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全 高层次人才兴国的理想图景与现实作为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4/2/22 10:07:12   阅读:805

摘 要:高层次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关键性人才资源,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战略中应有主动作为。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兴国理想的关键主体,其核心素养应当以强国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素养要求为基点,体现出人才的时代属性、中国属性、引领属性和创新属性,遵循个体在精神、内容、发展三个维度的生成逻辑,构建以政治道德为本、社会责任为引、专业能力为基、育人立言为用“四位一体”的核心素养。中国高层次人才在成长进阶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和理解自身在推动民族复兴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以“五个致力”自我塑造,主动作为、实干报国、奋斗圆梦,达到自我价值与兴国理想的实现。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兴国理想;核心素养;现实作为

作者简介:罗生全,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第5期高校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学员,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1]。面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关键作用,高层次人才更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核心资源。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在民族复兴的强国理想中应有主动作为。

高层次科技和社科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基础资源,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是保持综合国力长期竞争优势的行动主体,是实现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决胜核心和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他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2],并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3]。高层次人才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竞争与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随着2021年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原有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的基础上取得了新发展,我们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群体、大学生群体、技术技能人才群体和高校院所专家教授群体。[4]但是,我国同时存在基础科学发现贡献不足,底层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尴尬。[5]我国人才资源数量虽位居世界第一,但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一直是我国人才资源的短板。[6]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发展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共存的科学判断。要实现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高层次人才在知识生产、创新突破和人才梯队培养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战略的思想研究、人才政策研究、人才特征与内涵分析等方面。在价值分析的政策与战略研究方面,相关研究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论断并总结形成思想要义解读[7],进一步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人才工作道德性和学识性、规律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论述对人才工作理论进行补充阐述[8];从人才政策出发,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政策、科技人才政策,对我国人才政策的特征分布、热点变迁、演进趋势、政策工具与实施效果等作出分析[9]。在高层次人才主体性的研究方面,从高层次人才内涵研究及高层次人才响应时代号召的主体性研究方面切入,视角较为局限。以战略科学家为对象分析其群体基本特质,建立战略科学家成长发展的保障机制[10];基于中外百位战略科学家的履历分析,构建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技贡献和科学精神五个维度的战略科学家特征指标框架,总结了战略科学家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11];聚焦高校高层次人才研究,对四十年来高层次人才研究的热点与未来方向进行分析展望[12]。高层次人才的特征研究对其核心素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相关研究在对象选择上未能全面且有针对性地聚焦影响民族振兴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全貌。另外,部分学者已关注到对高层次人才的内涵和概念的解读,如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两个层面对高层次人才的内涵作出归纳,在此基础上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高层次人才的概念和类型作出详细划分[13]。总体来看,在关于高层次人才群体内涵的研究中,主要从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战略科学家等具体类型着手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与成长环境的关系连接点较窄,研究对象在群体结构中未能体现代表性,不能从整体上反映群体特征;同时,相关研究对新时代能够实现兴国使命的高层次人才的全部特质论述不够充分,对新时代高层次人才队伍发挥主体作用的研究亟待补充。新时代高层次人才队伍发挥主体作用的研究应当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能够助力高层次人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实现主动作为、擘画自我成长之路。本研究从高层次人才主体视角出发,解读高层次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宏伟蓝图中的战略意义,分析高层次人才在兴国理想征程中的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以此为高层次人才投身兴国理想描画现实图景。

一、高层次人才兴国的理想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战略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力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储备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一)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强国理想的历史选择

