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视域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之道——从工业教育时代步入智能教育时代的系统跃升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4/2/5 12:14:30   阅读:1449

作者信息

高书国/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本文摘要

教育发展始终是时代的产物,工业时代的教育带有其明确的先进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对于传统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带来最为深刻的挑战和影响,二者之间正在演义进化、加快催化和实现转化。与英美德法四大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不同,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其内在逻辑、总体目标和战略优势,需要从总体战略、系统工程、制度创新、生态创建和区域联动等方面加以推进,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阐释了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根本任务、重要使命、基本路径与核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如何实现中国教育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是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的时代性战略课题。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座,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本的民生福祉,是全体人民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基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改革旧有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经历一个从改革到变革、从提升到跃升、从量变到质变的战略转变过程。

一、中国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新背景和新优势

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巨变、经济巨变、社会巨变、教育巨变。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时代,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战略成为世界各国提升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中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面临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不尽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战略优势。

(一)中国教育强国建设面临教育体系的战略转型

当今世界的教育格局、教育体系和教育形态正在发生剧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必须走出一条与中国国情、制度、文化和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1.全球教育体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革

早在20世纪末,中国学者蒋笃运和赵桂英就提出“四次教育革命”的观点:第一次教育革命是学校和专职教师的出现;第二次教育革命是文字的出现;第三次教育革命是由于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而引发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是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引发的。教育变革可以分为组织变革和技术变革,以技术变革为动力的教育模式变革正在全面展开,并导致深刻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变革。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的战略转型和发展,教育正在发生深刻而前所未有的变革。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260多年之间,人类的物质财富持续增长,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和最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之间的教育平等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包容性、大容量和批量化成为工业时代现代教育体系的培养特点和突出优势。进入后现代社会,工业社会教育体系的问题日益显现:标准化设计与批量化“生产”方式下,人的天性和个性被扭曲的现象,从幼儿园到大学,在大工业教育体系中反复上演;与传统农业时代的教育形态不同,“趋势表明,现代教育正在与日新月异的就业领域不断脱节”;现有的工业教育体系的制度设计难以弥合全球间、国家间、地方间与人群之间的教育不公平;传统的工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整齐划一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方式,使中国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步履维艰。

教育体系是持续演进生成的,具有现实性、过程性和未来性的特点。工业教育体系经历了萌芽、成长、演进和成熟四个阶段,在其不断演化和进步过程中,萌发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新要素,智能教育体系新样态加快孕育、加速成长,使传统工业社会教育体系、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培养路径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寻求新的突破和跨越。工业教育体系与智能教育体系的创新与融合,以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普惠和公平分配,既是实现人类社会教育公平与正义的关键之举,也是创建教育新生态,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2.中国构建起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叠加式地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建立了世界最庞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2022年,全国幼儿园在园规模为4627.55万人,毛入园率达到8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高中阶段多样化办学持续推进,毛入学率达到91.6%,成功举办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化步伐持续迈进,产教融通、校企融合发展取得新成绩;一流大学建设成效明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正在向高层次普及化新阶段持续迈进。人力资源竞争力从2000年的第39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11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核心支撑作用。

3.中国教育体系具有高度工业化的鲜明特点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起步晚、发展快、水平高、差异大,质量优势、水平优势和制度优势明显。同时必须指出,以标准和效率为导向的工业教育体系,日益显现出其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教育功利主义倾向导致教育内卷现象严重;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导致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缺乏体制机制支撑;工业教育目标、培养体系和评价标准产生正反双向影响,导致学校间的生源竞争有增无减;乡村教育体系受到系统性冲击,教育生态环境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同时,与发达国家在教育投入能力、教育均衡水平、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话语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教育绝不能期望发达国家“躺平”,“坐下来”等着中国对其实现追赶和超越。

(二)中国教育强国建设享有铸造智能时代的新优势

从世界教育发展长河来看,教育强国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全球化的历史进程:17世纪,意大利成为教育强国;18~19世纪,德国和英国成为教育强国;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至今仍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将会把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带入现代化进程,为世界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教育的竞争集中体现在教育能力、教育质量、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竞争——能力是基础,质量是核心,模式是标志,制度是根本。中国教育强国建设与英美德法四个世界级教育强国建设所处的时期不尽相同,即正处于从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的阶段。工业时代,中国教育实现了从小到大的战略转变;智能时代,中国教育将实现从大到强的战略转变。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中国基础教育具备六大战略比较优势。

