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林玲|科教融汇视角下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逻辑与发展路径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4/3/1 16:11:13   阅读:924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动科教融汇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紧密对接产业发展、直接服务经济的教育类型,具有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社会服务领域积极作为的潜力,建设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是促进科教融合的重要抓手。通过对概念验证中心产生背景、内涵、功能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梳理,考察了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施情况,从功能定位、技术成熟度指标、服务范围和资本嫁接等角度分析了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逻辑。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概念验证中心作为主要实践案例,提出了促进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发展路径,旨在为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助力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科教融汇;概念验证中心;职业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在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新一直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关键的变量。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置于国际战略竞争的核心位置,围绕科技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谁能够把握科技创新的主导权,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取得优势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有效推进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报告还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家以政策导向激发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改革活力,推进产学研有效融合、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是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科教融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截至2022年底,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21.2万件,但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仅为16.9%,产业化率为3.9%,与2021年相比仅微增0.1%。而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NAI)于2023年4月发布的《2022年美国大学专利产出排行榜》显示,美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接近30%,中美两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显著,这也反映了当前中美科技竞争的一个侧面。早在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技术转移机构需掌握的关键能力,涵盖前瞻技术识别、科技成果鉴定、知识产权维护、政策法规应用、法律合约协商以及市场趋势分析等方面,强调其在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企业运营及科技金融等服务领域的能力建设。

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紧密对接产业发展、直接服务经济的教育类型,具有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社会服务领域积极作为的潜力。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科教融汇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本研究旨在探索职业院校如何更好地响应并实施科教融汇战略,通过对概念验证中心产生背景、内涵和功能等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概念验证中心在国内外的相关实践,明确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逻辑,并提出促进其发展的策略与路径,为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助力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有效实施。

二、概念验证中心的产生背景、内涵与实践

(一)概念验证中心的产生背景

概念验证中心的产生与发展是应对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之间存在的断裂与挑战的一类机构,该机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概念验证研究,其初衷在于减缓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风险。此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70年代设立概念验证资助项目,旨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80年代,美国通过《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和《拜杜法案》进一步激励了高校参与技术创新及推动科研成果转化。1998年,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沃恩·埃勒斯(Veron Ehlers)指出,在联邦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与企业产品研发之间存在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他将其形象地称为“死亡之谷”,埃勒斯认为,政府需搭建桥梁以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为应对大学原创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过程中的诸多挑战,包括这些成果在市场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增加研究成果转化效率和吸引社会投资的必要性,美国的高等学校开始设立技术许可办公室(OTL)和技术转移办公室(TTO)等相关机构。尽管如此,由于这些机构在职责范围、能力水平和资金资源方面的局限性,它们并未能全面支持大学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过程,导致大约75%的大学专利无法实现产业化。

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成果产业化构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从0到1”的孵化阶段、从“1到10”的成长阶段和从“10到10 000”的成熟阶段。在概念验证的阶段,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或初步成果通常被转换为具备潜在商业价值的初期技术模型,同时,将那些缺乏商业开发潜力的概念进行筛选和淘汰,这一过程旨在提升风险投资对研究成果的关注度,使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效率得以提高。以微软2019年的研究报告为例,大约有30%的物联网项目因为市场需求不明确或实施成本过高而终止,即在概念验证阶段便被淘汰。显而易见,概念验证阶段不仅是技术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实现市场应用的重要步骤,被认为是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关键突破口。

(二)概念验证中心的内涵与功能

概念验证中心的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技术商业化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其核心职能在于补充已有的技术许可办公室(OTL)和技术转移办公室(TTO)等机构在推动大学科技成果实现商业化方面的局限性,它们的设有助于在解决科技成果在概念验证阶段的资金不足问题,并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从狭义角度看,概念验证中心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支持科研人员不断地将研究成果向工程应用、产品化及市场化方向发展;而从广义角度出发,概念验证中心主要是对科技成果的商业潜力进行深入评价并提供验证,同时对那些显示出商业化前景的研究成果提供创业辅导和财务支持,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原型或初期产品,以减少其在市场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并增强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