重视人才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传统。我党的高层次人才工作从人才类型和发展进程来看,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军政管理人才为主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起步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阐明“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15],指出高层次军政管理干部人才的重要作用。第二阶段是以归国人员为主的人才队伍外引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迅速集聚人才是快速恢复生产建设的关键。1949年12月,周恩来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代表党和政府郑重邀请世界各地的海外学子回国参加建设。[16]党中央还颁布系列政策对归国人才提供政治支持和行动保障,对其归国后的工作和科研方面也作出了相应安排①。1949—1954年,在文教委登记回国的留学生即有约2000人,直接就业者1424人,其中理工农医类科技人员占归国留学生就业总数的52.8%,[17]呈现出文理并重的特点,在重要学科中作出巨大贡献。历史的成功经验反映出,高水平科技和哲社人才在特殊时期对国家科技发展和国力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也揭示着我国实现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第三阶段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引培并重期。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高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社会全面发展,知识分子恢复社会身份认同。在开展人才引进工程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在国家层面,1998—2010年,通过系列纲领性文件逐步确立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②;陆续实施了涵盖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的一系列高层次人才项目;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系列人才政策,加快了21世纪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进程。第四阶段是高层次人才队伍提质发展期。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为了应对国内外形势剧变,推进科技瓶颈突破和思想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系列重大人才规划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8]。在2021年建党百年的重要节点上,党中央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19]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才队伍建设历史经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变革、强国建设规律、未来全球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为中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夯实高层次人才队伍这个底盘,是实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中国高层次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资源和不竭力量。

(二)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强国理想的关键少数

高层次人才队伍在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科技人才回国后投身祖国建设第一线,助力新中国从百废待兴中起步,并在极度艰难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下完成了国防科技、半导体、铁路交通、生物科学、矿业冶炼、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的突破,培养了科技骨干,塑造了中国科技新形象。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动力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践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此理论和思想基础上丰富和拓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文化知识体系,在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中认识和发展自身。国家面临挑战和转折的重大时期,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完成学科研究水平提升、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科人才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2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国际力量和世界格局暗潮涌动,思想文化交流交锋错综复杂,全球经济社会复苏乏力,我国必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阶段直面挑战,抢抓发展机遇、提升综合国力,而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及高水平人才数量的增加是进一步支撑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取向,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实现兴国目标的关键要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政策高频词涉及青年人才、海外人才、战略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多个方面的领军型人才,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人才政策和强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进入发展新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1];《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战略支撑”[22]。高层次人才在综合国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第一资源的基础支撑作用,要坚定地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推动创新、以创新实现发展,实现兴国理想必须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这个“关键少数”。

(三)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强国理想的“科-教-人”核心纽带

科技、教育、人才是综合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的重要价值在国际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中均呈现日益提升的态势并逐步成为共识。中国对三者的认识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不断加深。1977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23]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4]

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与高层次人才的主动作为是分不开的,强国愿景的实现之路也为高层次人才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创造提供了历史机遇和现实平台。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革命性的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变革的推动者。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水平,更取决于国民素质、民族认同、民族话语体系的建构水平。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题下,国家科技创新领域进展的滞后将会不利于全球竞争力,而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也意味着抢占先进生产力的战略先机。同样,缺少哲学社会科学和自主知识体系支撑的国家,无法使民族精神自立,更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需要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支撑。人才在文化繁荣、教育强国和科技自立自强中起到极端重要的作用,而高层次人才是第一资源中的基础性资源,因此,培养造就大批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且业务拔尖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是“科-教-人”体系的核心纽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必然之举,也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国理想的当务之急。

