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好等: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探索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8/28 13:25:33   阅读:733

[摘 要]数智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新的生态体系、技术条件、纵向产出等机遇以及更高认知要求、设计要求和人本要求等挑战。应当抓住这一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机,系统梳理特征与内涵、准确识别机遇与挑战、大胆探索路径与方案,让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关键词]数智时代;AI大模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当今社会正在经历从“数字时代”到“数智时代”的发展范式转型,其影响已渗透到包括高校教育在内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战略高地。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特征、育人目标、方法路径等都逐渐发生变革,因此,系统梳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探究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相关对策建议迫在眉睫。

数智时代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模式需要根据时代需求进行更新。从教育服务端看,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式与时代需求间存在不匹配性。在数智时代的浪潮下,政府、企业等就业单位都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如何培养与就业单位转型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职规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然而,我国高校目前的大学生职规教育尚未充分体现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特征,存在职规教育模式固化的现象,尚未充分落实启发式教育的应用、个性化咨询需求的满足、学生拥抱时代特征内驱力的提升与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育方式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匹配。从教育接受端看,我国大学生职规教育的育人方式与学生特点间存在不匹配性。当前,“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成长在信息技术时代,在科技氛围浓厚与应用产品不断迭代的环境下,更加习惯于吸纳信息、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00后”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思维和自觉意识,这决定了他们的职业选择、生涯规划过程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特征。传统的规范化课堂、趋同型培养方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该课程教学内容以西方生涯理论为主,内容较为老旧且无法有效回应中国实际,导致学生积极性较弱、参与度不高;同时,由于高校内专业职业咨询师队伍师资力量不足,辅导员、思政教师等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了大部分学生的定制化、个性化咨询需求。“重理论、轻实践”“重普遍性、轻个性化”的双重特征,导致了“0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职规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人工智能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带来新机遇

作为数智时代产物的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重塑了传统职规教育,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更高认知要求

数智时代所呼唤的培养目标越是全面、可提供的培养路径越是多元、所赋予的职业发展的空间越是广阔,我们越应该警惕忽视培养目标、盲目追求“泡沫”机遇现象的出现。因此,利用好数智时代中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前提条件就是拥有正确精准的认知。

一是要正确精准认知数智时代。数智时代是一个数字化与智能化高度结合的时代,是一个必将到来、正在到来的时代。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会以各项数智应用、数智技术、数智工具为载体,最终影响人类文明发展。二是要正确精准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从高校进入社会前的必修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系培养,既包括引导学生全面认知社会环境,也包括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素养能力,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践行提升路径。三是要正确精准认知数智时代与大学生职规教育之间的关系。职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人具有社会性,没有人可以独立于社会发展而存在。

2.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新的技术条件

AI大模型具有“巨量数据、巨量算法、巨量算力”等三大“巨量”特征,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条件、构筑了技术底座。

AI大模型汇聚了大学生职规教育资源。近年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智慧教学平台依托大数据汇总海量教育资源、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信息高效检索、通过聚类分析等机器学习方法实现教育资源精准推荐,赋予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内容、自我探索兴趣方向、自我完善学习方式的机会。

AI大模型扩充了大学生职规教育容量。AI职业评测等基于AI大模型开发的应用提供了个性化学习、个体咨询的平台;能广泛收集海量学习数据、开展智能分析、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帮助学生实时评估学习效果、自适应规划学习路径。

AI大模型丰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形式。传统职规教育往往依托课程进行,内容局限于课本、场域局限于课堂;而在数智时代,在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在线、个性化大学生职规教育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改变了书本教学的单一内容和现场教学的单一场景,让学生得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地选择AI模拟视频面试等学习形式,实现个性化、多元化教育。

3.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更高设计要求

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为大学生职规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同时也对技术运用、谋划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发挥好“个性化教育”的实际作用。AI大模型为因材施教型的大学生职规教育创造了条件,然而,现有的线上教学平台往往只是披上了“定制课程”“智能推荐”的外衣,实质上仅完成了从教室到“屏幕”的教学场域转变,未能充分利用AI大模型“巨量算法”与“巨量算力”的特征、未能生成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定制化方案与个性化内容。

二是要注重教育资源均等化,谨防“数字鸿沟”现象。以往,各高校均主要依托职规课程、一对一个体咨询等传统形式开展大学生职规教育;进入数智时代后,AI大模型为学生提供了获取更多大学生职规教育资源的可能。然而,人工智能的运用、教学观念的迭代存在地域不均等性,导致各高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各类教育平台、教学资源应用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关注AI大模型所带来的可及性问题、破解均等化问题。

三是要整合多维教育资源,打破“数字孤岛”现象。AI大模型为打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智能化平台及应用创造了可能,但在技术运用与统筹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各平台、各应用间的联动性,推动数据共享、汇聚巨量数据,不让巨量算力和巨量算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加新的纵向产出