概念验证中心的功能可分为核心功能和扩展功能两个层面。在核心功能层面,概念验证中心主要进行成果评估、资金支持和商业化尝试等相关服务。成果评估环节通常由包括大学科研人员、投资者、企业人员在内的专业团队所承担,他们专注于对研究成果的技术及商业潜力进行全面评估,筛选出商业价值较高的成果,为接下来的资金支持阶段做好准备。在资金支持方面,中心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赠与和投融资,通过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和项目资助等方式给筛选出的研究成果提供资金支持。在商业化尝试方面,中心向科研人员提供包括创业指导、商业规划咨询和知识产权等服务,以协助他们在商业计划书撰写、专利申请、财税事务处理等方面取得进展。至于扩展功能层面,中心着重于样机制作和培训交流。样机制作致力于将科技成果进一步工程化,进行小规模试生产,以此促进大学研究成果向产品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培训交流主要是对学校师生及产业界人士进行前沿技术培训和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构建产学研交流合作的平台,如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举办科技服务活动和分享前沿科技信息等。因此,概念验证中心的功能不仅在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且通过其扩展功能,为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市场推广提供了多维度支持,这种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科研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最大化利用。

总体而言,概念验证中心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机构,主要在高等教育机构或科学研究机构中形成,并通过多元化的组织和机构与高校的紧密合作来运行。通过其核心与扩展功能,概念验证中心不仅搭建了学术研究与市场实践之间的桥梁,还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商业化过程,助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三)概念验证中心的国内外实践

1. 概念验证中心在美国和欧洲的实践与成效。概念验证中心在美国大学的创新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拜杜法案》推动下产生的概念验证中心,极大改善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于2001年设立的冯·李比希中心为例,它成为全球首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标志着概念验证中心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后,美国高校纷纷效仿,近20年来,这些中心已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机构。美国排名前100的大学中,已有约20所大学建立了自己的概念验证中心。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德什潘德中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中心成立于2002年,依托MIT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独特的“创新及企业家”文化,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助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概念验证中心的建立和运营,无疑成为大学创新系统的重要补充,强化了大学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繁荣方面的作用。

2009年,美国政府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中强调了概念验证中心的重要性,认为概念验证中心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创建概念验证中心作为“i6绿色挑战计划”的主要投资方向,凸显其在促进经济繁荣健康和清洁能源创新中的重要性。2017年,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更是宣布投入超过1700万美元用于创建和扩大概念验证和商业化计划,旨在推动各州的创新和经济发展。在欧洲,自2011年起,欧洲研究理事会(ERC)启动了概念验证基金项目,对该项目的资助金额从最初的1000万欧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2500万欧元。截至2019年底,该项目已成功资助大约1000个研究项目。根据相关的评估报告,这些概念验证项目在研究合作项目、授权协议、专利申请、专业咨询服务及新兴企业创立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进展。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洲,概念验证中心已被证明是促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创新能力、助力经济发展的有效机构,有效地帮助科研人员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因此,概念验证中心作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机构,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概念验证中心在国内的布局与实践。概念验证中心在中国的快速引入与落地,展现了这一模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转变。自西安交通大学于2018年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全国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如北京、深圳和杭州等纷纷发布相关政策,支持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北京发布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中强调了概念验证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即提供资金支持和一系列服务,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评估、技术可行性分析、工程样机生产等。深圳的《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资助管理办法》更是通过“先建设、后认定”的方式,为概念验证中心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杭州市的做法,杭州发布的《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提出了打造“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的宏伟目标。杭州市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推动300个以上早期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汇聚3000名以上的技术转移专业人才,这一举措不仅表明了概念验证中心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战略中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从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态势来看,概念验证中心已成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验证中心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评估、商业指导等服务,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不仅填补了科研机构与市场之间的空白,也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克服转化难题的有效途径,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逻辑

(一)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模式

概念验证中心在我国的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分别体现了创新的不同路径和依托机构的特点。这两种模式分别是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模式和基于应用驱动的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模式以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核心,起始于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基础研究发现。自主创新模式从基础研究开始,解决从科学到应用转化的核心共性技术问题,寻找基础研究的最佳应用场景,进行产品研发、评价、推广。这种创新模式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高,需要较长的周期和较高的核心能力与创新资源,但一旦成功,其价值极大,甚至可能形成新产业。如西安交通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概念验证+孵化+投资”模式、中国科学院的“3I验证体系”、浙大控股集团与浙江大学共同成立的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等,均是此类模式的代表。

应用驱动创新模式基于产业链协同创新,由创新型龙头企业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需求,驱动产业链上游合作伙伴研发或整合核心技术,设计并开发新的解决方案。这种模式以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为特征,在产品创新和升级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帮助企业完成研发评价和推广。如合肥市基于对重点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入洞察,采取产业股权投资和创新风险投资的手段,推动产业链的创新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创新。依托企业法人和社会资本的模式,如奥咨达与山东产研院共建的计算医学概念验证中心,以及高瓴资本的“Aseed+”种子计划,也是此类模式的典型例子。

