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锦龙 | 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发展主题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2/20 14:35:13   阅读:824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年06期

作者简介: 桑锦龙,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教育政策、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

DOI: 10.14138/j.1001-4519.2022.06.000706

摘 要: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走过了不同于其他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萌芽阶段、启动阶段、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伴随着党的二十大对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的确立,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入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新阶段,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形成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发展主题。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发展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聚焦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紧迫需要。

一、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2020年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总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现代化是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教育发展所应具有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程度、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等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日益受到中央重视。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启了教育现代化作为我国公共教育政策议题的进程。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20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近似“教育现代化”的表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区域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但无论地处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其发展都开始统一到现代化的方向和进程中来,区域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演进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实践运动。”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写入大会报告,这也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专门提到教育现代化问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再次将“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纳入其中。2017年党的十九大接续前进,在大会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指出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相关讲话中多次提及教育现代化。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他明确提出十八大以来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此外,他还强调要对教育现代化做出前瞻性战略性部署,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在新时代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更加明确、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形成了包括“五大特征”“九条本质要求”“两步走战略安排”“五条重大原则”等在内的完整论述。这些重大论述为我们树立大历史观,宏观审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阶段性特征,增强教育发展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和特征

在我国的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比较研究占有很大分量,很多研究通过横断面的“监测评估”来审视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认识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和深化教育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时,历史视角具有基础意义”,对于中国教育现代化历史演进及其阶段特征关注不够,必然会对教育现代化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认识不足,进而对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和发展主题很难准确把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在近代中国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境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奋斗中发轫并不断深化发展的。

1.萌芽阶段(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教育发展思想和实践。但清末“在文明的古今之变过程中,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而现代文明又以西方为标准,中国天然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由此肇始。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不断解构,特别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教育现代化思想和实践开始萌发并不断深化。

在这个阶段,从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由于外敌入侵和政治动荡,教育主权受到侵害。从教育制度层面来看,以封建科举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制度逐渐被废止,以班级授课制和现代学制为基础的学校教育制度逐步推广。从教育思想来看,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日益深入,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开始渗透到教育领域并且影响日渐增大。特别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育性质问题,在长期的斗争中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既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教育展开批判,又重视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尽管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正式提出现代化的概念,但毛泽东同志用“工业化”“农业近代化”等概念,初步表达出了“现代化”的基本意蕴,并明确提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总之,尽管这一阶段由于外敌入侵和政治动荡,我国教育发展缓慢,但各类教育思想的碰撞非常激烈,它们不同程度地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探索,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教育现代化的萌芽阶段,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教育发展极其缓慢,文盲充斥,学校分布很不平衡。中学大多数设在县城以上城镇,农村很少。有的县无中学,有些区乡无小学。高等学校40%设在上海、北平、天津、南京、武汉、广州等6个城市。

2.启动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以此开始,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鉴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这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开始启动。

在这个阶段,从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教育的民族化、国家化进程非常明显。从教育思想来看,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成为指导思想。从教育制度层面来看,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总体来看,随着新中国成立,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通过推广革命根据地创造的教育发展经验以及借鉴苏联的教育发展经验,我国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层次与类别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57年我国基本上奠定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从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中,特别是扫盲教育中,革命根据地创造的经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运用。在城市教育发展中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苏联的教育体系和发展经验影响深远。

简言之,尽管这一阶段我国教育发展道路非常曲折,但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框架。在这个阶段,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文革”前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的、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大大提高了全民族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文化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就是以此为基础而不断完善的。

3.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20年)。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与此相适应,我国也进入以全面普及教育为根本标志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从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优先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和巩固。从教育思想来看,努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从教育制度层面来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普及化程度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制成为核心任务。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到2020年基本建立“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缓解,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成为奋斗目标。

总体来看,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我国教育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基本完成教育普及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到2018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 51.4 万所,在校生 2.7 亿人,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各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用短短 20 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速度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进入普及化阶段,我国教育普及任务基本完成,教育发展的供求关系、内外部环境、评价标准、保障机制发生着深刻变化。

三、进入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时代主题和实践指向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伴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更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也对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聚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一是进一步坚定教育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效能,深刻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教育现代化已经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二是切实落实“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战略定位。要明确教育优先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民生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深刻理解并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未来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更加坚定主动地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三是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牢记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现代化,更好地处理教育现代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关系,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坚决地防范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现代化模式的思维。

2.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推进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也是为中国人民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懈奋斗的100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统领推进教育现代化。一是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认识社会关系对教育性质的决定性作用,看到我国教育制度具有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坚持和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同时也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对社会关系形成的制约作用,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特别是群体差距问题,通过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特别是要落实好“双减”重大政治任务,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更加突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发展要求。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强国一代”的培养,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促进年轻一代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是更加突出发展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积极应对21世纪的挑战要求,扎实推进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养。

3.加快形成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更加系统协调地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特征,坚持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实现我国教育从面向学龄人口的学历教育体系向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体系的转变,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特别是要紧抓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供给方式的变革创新。二是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特征,坚持教育公平发展,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坚守公立学校的公共性,积极推动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改革,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三是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发展特征,坚持教育优质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特征,坚持教育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倡导可持续的生活和生产模式,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五是全面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发展特征,坚持教育开放发展,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加快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在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中谋求教育强国建设,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总之,伴随着我国进入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必须把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主要标志。展望2035年,伴随着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达成,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将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地位和引领作用将更加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实践中的探索将更加鲜活,我国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继续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