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信不约,好校长何止十百,大爱无疆,好老师何止百千,大成不反,好学生何止千万,大道不违,好学校就在此间”……时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的屈哨兵挥毫而就《广州教育赋》,字里行间浸透着他对教育的拳拳之心。举目四望,广州大学无疑是斯城斯地的“好学校”。广州大学以城市命名,最早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但新世纪由广州市五所高校合并组建的广州大学刚过“弱冠”,承继广州的城市精神,又充满青春的蓬勃朝气。
2001年,屈哨兵前往广州大学就职,十年后调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2016年屈哨兵再赴广州大学履任党委书记一职,被广大学子亲切地评价为“广大人回归广大”。这所“我们的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采访中,屈哨兵畅谈了他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他说,大学要让学生毕业后30年,还能在社会上能够不落伍时代、奉献于国家,使每一个个体都发展得更有品质、更能担当。
教育要在精神层面让人有获得感和成长感
《教育家》:您曾是广州的教育局局长,现在又是广州大学的党委书记,从管理者到实践者,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您怎么定义教育?
屈哨兵:教育本质是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服务。它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是人的生存,人类生命的繁衍。特别是进入知识社会之后,人必须生活得更有质量。这是教育最本质的动力。第二,社会必须依靠教育传播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教育的对象是人,在精神层面让人有获得感和成长感。
我不赞成一味用各种客观标准评价教育,包括分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因此,大家心里一定要清楚,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如果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出问题了,于己无益,于家长无益,于社会更无益。
《教育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您如何定义现代大学?什么样的大学才能称为现代大学?
屈哨兵:大学既是学术机构又是培养机构。大学的存在要解决五个空间的问题:针对整个客观世界的物理空间;针对信息社会的虚拟空间;针对人本身奥秘的生命空间;针对群体和个体生存的社会空间;还有就是宇宙空间即外太空,比如黑洞等等。大学要在这五大空间寻找突破点、发现与创造知识。
同时,对时代命题是否有所思考、有所回应?对如何服务区域发展、服务社会是否有所思考、有所回应?对传承人类文明是否有所思考、有所回应?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并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研究体现出来,现代大学才可以算得在现代性上进行了建树。
还有一个附加观点——有可圈可点的大学历史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防止重继往而轻开来。办学历史长的大学固然有优势,但办学历史短的大学也必定有其成长空间和生命力,后来居上未必不可能。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世界越来越丰富,也提出了更多的发展需求与发展挑战,每个大学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
在办学理念上,我们要明白现代化的内在特征,不是有高楼大厦的大学就叫现代大学,不是智慧校园就意味着现代化。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走到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就得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得有自己的大学经营之道。
推动社会进步需要脚踏实地的人
《教育家》:您刚刚谈到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众所周知,大学的第一职能和本质职能是人才培养,请问广州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什么?
屈哨兵: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的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也是大学书记、校长应该坚持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紧密结合,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广州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讨论我们定了6句话24个字: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德才兼备,家国情怀”是最重要的价值基础,但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视野开阔”指兼具国内视野即历史文化视野和国际视野。广州大学试图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知识谱系,要求在校生在第二课堂诵读100篇精选的经典诗词,并推荐古今中外一百部经典引导更多学生落实这个四年读书计划。当然,这个经典百书也只是一个基础,并非阅读的上限。
广大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能力发展性强”是个开放式的说法。我们认为,大学走出去的学生最重要的可能不只是具备某种一成不变的能力,而是应具备一种不断发展的能力,大体来说,它应该内含四项能力:
一是知识,就是专业能力;二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反映,不可或缺;三是团队合作能力,为世界有所创造,通常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不了事,需要“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合作的分工有主有次,有红花有绿叶,这就需要合作;四是创新创业能力,劳动教育属于这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创新创业本身就是劳动。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学校制定了《广大底色学生素质发展核心指标评价体系》,观察评价学院在学生发展方面的计划努力的状况。核心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细分为16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等进行表征和衡量。依据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每年编制、发布学年家国情怀、体育发展、艺术发展、视野拓展和能力发展等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报告。
大学四年需要总结和反思,我们计划在大学的每个学年段都要这样做,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下对下一步的成长进行校准与规划。广州大学首创“大学学年礼”——除了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还增加三个典礼: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学年礼,可以并称为大学五礼。“礼”只是一天,功夫却在全年。学年礼上,全体学生过去一年的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能够全方位地评价与展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院都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成长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是一种大规模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励。
广州大学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力图将每天同学们好的大学故事记录下来。这个记录每年形成一本《我们的大学》,广州大学学生版的《我们的大学》出版到现在坚持了11年,已经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培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若干年后当广大学子回望母校,会想到学校留给他们的关注和温情。
我认为,大学对学生的终身影响应该有“三个十年”的概念。学生进入社会,第一个十年,依靠大学学到的知识做事情,但有的知识最多管十年;第二个十年,老同学的交情还在,同铺的兄弟姐妹、社团的伙伴们可以向他提供帮助;第三个十年,大家渐行渐远,有了各自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社会上活得有质量、有底气。这个阶段乃至30年之后,过有品质的生活,做有奉献、有价值的人,底气也应该从大学来。
正是基于此,我们的大学要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码的知识谱系,使他们对完整的世界、完整的人有较深刻认识,帮助他们爱体育以强壮体魄,懂艺术以知美育美,使他们走得更远;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应的能力发展体系,使他们能在德才兼备、家国情怀的基础上走得更好。
《教育家》:目前,大学生就业逐渐显现出“所用非所学”的情况。如何让学科、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实现学生“学以致用”?