概念验证中心的两种主要建设模式各有特点,反映了创新路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自主创新模式强调原始创新,而应用驱动创新模式则侧重于产业链协同创新,两种模式均有助于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产业的加速发展,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通常更趋向于应用驱动创新模式。

(二)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逻辑

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是对当前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教育现实需求的积极响应,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和产业的关键桥梁,不仅负责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组织机构,其核心宗旨在于对职业院校科研人员的创新构想、学术论文或技术成果进行市场化的可行性评估,专注于验证技术成果的市场潜力,筛除那些缺乏市场开发可能性的项目,为有前景的科研及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专业咨询以及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服务,以此推动职业院校的应用研究成果向市场转化。

在实践中,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当地具有创新能力的制造型企业,接受和筛选科技成果,开展多阶段的验证工作,并将验证成功的成果推广至生产现场及市场。这种模式不仅是一个验证平台,也是企业关键技术能力提升和技术体系发展的孵化平台,更是应用型科研成果向企业产品转化的示范平台。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的《TRL白皮书》评估体系,将从技术的萌芽状态到成功应用于某个具体系统或项目的整个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为管理层和科研人员提供了标准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涉及科学与技术知识成果、实验、模拟与工程化、产品化等方面。相较于研究型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通常应用于技术研发领域,如“在工程化阶段考虑最终形式并在实验室环境或使用环境下,对小批量或小规模制备的实物进行关键性能和功能测试”等,因此,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在功能定位、技术成熟度指标、服务范围和资本嫁接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在促进区域发展需求、产业关键技术发展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功能定位上,研究型高校概念验证中心主要致力于推动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通过整合外部资源,支持研发偏向基础科学转化的项目。相比之下,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更侧重于对技术的应用,满足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专业化发展需求。职业院校的概念验证中心依据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聚焦于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并利用校企之间的资源互通,使得技术成果得以有效应用。

是在技术成熟度指标上,在技术成熟度指标的9级分类中,研究型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技术成熟度通常位于2级到4级,侧重于技术概念的提出以及初步验证,在技术成熟度上更为前端。而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则处理相对成熟的技术,主要为技术成熟度3级及以上且应用潜力大的科技成果,涉及前期测试、技术集成、工艺开发以及应用需求在设备中的验证,使技术应用型成果的转化落地。

三是在服务范围上,研究型高校概念验证中心主要是提供创业辅导、项目咨询和概念评估等服务,以解决概念验证阶段研发团队所面临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匮乏等方面的问题。而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则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专注于企业的特定技术领域,提供包括技术验证、成果展示等服务,以及为企业提供新技术的试错和实验平台,同时负责从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产品研发整个阶段。在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的过程中,中心利用学校的实验室与企业的生产车间,提供专业人才培训等后续服务。

四是在资本嫁接上,研究型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私人资本或政府资金,同时提供资本嫁接等增值服务。而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资金投入除了以上渠道,还会设立由合作企业发起的创新基金。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在完成项目验证开始孵化时,协助联系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有效控制项目在早期转化中的风险,为成果的产业化孵化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相关实践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应发挥其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促进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更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和平台,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体系建设。2023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院”)申报的“深圳市智能工业终端概念验证中心”作为首批被认定的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该中心是职业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实践。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将此中心列入第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资助项目,该中心的建立和运营,不仅彰显了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为职业院校助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板。

深信院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借鉴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与多方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同时与宝安区职业训练中心(城市学院)、宝安区智造装备产业科技服务中心共建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服务中心,旨在提供产业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和实训服务,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该中心萌发于2019年成立的深信院湾区中德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基地办”),作为推动中德双边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机构,通过4年多的努力,已建立起国内外先进技术项目库,培养起一支具备科技产品开发、概念验证服务、商业顾问咨询、投融资孵化、项目管理等能力的团队,服务多个国际技术转移项目,包括NVision量子医疗影像项目、欧洲EES太阳能和储能大奖获得者SAX新能源项目等。从实际运营的成效来看,深信院的概念验证中心在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孵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中心基于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和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服务中心两个项目成果,构建了包括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储备库、概念验证软硬件平台、场景应用、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在内的国际生态链。这种以“政产学研金服用”为特点的多元资源和服务能力组合的运营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作为被认定的全国首个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深信院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职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提供直接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在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外,职业院校还应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深信院的“深圳市智能工业终端概念验证中心”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也是职业院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思路的典范。通过这种模式,职业院校可以更有效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发挥科研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为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发展路径