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有别于一般的大数据检索软件,在对大数据进行检索、筛选之后会对遴选出来的信息进行组合与再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内容。

在传统职规教育的模式中,师生对于未来方向的思考、自身能力的认知、提升素能的方式都受限于个体既有思维。从客观角度看,即使是基于已知的信息,个体也无法触及到所有的路径;从主观角度看,在个体所能触及的路径中,个体往往会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且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舒适圈”路径。而人工智能可以触及“无限”与“全面”的特征,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在科学客观的AI大模型的辅助下,学生不会受主观情感的影响而忽视再小的职业可能,也会因不受思维局限而知晓更多的培养提升路径,从而为大学生职规教育打开广阔空间。

5.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更高人本要求

回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中的“人”永远是关键。再便捷、再智能的工具也无法取代工具所服务的人,我们始终要警惕“重工具、轻人本”的工具理性思维,而要怀着更饱满、更纯粹的人文情怀拥抱新科技、使用新科技。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客观是主观输入之后的客观。如果职规教育所依托的AI模型本身是有所偏颇的,那么其产出的结果也一定是失衡的。这就要求相关领域的程序设计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人的问题”有清晰、科学而深入的认知。同时,人工智能的产出是无意识形态甄别的。这意味着在海量的纵向产出中,会隐藏着合成的“假信息”或是有悖于价值观的“毒信息”,这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与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产出并非是“从零到一”的创新。纵向上的数据堆叠并不能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当纵向数据填充到极限时,就会形成圆柱状的“铜墙铁壁”,牢牢锁死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边界。因此,只有更加强调人的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各种意义上真正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

形成合力以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落实政策保障,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迭代。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迭代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大幅提升AI的泛化性、通用性、实用性,因此,往往只有头部科技企业有能力进军这一领域。在国家层面,要落实各项激励政策,给予相关企业税收优惠等资金支持,引导和支持有能力的科技企业深耕人工智能技术,为符合数智时代潮流的大学生职规教育筑牢技术底座。同时,也要科学制定、有效推进规划,制定系列引导性政策,引导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高校深刻认知变革、引导社会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统筹谋划、举旗定向的作用。

树好安全红线,增强意识形态风险把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首先要树立安全意识、严守安全底线,培养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专业队伍,加强对师生的政治观念引导与意识形态教育,持续优化人工智能算法,让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实践的初心“不走偏”。

解放思想,拥抱“数智时代”的崭新变革。科学技术的客观发展使得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必然趋势。唯有积极主动,接受、认知、探索、运用这一时代变革,才能牢牢把握机遇。具体到高教领域,高校决策层要从顶层设计角度主动将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教学纲要改革的范畴之中,以全局意识与战略目光,搭建高校教育的数智生态体系;高校相关院系与职能部门要在教学设计上,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刻理解人工智能的内涵逻辑,学习借鉴国内外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特别是高教领域的先进做法,出台相应文件方案、改革相关培养方案,并且形成符合自身国情、校情以及学科特色的模式方案;高校任课教师要在思想认识上凝聚共识,明晰数智时代变革的积极影响,提升高效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水平,并帮助学生正确运用人工智能。

理实融通,发挥人工智能的提质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相较其他传统课程,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教育成果也将直面“看不见的手”市场的检验。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破题:一课堂职规课程和二课堂实习实践。在一课堂职规课程中,职业认知、自我认知等认知环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模拟、AI线上体验等方式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组内职业角色模拟、团队合作能力锻炼等互动环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构建更生动的场景,并为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提供工具。在二课堂实习实践中,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一对一”职业生涯咨询服务;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AI模拟面试、AI修改简历等以往高度依赖师资、环境的课外教学实践变得便捷与高效。

以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人工智能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必须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坚持人工智能应用的原则,坚持高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主义性质,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其次,要明确人工智能应用的目标,人工智能的本质只是一种工具,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要重视人工智能的“双刃”属性,要更专注于“人”本身,关心学生的成长需求,以人本为内核,以科技为羽翼。

合理使用,树立正确就业观。学生作为高校职规教育的学习主体,应当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契机,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把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价值主线。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发挥了信息集成、模式优化等有益作用,大大节省了个体搜集信息、自我认知的时间成本。大学生应当有效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充分思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自我特质、个人特长与职业类型的适配,更要考虑个人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时代发展大势的适配。

主动求变,提升就业综合能力。首先,大学生要增强“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启发思维、解决问题的工具手段,从而更高效地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最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其次,要加强信息甄别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最后,大学生要充分发挥相关技术的优势、赋能自身的学习过程,对标AI大模型生成的职业发展蓝图,有的放矢地提升个人能力、形成就业竞争力。

【作者:应 好  蔡飞扬  杨雪倩】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原载2023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杨  婧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