一是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教育强国建设最大的战略优势。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以及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教无类等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理念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旨归,持续提升全体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是模式优势。发展模式创新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举办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让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实现了高水平普及12年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整体进入第一梯队,成功探索了一条在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教育普及的新思路、新道路和新模式,对于人类教育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基础教育普及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路径和典型经验。

三是标准优势。全面系统的教育标准是中国教育理念、内容、手段与方法具有一定先进性的重要保障。教育领域内各级各类标准是提升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强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教育先进性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推进中国教育标准建设,扩大中国教育标准的影响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意。

四是师资优势。中国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教育体系,向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数以千万计的合格教师,成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资源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发端于1928年的中小学教研体系、教研传统和教研方法,历经近百年,教研组织系统更加健全、策略方法更加有效、理论体系更加成熟,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策略与方法。

五是课程优势。在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宏大、丰富和优质的中国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势更为彰显。2022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进更富先进性和高水平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为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质量优势。质量保障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优势,形成了一套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和较浓厚的质量文化。在已参与的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中国三次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伴随教育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将成为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高质量体系更加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更高、投入保障更加有力,中国基础教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指日可待。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总体目标和变革思路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2023年4月以来,教育部积极配合中央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研究编制教育强国建设相关文件,对于教育强国建设进行整体谋划。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体现着过程与目标、使命与任务、路径与手段的高度相关性、一致性和统一性。

(一)教育强国与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两个“纲要”型文件共同反映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国家意志、人民意愿和教育担当,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辩证统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正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既各为一面,又相互统一,是一个整体,具有使命的一致性、目标的统一性和路径的同一性特点,两者互为整体、高度相关、协同一致。

1.教育强国与教育现代化具有使命的一致性

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都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需求,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人民意愿和教育担当,具有使命的高度一致性。一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一份着眼中国教育现代化整体进程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教育强国建设相关文件则是一份立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专项战略规划。两个文件在规划的时间跨度、核心主题和战略幅度等方面各具特点和优势;另一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强国建设相关文件的核心使命都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共同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2.教育强国与教育现代化具有目标的统一性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南,在指导思想、国家战略、总体规划和发展政策中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

3.教育强国与教育现代化具有路径的同一性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双重使命和责任担当。在理论上,教育现代化体现着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共同价值,教育强国体现着中国道路和典型特征;在实践路径上,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整体谋划、同轨而行、一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5.29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是提升国家教育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之举,其核心是以教育之强支撑国家之强、人民之富和民族之兴。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

21世纪的中国教育要持续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中国教育面临着从工业时代教育模式向智能时代教育模式的战略转变所带来的挑战,以工业社会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惯性依然强大并发挥着影响力。以智能时代多样化为特征的新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正在艰难突破,探索面向人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可靠的政治保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世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中国蓝图和中国方案。

二是坚持以质图强。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引领,转变以规模增长为主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清晰绘制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以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标准,着力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以质为要,优质为先,以质图强。

三是坚持统筹谋划。坚持科学系统思维,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切实把教育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格局中、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理解、去谋划、去推进。立足长远,标准引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和系统提升。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进教育强国能力建设。巩固规模优势,提升质量优势,彰显制度优势,努力在增强教育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下功夫,在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开辟高水平开放新赛道,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建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引领,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支撑,以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整体实现教育转型发展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到2030年,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领先,现代化教育强国的体系框架、制度框架、能力框架和评价框架整体构建;到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综合实力强大和教育国际竞争力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以技术变革为杠杆,以组织变革为主体,以制度变革为核心,构建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构建更富质量的教育均衡,形成更加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现更具世界竞争力的教育综合实力。

(四)以“二次改革”提升竞争力影响力

当今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教育革命同时席卷而来,传统的工业强国、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调整与变革。未来十年,世界教育进入“4.0”时代,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风起云涌,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技术创新与变革,加速推进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战略转型;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数字技术促进教育转型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了教育内外普遍的关注和争议;全社会对于教育需要的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个性化、终身化、多样化教育格局正在形成。面向未来的教育竞争,优势重组、教育重塑,体系重构、模式重建考验着教育改革领导的战略智慧与治理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开辟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新天地。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和智慧学习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将有可能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大学》曰:“日日新,苟日新。”教育改革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和持续过程,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必须关注全系统的制度变革和整体跃升。要实现从工业时代教育体系向智能时代教育体系的转变,就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在改革之中寻找出路,实施对以往教育改革的第二次调整与优化,这可称为“二次改革”,即对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改革政策,进行再调整、再完善和再改革的过程,其目的是提升政策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原有的以扩大规模为导向的改革措施,需要加以调整和改变,“对于改革的改革”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课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以现代技术为依托,拓划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现代化基础教育制度体系。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体系是支撑,质量是核心,水平是标志,制度是关键。先进的教育制度,是国家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只有建立了与教育强国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才能保持和彰显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优势。