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深信院的案例中已显示出其显著的作用和潜力,探索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发展路径能够为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贯彻科教融汇理念,以“四链融合”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相关文件精神,职业院校应将科教融汇视为一种战略性教育改革理念,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领域不仅仅是教育和科研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多维度、系统性的整合过程,通过科学创新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为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发展,一是在理念上要明确科教融汇的战略定位,将其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二是职业院校需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如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形成更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尤其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三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四是各办学主体应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使得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在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与教育体系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进程中,能够有效推动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首先,需要加强科技、产业与教育部门之间的联动互通,通过对人才需求预测、培养、评价等环节的整体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和促进。其次,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应主动融入创新链,成为连接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关键桥梁,特别是在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最后,发挥科研平台在促进行业人才培养、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以及赋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深信院的概念验证中心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了产学研互动,丰富了合作的创新体系与实践模式。同时,聚焦于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推动校企之间在应用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二)政策上予以引导与支持,完善概念验证中心的配套体系

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对于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还包括大学层面的积极实施和地方政府的有力引导。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有效推动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国家科技创新的步伐。

第一,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支持职业院校依托其区域产业特色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并赋予其明确的导向与定位。如将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纳入学校创新指数等领先评价指标,确保平台朝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方向发展。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明确企业在创新链建设中的功能定位,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积极性。建立健全多种办学主体参与技术创新的常态化决策机制,并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

第二,除政府的有效引导,美国大学概念验证中心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应加强对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能力的支持,解决技术创新早期阶段的关键问题。地方政府应加强对职业院校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的支持力度,为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提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配套资金,加强概念验证中心与知识产权、技术转移部门之间的协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建概念验证中心,可以是单一学院组建,也可以是多所学院联合,甚至包括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鼓励校企共建,并在功能和服务内容上实现多样化。

第三,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体系。引导高职院校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推动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协同发展。同时,政府需要为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的建设,完善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配套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如放宽人事政策、推进科技金融改革、降低科技创业门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力度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体系等。

(三)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激励机制

为促进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有效发展,改革和完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的关键步骤。鉴于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在国内尚属新兴领域,其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构建可以借鉴已有的科技转化部门的有益经验。这种相互学习和借鉴,将为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提供更加成熟、有效的管理方式与操作手段。

第一,进行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对现行的以论文发表、专利获取、奖项获得为主导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突出职业教育在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实际转化中的贡献度,并将其纳入评价指标。激励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过程中,如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并开展合作,积极推动兼顾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综合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施。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职称评审,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体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会同科学技术、教育等部门探索设立技术经纪、知识产权、技术经理等新兴职称类别,把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第二,形成各项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尊重跨界创新型人才的就业和流动规律,持续引进和培养具备技术和商业运作能力的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推出相关政策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包括在落户、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对外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提供签证、居留和就业许可的便利。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与团队给予明显的支持与奖励,特别是在绩效考核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比重,鼓励职业院校教师积极参与校外科研和产学研合作,对跨学科、跨机构、跨领域研究成果给予认定和兑换。

第三,对包括概念验证中心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决策责任实行豁免机制,其关键在于为那些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且未牟取非法利益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保障。这意味着,即使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预见的负面结果或市场响应不佳的情况,只要科研人员在决策过程中保持了适当的职业操守并遵循了既定程序,他们就不会因此承担不对等的责任。此举将极大地鼓舞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活动,也更可能愿意冒险尝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这种责任豁免机制能有效降低科研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勇气,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

(四)明确定位,探索建设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概念验证中心

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构建需遵循科教融汇的战略导向,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功能。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体现出职业院校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为职业院校及其他相关主体提供一个可供实施的行动框架。

首先,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应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特色,专注于特定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与地方产业的联系,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技术研发和概念验证上,中心应强化技术研发和概念验证的功能,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迭代和优化,这不仅包括技术的初步验证,还应涵盖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和市场适应性测试。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尤其是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训,锤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

其次,校企合作和市场联动对于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产教融合的良性互动模式,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合作研发项目,使学校的科研成果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同时,概念验证中心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中心应通过搭建技术展示、成果转移、创业孵化等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评估等服务。

再次,秉持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驱动方向,确保概念验证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以创新驱动中心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支持,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概念验证中心的运行效果和成果转化效率,及时调整和优化运行策略和方向,以确保其目标的实现和高效运作。

最后,推动区域合作与网络建设,鼓励区域内的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相互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建立更广泛的网络和平台,以提升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王俊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林玲,通讯作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2期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