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导向与基本原则
付胜南
[摘 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筑牢历史记忆。在融入过程中,要坚持价值观塑造和批判思维培养相统一、知识灌输和故事启发相统一、综合融入和因地制宜相统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思政课教学;教学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吸收和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助于强化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功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与单纯的知识传授性、技能训练性等课程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要揭示蕴藏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阐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讲道理”实现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深刻道理,为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价值基点和导向支撑。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孕育于百余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立党、兴党、强党的丰厚滋养,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能”的基因密码。2021年9月,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经党中央批准发布。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有其独特的内容涵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也有其一以贯之的精髓要义。从价值内核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脉,一系列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呈现,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化和拓展,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价值追求,凝结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坚守奉献,体现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品格,彰显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在艰苦斗争中锻造锤炼出来的这些精神品质,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营养液”“清醒剂”,是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勇前行,始终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接续奋斗的定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动展现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党的优良传统滋养青年,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其一,通过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内涵,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其二,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背后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讲解其蕴含的共产党员人格魅力、意志品质、党性修养,把红色基因深深融入青春血脉,激励青年学生强化政治认同、锤炼品德修为、肩负使命担当,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练就过硬本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而生成发展起来的,也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行”的真理力量。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在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构筑起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系列伟大精神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主题下,充分展现出催人奋进的力量,积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所以成为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柱,之所以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蕴含着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想旗帜和鲜明底色。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头脑,用党的理想信念形塑青年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深入挖掘和讲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藏的真理味道、信仰力量。一方面,引导青年学生认同党的理论主张、树立远大理想,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另一方面,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辩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伟大奋斗成就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见证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目标进行不懈探索、接续奋斗的历史印记,是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就的价值缩影,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正确性。载人航天、青藏铁路、探月、北斗等重大工程,抗震救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重大事件,无不反映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想的优势。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榜样示范激励青年,用精神力量凝聚青年,用奋斗成就鼓舞青年,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讲述一系列伟大精神背后的崇高使命、光辉事迹,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党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辉煌征程,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踔厉风发、砥砺奋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原则方法,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使其恰到好处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课程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坚持价值观塑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统一。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以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同时,也要引导青年学生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由一系列伟大精神组合而成,每一种精神都是一段红色历史的经典标识,都承载着党在特定时期所倡导的价值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观涵育功能,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演进发展历程,剖析每一种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讲清楚每一种精神的核心内涵、价值意蕴,通过一系列“精神符号”强化青年学生的党史知识记忆、形成历史亲切感和熟知感,由感性认知深化为理性认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党的历史,树立正确党史观,提高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辨别力和抵制力,帮助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社会事件中分清真假善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二,坚持知识灌输和故事启发相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要见“理”更要见“人”见“事”。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解、认同和坚守,离不开必要的知识灌输,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把道理蕴含于故事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碑上镌刻着无数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优秀事迹和感人故事,他们的奋斗、牺牲、创造共同诠释了精神谱系的伟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聚焦于鲜活的历史人物,选取有内涵、有立场、有情感的历史故事,把故事讲生动、把人物讲鲜活,实现学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充分展现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引导青年学生崇尚英雄、铭记英雄、学习英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价值。讲好历史故事,有助于启发青年学生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好精神谱系。
第三,坚持综合融入和因地制宜相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由一系列精神构成的整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涵盖重要人物、重要地域、重要工程、重要行业、重要事件等多维样态,呈现出系统性特征。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讲述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总体内涵、形成过程,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宝贵经验,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着重讲解与本院校实际相关的伟大精神,突出教学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一是因“地”融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领导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西迁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二是因“业”融入。特色专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可选取相关行业的精神予以系统讲述。比如,医学院校侧重于抗击“非典”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体育类院校侧重于女排精神;涉农院校侧重于南泥湾精神、北大荒精神;军事院校侧重于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王杰精神;航天院校侧重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水利院校侧重于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石油院校侧重于大庆精神;交通院校侧重于青藏铁路精神、“两路”精神等。这些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特征的精神为专业、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素材。
第四,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和运用好这一原则。精神谱系的构成内容丰富、历史跨度长,引导青年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实效性。教师在主导讲授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翻转课堂、融媒体等方法,开展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充分激发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做好教学设计,让各小组聚焦不同精神,通过课下研讨、汇报展示、组间互询(辩论)、教师点评等环节,让学生从教学活动的客体变成主体,在主动梳理精神谱系的拼图中,深入了解党的曲折探索和艰苦奋斗历史,探究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深层动因,做到学党史与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有机统一。
第五,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校内课堂是主要的教学场域,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辅助方式。二者结合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触摸感和体验感,深化对精神谱系的理论认知,增强践行精神谱系的使命担当,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通过“移动”思政课堂融入。就近就便用好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尤其是在重要的党史纪念日,让党史教育基地成为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使青年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英雄事迹,感受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二是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组织青年学生在寒暑假期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前往相关地域单位开展专题调研,在社会实践中坚定信仰、锻炼能力。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CDCA22106)”阶段性成果]
【作者付胜南,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原载2023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王 瑶
策划:唐景莉
统筹:万玉凤
监制:黄 蔚
制作:王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