二、高层次人才兴国理想实现的核心素养及其生成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关键作用,就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语境下,对高层次人才的关键能力和成长规律进行科学认识,更好地实现高层次人才的自我成长。我们试图找到一种共通的核心素养的建构模式,来解释所需人才的特性并预测其发展中的样貌。为此,回顾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就显得十分必要,核心素养的认识过程就是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过程。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认识及再构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学领域中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研究方面绕不开的高频词。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时代化讨论的产物,随着21世纪信息化时代到来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传统的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能力,能够代表新时期新要求的“核心素养”进入教育学的研究视野。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式能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核心素养提供参考。国际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汇聚大批全球学者历经8年时间进行了一项名为“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和概念的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的国际性跨界合作项目,研究起点是“为了新千年学习者的21世纪技能和素养”,对核心素养界定的切入点为“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研究提出核心素养确立的三个基本条件,最终确定与选择“互动地运用工具(如语言、技术)、与异质群体互动、自主行动”三大类核心素养及其三级能力指标框架,代表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最高水平。“OECD 所选择的素养不是适应当前社会的素养,而是生存与发展于未来全球化、知识经济与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的素养。”[25]除此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委员会,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核心素养研究也反映出不同的取向,如欧盟委员会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基于“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进行,体现出素养导向由知识获得型转向学习能力获得的终身学习取向。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虽不尽相同,但都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均重视自主发展(自主性)、社会参与及互动(社会性)、文化学习(工具性,强调人类智慧文明成果的掌握与运用、精神生产工具的使用等)三大领域”[26]。在国内,为了回应“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2013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建团队开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项目遵循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原则,通过6个子课题,分别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研究,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7],总结了核心素养的六个基本特点,为中国教育改革及教育评价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通过对核心素养研究历程和主要研究案例的回顾,可以对核心素养的生成有概括性的认识:核心素养是一个类概念,其内涵体现出意义聚合的特点;其研究的逻辑起点为描述特定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所具备的共同的关键性和发展性能力,核心素养能够为理想的教育目的与培养过程间建立连接。从元认知的角度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认识论框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核心素养的界定应当从对象关涉的共同体出发。核心素养的界定要以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为起点,将特定群体的培养人、使用人及其本体纳入共同体,核心素养的设计要建立在对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的分析基础上,用跨界的、多方参与的机制来描写共同体对特定群体核心素养的期望,避免核心素养界定重内轻外的“悬置”倾向。第二,核心素养的选择应当以面向未来的发展观为素养的预设指向。核心素养在回答当前个人和社会所需素养的同时,还要对能够适应全球化和经济社会变革所需的素养作出分析和预测,反映出具备竞争力的关键素养。第三,核心素养具有超越性。核心素养能够超越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通过反思与创新实现自我进步和价值生产的一种关键性能力。第四,核心素养属于人的教育目标实现的关涉范畴,在培养过程中居于顶层设计位置,是培养模式建立的依据。核心素养的界定能够为特定群体的培养提供直接的指导。

对核心素养认识论的分析能够充分支撑核心素养理论与方法“迁移”作用的实现。核心素养源于教育学界对培养目标的探讨,其可指导的范围明显已突破教育本身,能够拓展到对不同特定群体人才本质属性的认识领域,并时常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等政治概念相关联。因此,为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做好顶层设计,指明实施路径,对高层次人才开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现有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思路、分析方法对高层次人才核心素养内涵及其生成逻辑研究均有较强的借鉴性和适配性。

(二)高层次人才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生成逻辑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或行业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金字塔结构中居于最高端,具有稀缺性,是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党和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的认识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中国高层次人才具有时代属性、中国属性、引领属性和创新属性,具备服务国家战略的理想信念和人力资源价值,是各行业领域中知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人才群体。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素养可以界定为以突出的创造力为关键素养,具有宏大的志向、优秀的学科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坚韧的意志力水平以及合作协同的意识等。

新时代我国高层次人才成长发展的场域发生复杂变化,对群体的责任抱负要求更高、目标价值要求更强。新时代高层次人才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以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实现兴国理想所必备的核心素养的生成逻辑应有以下方面。

1. 实现党的事业和民族振兴的使命担当是核心素养生成的精神纬度

人才是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力量。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起点上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一定要看清我们的历史方位,看清我们为之奋斗的现实目标和远大目标。”[28]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传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虽经历了近代战争打击,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正在稳步实现富强目标,重建民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道:“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9]作为第一资源中的“关键少数”,高层次人才队伍应当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使命抱负,为书写新时代中国历史、谱写兴国理想而奋斗。高层次人才为谁服务、为何担当是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则问题,因此我国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使命担当是核心素养构成的原则遵循。

2. 投身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抱负是核心素养生成的内容纬度

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证明,高层次人才队伍为不同阶段的科技人文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我国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升级、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的现实挑战,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成长必须能够快速与内外部环境的变革相适应。高层次人才的高价值密度主要体现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高效能和高产出方面。高层次人才应当洞察时代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及总体趋势,着眼国家现实需要和根本利益,对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先驱性思考,以高度的学术敏感性和战略前瞻性开展研究和创新性工作。在科学领域能够站在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形成具有科学内涵并能用于指导科学实践的战略思想,引领同行形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共同体;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能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30],用中国理论来解读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1]。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指向,高层次人才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自主达成等问题上发力,这是高层次人才的功能属性,也是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基本素养构成的核心内容。

