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明 裔传萍 | 打造教育特色,培养创新人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4/2/6 10:04:00   阅读:659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科技引领的时代,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形成了新质生产力,激发了发展新动能,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不断加速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此相应,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给高等学校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成立于2016年,是我国唯一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大学,也是我国最年轻的中外合作大学之一。学校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于能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三大领域,开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理工类专业,借助以色列理工学院的高水平理工科教育平台,引进、消化、融合其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人文素养的科技人才。短短几年间,学校锐意进取,取得了初步办学进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毕业生在顶尖科研院所或高科技企业的前沿领域初显身手,展示了良好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从创办伊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就引入以色列理工学院倡导的“知识三角”的专业教育思路,将教学、科研和创新三者融为一体,贯穿于专业教育过程始终。为此,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和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整体布局,协力实施,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引育英才,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建校以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的发展任务。在初期办学阶段,学校60%左右的教师由以色列理工学院直接派遣,其余教师由该校按其学术标准进行全球招聘。基于以色列理工学院在全球科技界的学术声誉,通过其学术平台选聘的师资均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国际化程度。迄今为止,学校从全球各地引进师资近160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58人,80%以上的师资拥有博士学位,外籍教师占比约80%,来自以色列、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31个国家和地区。师资队伍中拥有诺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众多享有国际声誉的专家学者。

学校积极把握平台优势,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使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21年,学校有8位教师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名单”,2022年增加到16位。在国际学术网站Research.com发布的各学科领域优秀科学家(Best Scientists Ranking)排行榜上,学校有9位教师名列其中。一批教师以优异的教学科研表现而崭露头角,获得各种国际性学术奖项,如徐鹏教授获得2021年度“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王义翘教授奖”和2021年度“生化工程杰出青年学者奖”;高希教授获得2023年度“工业与工程化学有影响研究奖”;Andrea Solotar教授获得2023年度阿根廷国家精准、物理与自然科学院(ANCEFN)“数学奉献奖”。

学校在依托以色列理工学院招聘师资时,不仅考察候选人的教学科研水平,而且非常注重其研究创新实践能力和潜力。因此,学校的老师除了在国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接受过严格的训练之外,不少人还拥有全球顶级公司或研究实验室的工作经历。这样一支既有科学知识基础又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为学校有效推行基于“知识三角”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立德树人,打造有特色的本科教学体系

学校的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专业优势。学校于201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首期开设生物技术与食品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专业领域,优化专业布局,服务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于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分别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机械工程与机器人专业和化学专业,目前共有在校本科生约1400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一方面依托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术平台引进师资力量,优化专业设计,确保培养质量不低于以色列理工学院同类专业的水平,另一方面基于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进行改革探索和战略调整,逐步形成了“基础为先、问题驱动、科研导向、创新嵌入”的本科教学特色,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基础为先

1959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撰文介绍何为大学里的基础课,为什么重视基础课教学以及如何重视基础课教学。[1]他指出,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位置,基础理论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需要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学校的专业教学较好地体现了钱学森的思路。以工科专业为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均接近或超过专业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均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授课,各门课程通过讲授课(大班课)、习题课(小班课)和实验课(小组课)相互衔接,逐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后续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学生在毕业时对关键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具备更好的科学研究或者关键技术研发潜力。

(二)问题驱动

学习重在提问,这是犹太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以色列理工学院前任校长佩雷兹·拉维说过,外国学生尤其是亚洲学生在该校留学第一年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如何主动地提出科学问题。承接这一教学传统,学校营造了一种鼓励学生提问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提问成为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来串联、延伸知识点,促进课堂互动,丰富教学效果,甚至因学生的提问和质疑而改进了教材或实验的错漏/模糊之处。学生在克服语言障碍、适应学习方式转型之后,逐渐实现了从“怯问”到“敢问”、再从“敢问”到“善问”的转变,越问越自信,知识理解更透彻。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真正学会了独立思考,强化了学习动力,内化了知识基础,提高了科学素质。

(三)科研导向

学校按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办学,招聘的师资绝大多数是研究型师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和自身科研活动进行关联,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学校于2018年开始依托以色列理工学院招收研究生,目前规模有限,优秀的本科生有很大机会成为教师科研团队成员,而学校也积极推进本科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科研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本科毕业生参加过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多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学校和教师的支持下,许多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了专业的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极大拓展了知识视野。

