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萍 黄容霞:分级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经济增长效应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2/3 10:08:45   阅读:684

摘 要:基于2003—201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分析研究生人力资本时空分布特征,识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经济增长的本地直接效应、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研究生人力资本全局空间相关性先降后升,局部空间相关性主要呈正相关,表现为高高和低低集聚模式。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通过要素积累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本地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通过技术模仿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时间滞后效应;分地区看,东中部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技术创新效应显著,西部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建议优化创新型博士研究生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规模、结构和质量,着力提升研究生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因地制宜调整研究生空间布局。

关键词:研究生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


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生教育对积累高级人力资本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起着关键作用。研究生空间流动及其带来的创新扩散,将进一步产生经济溢出效应。如何充分激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有必要探析分级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它们对长短期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机制,为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供经验证据。

一、文献回顾

研究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是教育经济学关注的热点之一。学者们认为研究生招生数、毕业生数、投入、研究生人力资本存量与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小于物质资本,指出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双向因果关系。分结构看,硕士对短期经济增长贡献和邻省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大于博士;博士注册生或毕业生对长期经济增长贡献比短期大。在机制上,研究生既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也间接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并且,硕士主要通过要素积累方式、博士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方式促进本省经济增长。

从空间异质性看,研究生规模、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存在空间非均衡性。发达国家研究生规模与经济相关系数一般超过0.9,而中国研究生绝对规模、相对规模与经济相关系数分别为0.464和0.667。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非均衡程度远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生人力资本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状态,形成了“京津”“江浙沪”两个核心集聚区,70%以上省份的局部空间相关模式是低低集聚。东中西部研究生教育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呈“高-中-低”分布,高协调度的省份少,初级协调的省份多。而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协同性不强也会阻碍经济增长。因此,中国研究生教育布局优化空间大。

综上,已有文献验证了研究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区域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且不同级次研究生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不同。但目前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纳入一个框架中揭示二者通过何种机制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还不丰富。故本研究考虑研究生异质性,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分别看作高级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动力,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双重直接效应和时空滞后效应。

二、理论机制

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构成的资本。Romer、Aghion、Howitt在Lucas模型和NP模型基础上,提出一个综合机制,即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源泉,教育人力资本通过要素积累直接促进经济总量扩张,通过技术进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分为创新和追赶:技术创新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以创造新知识或新技术为目的的创新;技术追赶也称技术模仿,是掌握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关键内容后,进行改造和升级的二次开发活动。

在综合机制分析框架下,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通过要素积累、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三种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本地直接效应、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一是本地直接效应。在劳动力市场中,硕士研究生将更多作为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本地经济活动中;博士研究生主要依托科研院校和团队,吸收模仿前沿研究成果、创新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对本地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效应。二是时间滞后效应。研究生的研发活动尤其是基础研究不一定能产生即期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存在时间滞后效应。三是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生的自由流动和知识交流具有外部性,不仅对本地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也对邻近地区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表现为研究生从就读地流入就业地,流入地经济增长受流出地人力资本要素的空间溢出影响。技术溢出效应是不同地区研究生在技术创新时产生了竞争追赶、互动交流和流动,进而带来技术扩散以及成果在本地或异地转化、推广、应用形成的空间溢出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 ESDA空间分析方法。全局Moran’s I指数可从整体判断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的空间相关性;局部Moran’s I指数可进一步分析其时空分布差异和局部集聚状况。公式如式(1)、式(2)所示。

2. 实证模型构建。本研究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用Yit表示经济产出,Ait表示技术进步率,Kit表示物质资本,Hit表示研究生人力资本,Lit表示劳动力数量。假设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Hait可能更多作为高级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Hbit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函数设定如下:

进一步分解技术进步机制,它由外生技术进步、人力资本驱动的内生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构成。假设t时期外生技术进步率为git,内生自主创新率为c(Hit),最先进地区m的技术前沿水平为Amt(Hmt),吸收模仿速率为m(Hit),对式(3)技术进步取对数求导数,等于lnAit(Hbit)在Am0(Hbm0)附近的泰勒一阶线性近似展开式,得到总体技术进步率:

由于技术模仿具有未知性特点,在实际中难以将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吸收模仿完全分开,借鉴已有做法,用Ymt/Yit-1≈Amt(Hmt)/Ait(Hit)-1,即经济前沿近似表示技术前沿,测度技术模仿水平mit。将式(3)取对数求差分,并代入式(4),得到劳均经济增长率:

式(5)中,hait和hbit分别表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劳均人力资本水平,kit表示劳均物质资本水平,nit表示人口增长率。

为检验研究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借鉴Fischer的空间增长模型,在式(5)中添加地理反距离权重Wij,空间相关系数设为ρ,空间杜宾模型设为:

最后,在静态面板模型(5)和空间杜宾模型(6)的基础上,借鉴Elhorst的研究,加入自变量的一阶时间滞后项作为动态因子,将模型转化为动态形式。

(二)变量和数据

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率∆lnyit采用2003年为基期平减后的劳均实际GDP增速。

解释变量: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增量∆lnhait,用每万就业人口硕士毕业生数取对数求差分表示,识别硕士研究生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于研究生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具有较强的空间流动性,使用毕业生可直接度量其作为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不仅可避免已有研究使用注册生数、招生数和学位授予数等指标的时间滞后性,还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人才流动和就业结构中研究生人力资本存量。

博士研究生劳均人力资本hbit,用每万就业人口博士毕业生数表示,识别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为式(4)右边第一项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它是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函数,只要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存在(Hbit≠0),技术创新就是持续永恒的过程。博士研究生劳均人力资本与技术模仿水平的乘积hbitmit,识别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技术模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中,技术模仿水平mit用i地区与技术最先进m地区技术差距(Amt/Ait-1)衡量,发展经济学认为i地区只要存在后发优势,就可能产生技术追赶,故用基期经济前沿差距(ym0/yi0-1)近似表示技术前沿差距。

控制变量:劳均物质资本存量kit参照张军等的永续盘存法计算;劳动力数量lit用年末从业人员数表示;产业结构struit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对外开放程度openit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度量;城镇化率urbanit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度量;公共教育投入pubeduit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重度量。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主要采用2003—2019年中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主要变量描述统计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

1. 全局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2003—2019年中国总体和分级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的时空演变模式,(见图1)其值均在1%水平显著。

首先,总体与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全局空间相关性的时间变化趋势相近,呈先降后升态势,且前者略高于后者,说明硕士研究生空间相关性较大程度地反映了研究生总体空间相关性,印证了新世纪后中国研究生教育大幅扩招硕士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就业集聚的现实情境。其中,2010年出现的拐点,可能与2007年试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相关,改革要求建立和完善以科研为主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调整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别与质量标准,从而达到激发研究生创新积极性、提升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的,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重心从规模快速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数据显示,2007年研究生招生41.86万人,比2006年的39.79万人增加了2.07万人,增量处于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影响了改革后首届毕业生规模。改革三年后,政策效应显现,拔尖创新人才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使研究生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升、空间相关性增强。其次,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全局空间相关性由弱变强,显著高于总体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空间相关性。这种变化与高校内部人才培养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劳动力市场人才流动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关。2010年以前,博士毕业生可能更倾向留在学校所在地发展,强化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在既有空间格局上的内部积累,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近亲繁殖现象,导致外部空间相关联系相对较弱。之后,其空间相关性逐渐变强,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从人才培养内部环境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使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被更加重视,人才质量提升自我强化了空间集聚,而这种趋势是由教育的马太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产生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意味着博士毕业生拥有越强的创新能力。在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下,近年来各地政府和高校掀起了“抢人大战”,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创新技术的学习、模仿、竞争和知识扩散,并且地理区位临近的博士研究生更易于交流、合作,也更倾向于流向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地区,从而增强了空间集聚。这也反映出未来研究生教育布局要更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其空间结构应与区域经济布局结构相适应。

2. 局部相关性分析。全局空间相关性可能会掩盖局部空间集聚格局。为此,运用研究生人力资本样本年份均值计算局部Moran’s I指数,根据散点图绘制表2来刻画局部空间集聚模式。

无论是总量还是分级指标,多数省份研究生人力资本呈空间正相关,即呈高高和低低集聚模式。其中,处于低低集聚区域的省份远超高高集聚区域的省份,即本省和邻省研究生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均较低的“萧条”省份多于均较高的“集聚”省份,说明研究生人力资本局部空间集聚规律明显,但不平衡。低低集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高高集聚的天津、江苏等发达省市与邻省研究生人力资本相互产生了空间扩散,促进了本省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但天津周边的北京因还紧邻研究生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内蒙古、山西和河北,则处于高低集聚模式,周边的河北也受到京津的虹吸效应影响处于低高集聚模式。低高集聚的省份也少于高低集聚的省份,即本省研究生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邻省研究生人力资本存量水平高的“空心”省份比本省研究生人力资本存量水平高、邻省研究生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的“孤岛”省份少,说明拥有较高水平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孤岛”省份可能更容易吸引邻省研究生回流,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产生空间极化效应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比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空间集聚模式,浙江、上海、四川、福建、湖南、甘肃、黑龙江等七省市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空间分布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与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低高或低低集聚模式相比,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主要呈高高或高低集聚模式,可见,这些省份研究生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程度更高,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空间作用相对更大,也反映出研究生人力资本非均衡分布现状,更说明了研究生教育规划布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时间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回归分析