3. 自我价值实现和为国育才的终身追求是核心素养生成的发展纬度

人才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主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32]。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需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是区分人才与非人才、人才层次差异度的主要指标。从宏观来看,高层次人才的战略价值与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高度一致;从微观来看,高层次人才的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科技人文创新发展的目标相一致。这种双重内驱力是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在兴国理想过程中持续作为的强动力源,是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属性构成的关键要素。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人才的培养靠人才,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连续性和非线性特征,高层次人才有生力量的储备和人才队伍的薪火相传同样有赖于青年人才的培养。高层次人才要以科教兴国的思想为指导,在高等学校、科研哲社院所、企业行业、科研实验室和人文合作项目等平台中积极发挥领路人和教育者的作用,达到自我专业价值实现与育人效益生产的有效结合。自觉重视人才队伍结构、有梯队培养意识是高层次人才素质要素构成的应有之义。

(三)高层次人才实现强国战略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反映出高层次人才内涵的重要方面。面对新的发展需要,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应当基于素养的生成逻辑,构建以政治道德为本、社会责任为引、专业能力为基、育人立言为用“四位一体”的核心素养。

1. 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诚的品德、高尚的道德是高层次人才实现兴国理想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3]社会性是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高层次人才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属性是其基本特征,也是一切属性成立的前提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语境下,高层次人才是党培养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应当具备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具有坚毅不屈的高尚品德和高标准的思想学术道德水平,这是高层次人才实现兴国理想的根本特征和首要条件。

2. 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突破、敢于领军担当是高层次人才发挥兴国战略“关键少数”作用的行动指引

社会责任感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专家斯滕伯格(Robert J.Sternberg)认为“仅有‘智能’是不够的,包括勇气、坚韧、热忱、胸怀在内的个人道德和社会责任都对拔尖人才的养成至关重要;突出的智力和才能只是拔尖人才的必要条件,但其最终是否成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拔尖人才,还取决于其对他人和社会所履行的责任”[3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35]我国人才工作也一致秉持着辩证思维、德智并重的选人育人标准,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政策中递进呈现了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素养指向: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应当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具备学贯中西的扎实理论功底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以思辨求真的科学态度,钻研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③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知识创新生产任重道远,创新就要以国家事业发展为己任、勇攀高峰、不畏困难、敢为人先。这些论断与政策反映了党和国家选人用人育人的基本标准,是新时代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实现兴国理想的行动指引。

3. 扎实的专业能力、开阔的专业视野、扎根实践的专业素养是高层次人才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实基础

“顶天立地”是高层次人才在实现专业成就过程中的应有追求。精神层面主要表现在应当上有兴国强邦的家国情怀、下能潜心自我在专业领域突破创新;实务层面主要体现在既具有向上向远的国际视野和历史格局,又有向下向实的扎根精神和实践作风。钱学森曾在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指出,要成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36]这体现出高层次人才在专业领域中要能够谋得高、划得远,才能在新一轮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的洪流中锚定符合国家战略的“卡脖子”领域,在党和人民关心的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取得突破。因此,作为“关键少数”,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应能够在所从事的领域生产精深的研究成果,具备支撑研究攻坚需求的高水平专业能力、开阔的研究视野和超越性的判断力、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念、务实守正的实践精神。

4. 育人育才的情怀、薪火赓续的追求、甘于奉献的精神是高层次人才完成兴国抱负的价值旨归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肯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作出的突出贡献,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37]。《左传·襄公》有言“三不朽”,谓之“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功、立言都指向将功绩和学说留予后世,这是中国古代贤者对“立己达人”精神价值流传千古的追求,与当下高层次人才将个人积淀转化为学科发展和接班人培养的情怀有着精神文化一致性。杰出学者既是学科研究主力军,又是学术方向的引领者,更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传承人。只有充分发挥同行凝聚力,发扬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情怀,才能实现价值创造与传承发展,这也是高层次人才在新时代实现兴国理想应具备的价值旨归。

三、高层次人才实现兴国理想的现实作为

高层次人才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人才价值实现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为条件。新时代中国高层次人才个人成就的实现,如果失去价值依归将心无所向,成为无的放矢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系列论述清晰谋划了人才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践路径,描画了高层次人才个体奋斗与国家战略推进之间同向同行的具体线路。综合来看,从研究对象的主体性视角出发,新时代的高层次人才主动作为、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现实路径应当具有以下方面的内容: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塑造精神内核,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以推动人文社科繁荣和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攀登、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互生统一。

