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蕊 程雅曦|深化高校评价改革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与高校评价改革”论坛会议综述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12/8 10:03:05   阅读:697

【摘要】评价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教育强国建设与高校评价改革”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与内涵、高校评价的本质与逻辑、以评价改革推动强国建设的路径遵循等热点话题与核心问题展开研讨,提出了深刻观点。与会学者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代表着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教育、科技、人才的协调发展中,需要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支撑。深化高校评价改革,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理念层面应具有国际视野,同时立足本土,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做出独特贡献;在实施层面应深刻把握内外部关系、管办评关系和辩证关系,深化分类评价改革,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教育强国;教育评价;高等教育;综述


2023年8月19日上午,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承办的“教育强国建设与高校评价改革”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出席论坛并做主题发言。来自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等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共30余人参加会议,2600余人在线观看了本次会议的视频直播。与会专家围绕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热点话题与核心问题深入研讨。

一、明确高教强国内涵,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

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研究员提到,教育强国建设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宏观角度看,教育强国建设代表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从中观层面看,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体系中可操作的抓手,是“形而下”的完备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从微观角度看,教育强国建设强调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达到一流水平,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并能够应对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研究员认为,教育强国强调结构性的优势,体现在支持高质量发展、保障高品质生活、面向国际的科技开放共荣上。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强国与科技强国要互相支撑。人才强国指人才的向往地、聚集地,人才的高地,以及创新创业的主要生长地。科技强国指技术的中心、技术创新高地、技术引领者,以及创新友好型的生态环境。教育强国建设体现在教育、科技、人才的协调发展中,这对中国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义重大。因此,教育强国建设亟待在基本概念、强国理念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共识,从科学、逻辑和国家定位等方面深化认识,这是开展教育评价的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指出,教育强国建设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教育规律的把握程度;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适应程度;在把握规律且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教育是否能适应人的发展和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的需求已产生巨大变化,如何保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而这些都与教育评价有着密切联系。

二、把握评价基本逻辑,厚植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深刻理解与把握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与基本逻辑,明确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意义。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从高等教育财政的视角出发,对教育财政与高校评价的关系以及高校评价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阐释。其认为,教育评价具有价值观引领的地位与作用,教育评价引领着教育财政的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会导致受益人群和受益高校的差异。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坚守高等教育的人民性,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需要高校评价在促进教育公平与效率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施晓光教授从国际视野出发,认为高等教育评价应立足当前社会,分析未来社会,回答好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具体而言,可以用“乌卡(VUCA)世界” “风险社会” “数据时代” “学习世纪”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当前世界特征。首先,乌卡世界代表着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我们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给予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和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同等关注,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其次,风险社会要求大学课程加强对可持续发展、复杂问题解决和反思性思维等的教学。再次,数据时代要求大学更加注重教师教学育人模式的创新,以育人为核心使命。最后,学习世纪中的大学教育活动应以学论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由上述特征引发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的革新,是当前以及未来高校评价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研究员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通常采用国外理论、思想和研究范式分析中国问题,忽视了历史传统和学术传承,导致学科建设发展缺乏学术自信和学科自觉。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应回归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与文化,把握评价背后的知识观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把握科学的评价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教授认为高校评价应分为两个层次,即对评价对象的评价和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自身评价观的投射。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申素平教授从教育法制化的视角对评价的本质发表看法。其认为,所有国家的教育均坚持以人民为本,人才培养制度、教师制度、教育法律体系的建设,均是以满足公民的受教育权、实现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为目标。因此,评价的一个基本逻辑起点就是为了服务于公民的受教育权。无论是“双一流” 建设高校还是“双高计划” 建设高校,其评价的相似性在于服务人才培养,在于服务社会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个体层面到宏观层面,教育评价关系着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过程以及受教育结果的实现。

三、坚持深化改革,以评价为抓手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评价改革直接影响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办学导向与发展方向。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教育评价在中国教育体制中起到关键性的指挥棒作用,评价的理念、方法与结果引导着资源、人力、制度的变化与调整。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评价改革具有关键性、进步性意义。

在当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如何以教育评价为抓手深化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主任范唯指出,深化高等教育评价,应重点关注三种关系。第一是内外部的关系。类似于经济领域中的“双循环”,教育评价也有内外之分,学校自身的内部评价非常重要。学校对待评价要保持正确的心态,越是心态平和地看待评价越可能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第二是“管”“办”“评”的关系。在评价过程中要明确“评”的初心是为发展而去比较,应建立质量共同体的理念,打破“管” “办” “评”对立关系,进而形成新型伙伴关系。第三是辩证的关系。评价既要有长远目标也要有阶段目标,既要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也要解决当前问题,允许不同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与成长。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认为,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此,要勇走新路,建立符合本国教育制度、自成体系、核心自洽的高校评价体系。此外,作为国际留学生第一生源地,我国应积极建立国际大学排行榜并拓宽其国际影响力,以大学评价撬动国际话语权。

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高校必须适应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大学应贯彻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理念,深化分类评价改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研究员关注学科的分类评价,认为既不能以相同的标准和要求评价所有学科,也不能以规模大小评价学科的实力和水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研究员指出,应建立一套多维、分类、动态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需求自主设计评价指标,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和创新性。以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为例,一流研究型大学应聚焦科教融合开展评价,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则应注重产教融合角度的评价指标建设。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以评价改革为动力推动强国建设需要长远努力。在此次论坛中,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与经验,对深化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与内涵,明确高校评价的本质与逻辑,以评价改革推动强国建设的路径遵循,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本土与全球视角提出了深刻观点。此次论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