为从时空视角识别分级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在不同机制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基于时间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基准回归。(见表3)

根据回归结果(1)、(2),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技术创新效应显著为正、技术模仿效应显著为负,而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要素积累效应不显著,说明依靠扩招硕士研究生来拉动长期经济增长作用有限,过度的技术模仿对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都无益,促进长期经济增长还需发挥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创新驱动效应。回归结果(2)中经济增长滞后项系数不显著,表明研究生人力资本还未发挥出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回归结果(3)~(5)中,东中西部研究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存在异质性。东中部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机制下的系数显著为正,在技术模仿机制下的系数显著为负;只有东部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在要素积累机制下的系数显著为正;西部研究生人力资本系数均不显著。这表明东部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要素积累效应比中西部大;东中部研究生人力资本主要通过博士研究生的技术创新机制促进增长,而中部的技术模仿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略大于东部;西部研究生人力资本驱动经济增长乏力,增长对物质资本的依赖性最大。由于分地区样本回归结果变化不大,故异质性检验较可靠。

(三)空间静态和动态杜宾模型回归分析

由于模型(6)是非线性形式,空间自回归系数不能直接测度空间效应,本研究采用求偏导矩方法,分解空间静态和动态杜宾模型回归结果,得到总体、直接和间接效应。(见表4)

如表4所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显著;而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对本省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显著、长期效应不显著,通过技术模仿对本省和外省经济增长的影响都不显著。上述结论与王淑英、王洁玉的发现相似,并进一步识别了技术进步的两种机制,即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本地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最大,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作为高级生产要素的贡献次之,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了本地短期经济增长,未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研究生人力资本呈区域性集聚分布特征。研究生人力资本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分别以天津、江苏为核心、以周边省份为主体的两大区域呈集聚分布。这反映了这些区域优势高校集中分布的状况,也体现了相关区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研究生毕业生较强的就业吸引力,但也反映出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其原因或与研究生教育布局密切相关。

2.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机制显著不同。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对短期经济增长贡献明显高于博士研究生,而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对长期经济增长贡献更具优势潜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要充分发挥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作用。

3. 博士研究生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依赖于地区经济基础。只有当物质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为高层次人力资本发挥创新作用提供经济基础。这印证了现实中发达地区吸引的高层次人才呈现越来越强的马太效应,欠发达地区却难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实现赶超。

4. 自主创新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优于技术模仿。研究发现,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通过技术进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中,自主创新的作用更积极,长期技术模仿容易形成路径依赖,还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效应。该结论一定程度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经验证据。

5. 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技术壁垒强,传播扩散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大,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匹配更灵活,易被地方就业政策吸引而流动。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近年各地政府热衷出台“招硕引博”人才政策。

(二)建议

1.促进研究生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东中西部高校合作交流,促进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东中部高校通过对口支援、联合培养、访学交流等方式,带动西部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缩小区域差距。推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研究生教育差异化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着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鼓励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引导博士研究生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结合经济发展需求,集中培养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2. 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下,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突出硕士研究生教育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助于满足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视博士研究生教育战略性作用,适度超前布局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大对博士研究生在基础研究、关键领域的培养支持,为科技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3. 调整研究生引进使用策略。各地政府要结合本地经济状况,针对性出台人才引进和使用政策,避免盲目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要根据本地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实际,突出发挥硕士研究生高级生产要素作用,适度引进适合本地发展需要的博士研究生,搭建高层次人才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4. 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产教研融合育人机制,探索“团队+平台+项目”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科研训练和科教融通培养、提升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知识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发挥牵引作用;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提升专业型博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研究生人才。

5. 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传播。立足全国大市场,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环境,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平台,破除成果转化壁垒,支持成果产业化,增强创新成果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流通性,更大程度激发高层次人才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


【魏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容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1期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