(四)创新嵌入

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融合以色列理工学院固有的创新创业特色,在各个专业的课堂上,老师既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也讨论学以致用的途径,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微生物学导论”课程为例,授课教师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开展相关实验,制作样品并提交实验报告,验证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期末考试不仅用考卷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要求学生利用实验样品构想能够进入市场的创新产品并制作广告海报,以丰富的视觉形式展示构想产品(通常是食品)的技术指标、主要功能、创新点、安全性、市场前景等。由教师与同学共同给出的广告海报分数成为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嵌入式教学设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创新创业意识,无形中拓展了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

自2021年起,学校已有三届本科生毕业。经过高起点、高强度的培养和训练,学校的本科毕业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就业升学成绩, 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校的理工科专业继续深造,其中入读世界排名前100大学的学生占90%以上,入读世界排名前30大学的学生占50%以上,多名本科毕业生收获全额奖学金直博录取通知书。近期,学校部分本科毕业生已完成研究生学业并就职于华为、华大基因、宁德时代、广汽埃安、英特尔、陶氏化学、香港科学园、香港纳米与先进材料研究院等高新科技企业和机构,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汇聚资源,建设可持续的科研创新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活跃的科研创新活动。作为一所新设立的高校,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规模尚小,开展科研活动的时间不长,但进展迅速。创校伊始,学校对标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硬件条件,全力打造一流的实验环境,迄今已建成75间配备先进设备的大型实验室。参照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经验,许多实验室的建设瞄准了相关产业的科技需求,而不是单纯以理论研究的需要为依据。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构筑严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防火墙”。所有实验室均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向本科生开放,电镜中心等公共科研设施还同时提供业界服务。由此,学校的科学实验环境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科技创新三者逐渐形成有机联系,产生相辅相成的效应。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打造科研平台,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学校教师已获批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课题及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近150项,总科研经费近9000万元,其中横向科研课题的立项经费近年来呈翻番增长态势,年立项经费已接近1000万元。学校的在研课题既包括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也包括面向高新科技企业的重大攻关项目,涵盖数学、物理、化学、能源、环境、生物、食品、材料、化工、机械等多个学科领域。此外,学校还以校际合作科研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强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科研合作,持续注入国际化的科研创新元素。

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学校目前已建成广东省能源转换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健康医学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创新平台“华丰—广以联合研究院”。这些科研创新平台覆盖面广、交叉性强,围绕能源、环境和人类健康这三个学校发展的核心领域,聚焦科学前沿和产业创新的关键问题,整合各学科力量,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在提升学校科研实力的同时有力地支持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自2023年开始,学校成为南澳科学会议的承办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单位。南澳科学会议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汕头市人民政府主办,面向响应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的交叉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科学问题,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交流平台。学校与各方通力合作,精心组织,已成功举办6期南澳科学会议,共邀请包括50位院士在内的248位专家学者与会。2023年11月,学校与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渠道。学校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创新人才培养汇聚了更多的资源。

持续的科研投入带来了可喜的成果。学校教师目前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近千篇论文,其中90%以上被SCIE/EI/CPCI等数据库收录,有10篇论文被Web of Science评选为领域内高被引论文。2021年,在以色列理工学院技术转移中心(T3)的支持下,学校成立科创中心,逐步建立知识产权预审和评估机制,专注高质量专利创新保护,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迄今共发起了36项专利申请,其中半数以上为发明专利,6项为国际专利,已获得12项专利授权。2022年,学校专利工作取得突破,获得第一个美国专利、第一个日本专利以及第一个发明专利。

2021年学校首次亮相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创交会),9个师生共创的项目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兴趣。2023年,学校师生携22项技术和专利参会, 一举拿下“最具投资价值成果奖”“‘一带一路’创新成果展创新优秀奖”及“‘一带一路’创新成果展优秀机构奖”。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创客中国”等多项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不俗成绩。在2023年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竞赛总决赛中,由清一色一年级本科生组成的学生团队在5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入围全国总决赛的12支队伍之一,并以“数据驱动方法下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衰退分析”项目荣获大赛优秀奖。所有这些成绩都从科研创新的角度展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成效。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进一步打造并发挥国际化理工科教育平台优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技创新能力,力争为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林丹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裔传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