多,围着老师、教室和教材转”。尽管教师并未普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但是20.3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71.48%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这表明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习惯性接受和依赖。同时,在针对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调查中,53.96%的教师选择“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可见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考核评价方式还较为单一,偏重知识考核。

教师参与产学合作加强,但是仍需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也是体现教师“应用的学术”的重要指标。调研发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有效的产学合作平台,明显制约了教师从传统学术型顺利转向应用型。调查中,仅有29.93%的教师表示学校组织过到企业锻炼,70.07%的教师表示组织的次数很少或者没有组织过。从中不难发现,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较为匮乏。从教师企业实践的内容来看,“主要参观走访,感受企业文化”的教师占22.74%,这一类占多数,“参与顶岗”的占19.06%,“参与研发”的占15.01%,教师企业实践尚有待进一步深化。对于“您认为学校转型发展,教师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什么”,有78.91%的教师认为是“为教师到企业锻炼创造条件”,可见教师对到行业企业实践的呼声强烈。在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咨询项目、技术革新方面,高达85.08%的教师表示很少或没有参与。53.68%的教师表示所处院系、专业与企业合作不多,10.13%的教师表示没有合作,仅有30.57%的教师表示所在的院系建立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理事会,可见校企合作亟需进一步深化。

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转型的路径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立足新时代,需要以教师转型助推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

1.改革应用型高校教师选聘和评价机制

一是改革教师选拔标准和聘任机制。应用型高校在选聘教师之时,应该重视甄别,选择认同学以致用、应用为本、服务社会理念的教师。大胆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担任教师,具有以企业为第一职业经验的教师会形成企业特有的职业态度、思维习惯和行动模式。同时,需落实和扩大地方本科高校用人自主权。

二是切实提升教师素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快建立教师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学术休假的常态机制,促进教师从“只会讲”向“也会做”转型,建设一支教师、工程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三是建立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拦路虎”,即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的教师制度与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矛盾,许多教师是传统学术型高校培养出来的,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对此,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增强教师对应用型文化的体悟和认同。促进教师分类发展,既要重视教师的双师素质,更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建立不同的评价机制、培训机制、晋升机制,促进理论教学型和实践教学型两支教师队伍的协调发展,让两者形成育人合力。

2.提升教师开发应用型课程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应用型高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所在。研究型大学遵循“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高职院校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行“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课程开发。

首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要提升课程模块化改革能力,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将传统课程体系划分为课程模块,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突破原有知识框架的线性逻辑,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教师要把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打破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内容后综合内容的串行模式,实行认知与实践同步、基本教学与综合设计同步的并行模式。其次,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公共基础课以外,可以依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自主规定其他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时、教学重点,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同时,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训练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采取讲座、研讨、实践练习、工作实习、小组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要适当增加实践性课时的学时、学分比例,强化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3.深入改革教育教学和评价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一大瓶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方法陈旧,主要是因为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管理强调整齐划一,教学方法改革不受重视。对此,教师亟须树立“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观,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建构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和记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建构和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从认知学习理论发展而来,更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打破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知识结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大量使用讨论式、项目伴随、案例教学、PBL、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强调行为主体间共同学习新知识,共享实践经验。坚持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组织和评价教育。教学方法的评价应以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师生平等对话的开展、学生知识构建的效果为标准,从教师教得好不好转向学生学得好不好。积极推行项目设计、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技术操作等多种形式。

4.搭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

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既是提升教师“应用的学术”的必要条件,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深化产教融合,为教师转型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

第一,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相关人员和专家、骨干教师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合作重大事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解决就业。第二,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构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要将实践课程延伸到企业,把现代工程现场搬进课堂,积极与企业协调,确保学生在企业有足够的实习时间和锻炼机会。特别是教师要提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度。第三,校企共建实验实训中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采取“引企入校”“教学工厂”“前校后厂”“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为教师教学科研创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联合进行技术研发。


【作者阙明坤,单位:浙江大学】



原载2022年第23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杨  婧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