屈哨兵:从大方向来说,调整专业布局适应社会需求是可控的。过去有一段时间,广州大学新增专业较多,有的或许很好,但也发现有的人才培养的整体力量不强、不聚焦,后来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一些专业,从90多个缩减到60多个,同时聚焦增加一些相对有较大需求与发展基础的理工类学科专业,有效补充了社会发展对理工人才的需求。事实证明这个大方向走对了,学校的报考人数、社会认可度有了更大提升。
从小方向来说,相对于社会发展,高校的专业设置一定会有滞后。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注重通识教育。只靠一些专业知识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可发展自己的能力。二是对于专业教育,在宽口径基础之上的核心课程要选准、选好。有些时髦的东西可能几年就变了,要让学生清楚其背后基础性的原理,在踏入社会后才能生长。如果只是开一些“很细很窄”的专业课程,一旦跨界了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以,对核心课程建设,大学的管理者应该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并在大学形成共识。
出于生计上的需求或社会分工的需求,学生们在大学修读不同的学科专业,倘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跨学科背景是必须。以“视野开阔”为价值主导,广州大学正在探索一套更有操作性的路径体系,其中也包括像下一步准备继续开设大学院长博学论坛这样的活动,请理工科院长给文科学生讲科技前沿知识,文科院长对理工科学生讲人文学科知识,让大家彼此相互学习借鉴。
《教育家》:将高等教育的育人链条再往前延伸,一些人认为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创造力不强,导致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困难重重。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屈哨兵:不要说基础教育不行,也不要瞧不起大学教育。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相当不错,包括基础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中小学校长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蛮有想法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近年来为此也做出了不少努力。现在的大学生不缺好奇心、创造力、实践力。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普及化,短短几十年走过了其他国家100多年走过的路,这很不容易,不能把棒子打到基础教育身上。
人才选拔的多样性和人才选拔的公平性,两者如何兼顾,永远是一个多解的命题,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不现实,寻找唯一的答案也不现实,这也不符合辩证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我相信会有大量的优秀人才产生。我也不认为基础教育阶段人的智力发展就定型了,随着人的成长,人的智识情意一定会继续发展,新的思想成果一定会涌现出来。
另一方面,奇思妙想的人也会有一个出现后淘选的过程,有的时候也未必一味求多。推动社会进步,需要一批脚踏实地的人做事情。他们真正知道世界的重量,知道风景的背后是汗水浇灌。另外,还要有实现梦想的机制和土壤,大学要给予学生储备、展示梦想的空间,培养他们践行梦想的勇气。
让青年科研人员在宽松的环境里沉淀
《教育家》:高校是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主阵地。有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的科研生态大环境还不够理想,还不能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广州大学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突破?
屈哨兵:学术成果的产出和科研环境有关,作为学校,我们更关心能不能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发展环境和平台,提供更多的便利,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广州大学以聘期合同制的方式引进青年科研人才,聘期基本期为三年,以此为基础,采取“3+3”或者“3+2”的方式进行引导与激发,聘期内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包括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科建设的贡献,也包括在立德树人上所做的工作。
要给青年科研人员相对宽松的环境,允许他们有几年的沉淀。相对灵活的机制也必不可少,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学科差异,有的在考核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可暂不作评价,也是一种可选的思路。要有相对灵活的识才机制,对青年科研人员的突出科研成果及时给予认可。
《教育家》:大学里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但是目前来说“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是存在。广州大学如何扭转这一现状?
屈哨兵: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有时会有一种平衡上的冲突,这是很多大学都面临的难题。理想中高校的所有老师应该都是教学科研型,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有两把刷子。但事实上,有的老师科研突出,不太重视教学或者教学能力不强,有的老师教学很投入,但科研产出不高。
广州大学的所有教师都有教学和科研任务,我们采用分类考核的办法来引导。我们鼓励老师潜心研究,能涌现出更多的黄大年式的教师。广州大学同时出台《广州大学教师特聘岗位管理办法》,为出色人才提供不同类型层次的引导和支持。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让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设了两类教师特聘岗位:广州学者和广州良师,岗位涵盖了卓越特聘教授、特聘教授、青年拔尖人才、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学新秀等五类,重点支持校内教师队伍中的优秀群体。我们期望,高校里科研为主和教学为主型的教师占比小,教学科研型教师逐渐增多,橄榄型教师结构成为大学师资队伍基本态势,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学术研究促进社会进步,让人才培养推动国家富强。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4月刊第4期,原标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专访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
作者 | 王湘蓉 王楠
统筹 |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