(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致力于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伟业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才的自主行为主要是由发展性需求驱动的。高层次人才发展性需求围绕兴趣、志向、使命感等建立,高层次人才要将自身发展性需求与国家利益实现相连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38]新时代,中国高层次人才应当忠于党和国家事业,坚持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至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理想信念,宏观上致力于攻坚国家战略性重大需求领域,微观上坚守基础科学、国家安全、教育文化、民生经济等领域的建设,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致力于重大领域及关键瓶颈的突破

高层次人才在科学技术领域发挥着解决“瓶颈”、打破研究上限的作用。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高层次人才应当主动聚焦国家战略目标、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行业规划方案等政策导向,投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领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领域中扎根。另外,基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突破,交叉融合态势更加明显。深耕需扎根细作,突破更需跨界破局,20世纪以来许多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与跨界跨学科的合作密不可分。在立志报国的宏愿下,高层次人才也应在学科知识储备、跨界思维的生成上“刻意为之”,为研究领域的“瓶颈”突破创造条件。站在实现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在坚定了理想信念和奋斗方向的基础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应当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始终保持科学好奇心、探索欲和跨界思维,“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39],秉承实事求是、诚信为本的科研精神,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基础领域和前沿科技扎根研究,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吾辈力量。

(三)坚定立场、培厚底蕴,致力于自主知识体系高质量繁荣发展

“四个同样重要”的论断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在树立正确思想导向、健全社会机制、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性博弈、苏联以意识形态溃败为缺口的全面失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宝贵经验均深刻而清晰地表明,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自立自强,更有赖于自主知识体系的高质量建设与繁荣发展。中国新时代高层次哲社人才更要以学贯中西、学融古今的深厚底蕴为职业追求,一是聚焦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意识形态工作,坚定政治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加大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耕中国道路和中国思想的理论体系建设;二是聚焦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围绕党和人民关心的问题,在公民思想道德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民生保障制度完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现代化数字化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法制经济管理理论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力促中国理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体系建设;三是聚焦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坚守立场,加快完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现中国新形象、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领域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快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的话语体系建构。

(四)集智攻关、协同育人,致力于科学研究共同体的建构

世界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体制先进性。科技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既离不开杰出人才的个人贡献,也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群体聚集效益的发挥和科学研究共同体的集智作用。高层次人才只有具备凝聚同行的魄力、培育新秀的胸怀,以身传道、不断为国家培养新生代人才,才能实现研究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新高层次人才应当以积淀深厚的科学研究素养为前提,一方面以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高水平实验室、社科创新中心等为平台,团结协作,集智攻关;另一方面要有薪火相传的理念,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勇于破除论资排辈和圈子文化的负面影响,努力引导、培育一批能够在国家战略主导领域、基础前沿领域创造价值的青年研究者,为党和国家高层次人才资源储备输入新鲜血液,构建团结友爱共赢的科学研究共同体。

(五)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致力于科学研究和谐环境的营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谈到“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4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Cattell)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理论,人在30岁左右开始进入解决问题能力最强的时期,经过5年以上科研周期,35—45岁进入创新峰值期。许多领军人才的成长履历也验证了这一点,他们在领域内“摸爬滚打”5—10年才能够脱颖而出。邓稼先、黄旭华、屠呦呦等杰出科学家淡泊明志,潜心钻研数十年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奉献的经历,已成为青年高层次人才树立科学态度和人生追求的教科书。高层次人才在奋斗过程中应当对人才成长规律有科学认识,对自身成长作科学规划,在科研进程中应当具备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科学认识研究进程发展与研究周期间的关系,在深耕领域中不动摇、不退缩;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注释:    

①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颁布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简则》《回国留学生执行办法》和《对接济国外留学生返国旅费暂行办法》系列文件。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等工作支持。同年6月,高等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内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争取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留学生回国工作的几个问题》完善了归国人才的分配问题。

②1998年通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2003年通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同年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4年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在明确理念的基础上颁布系统性文件《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聚焦政策文本梳理高层次人才责任担当的素养指向。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优秀人才;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应当具有“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等特征,聚焦“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202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指出,青年科技人才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强调,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