三、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世界各国“要重新规划教育,为建设未来而学习”。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强国之基。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为了推进基础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采取整体化、系统化的配套措施,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一)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核心,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公平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满足多样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教育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法保障儿童权利,尊重多样性、尊重差异、尊重个性,让孩子有更多在阳光下自由成长的机会。适应中国教育从有教无类向因材施教转变趋势,不简单地追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标准答案。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针对性的个性指导,使其学会应对未来社会所带来的变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挑战,增强每个人在学习上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适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从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出发,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着手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争取在第十五个五年期间即2026—2030年在全国实施12年义务教育。

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更加关心孩子的健康、快乐和幸福,完善公平普惠安全的学前教育体系,确保高质量的儿童保育。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举办0~3岁的托幼园所,所有新建小区按标准建设配套教育设施,方便父母照顾;延长育龄父母假期,有效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让青年人能生、愿生、敢生,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技术变革为杠杆,整体撬动基础教育的根本变革

推进科技与教育紧密融合。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在学校数字化、课程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智能化方面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让技术为教与学赋能,推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公平、高效供给。我们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研究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与研究中的应用指南》,培养教师和学生使用各种通信、文字和图像处理的技能,让每个学生获得在知识社会生存、生活、生产的数字技能。通过网络教研云平台、智能备课教室等教育智能技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新路径。

增加教育制度的灵活性。积极推进地方教育制度变革,给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和教育规划方面更大的自主权,探索更有弹性、更富灵活性的教育制度和培养方案。以直辖市为对象,探索以省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更大区域、更高水平上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三)以学校变革为主体,系统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全面加强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每位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优质量、方便可及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以人为本、更加包容、更加公平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学校教育制度创新和教育模式变革,促进教与学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以教育数字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建设。学校变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资源共享智慧化、教育关爱制度化等方面的各项行动计划。持续实施“乡村温馨学校建设”项目,真正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实现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发挥好农村学校在乡村振兴中的纽带、服务、支撑和保障的重要作用。

扎实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系统、科学地落实家长的家长教育主体责任。构建体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管理特点的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形成城乡一体、协同协作、科学有力、全领域全覆盖的家庭教育领导、支撑、服务和保障机制。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加强教师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有效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高质量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发展水平;加快培养一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和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扎实落实中央、省地、市县对于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着力培养一批乡村优秀教师。建立稳定的教师工资增长机制,扩大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范围、评审规模和评审比例,让中小学教师体面地生活、有尊严地工作。

(四)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实施新时代的教育强国方略

建立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体系。要从党的领导、学校发展、标准建设、评价改革、保障条件等多维度,统筹谋划与系统设计包含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新一轮教育制度。从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模式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以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强国制度体系。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法律制度体制。教育制度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撑,现代化的教育制度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基本制度,为教育强国提供制度保障与战略支撑。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为导向,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在全国中小学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升中国中小学教师国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形成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吸引国际优秀教师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任教。积极筹办“中国基础教育国际论坛”,大幅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软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向世界讲述中国基础教育的好故事,推动中国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五)以教育生态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加强教育生态治理与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人民政府在构建教育生态过程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探索建立县域教育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健全完善区域教育生态政策环境,建立稳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调节机制和预警机制。严格治理“跨区域招生”现象,重点办好县级高中学校。形成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体系、更加先进的教育生态制度、更富质量的教育资源供给和城乡一体的教育生态网络体系。

整体提升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嵌入融入现行教育体系,构建更加宏大、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教育功能更加强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和未来学习体系。推进教育管理模式变革。数字化发展有助于教育管理逐步迈向“智慧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营造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管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优化服务。

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制度。以高水平持续性教育经费支持形成建设教育强国蓝图的最为重要的保障条件。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6.1万多亿元,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要在确保持续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所占比例,力争到2035年达到4.5%的目标。

实施“教育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动计划”。从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分区域、分步骤建设教育强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进教育强市和教育强县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领导、有保障地逐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积小步为大步,积小胜为大胜,确保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总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把握新时代教育的战略定位,以新理念完善育人新体系,以新责任重构育人新机制,以新资源支撑人的全面发展。将教育综合改革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深度融合,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度融合,与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立强国之本,守改革之道,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本文编辑:徐华楠)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