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中 李望梅:什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3/28 10:11:43   阅读:866

摘  要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国家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 “人民至上”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基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征。高等教育学者需要秉持学科独特的立场,解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现象,探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学说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已具备“中国式”基本样态 ,仍需强化 “中国式 ”基本遵循,更需注重 “中国式 ”使命担当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宜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 、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研究规律,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期待为导向、循序渐进 地开展创新与改革 ,更加重视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革 。

什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走过道路的经验概括,也是对中国现代化未来之路的定位定向。这也体现了“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思想和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需要关注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包括学习借鉴国外现代化发展中的先进经验,例如我国近 40 多年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时它更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脱离中国特色,也就是说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不仅有权利,更有可能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之路,这也表明现代化是多元的,不会只产生单一的文明或一种制度模式,而会产生多种现代文明的模式。这不仅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垄断地位,而且也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各自特色实际上涉及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现代化的共同价值与特殊价值的关系。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必然拥有共同价值,没有共同价值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普遍趋势。除了共同价值外,对于具体国家来说,其现代化也有某些特殊价值,他们有权依据这些特殊价值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如“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由此也决定了我国必须依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选择现代化道路。还有在共同价值下,每个国家对各自具体道路可以有特殊选择,比如“公平”是社会现代化发展共同的核心价值,而我国坚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面向全体、更加彻底的公平。就如何对待世界现代化的共同价值与国情特色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显然,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既主张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强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由此可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非要否定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这便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并不完全要具有独有性,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未必要完全是中国独创的,或是与其他国家完全不一样的。而是现代化的中国式或中国特色,可以具有一种完全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具有在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基础上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独特性。值得特别提及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比如,20 世纪 70 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①与今天所说的“中国式现代化”,无论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它们具有各自时代的特征。这也意味着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或用今天的现代化标准去简单评价过去的现代化。而当前在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也需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因此,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当代的发展无疑会彰显出这个时代的特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内在关联和统一性的角度来看,当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独特特征。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仅可以表征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而且也能够成就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而真正成就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不仅要切实落实党的全面领导,而且要不断增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能力,尊重和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把全面领导与善于领导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中。比如,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近年来我们着力建立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形成大中小幼德育的有效衔接机制,从而保证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当说,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既是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使然,同时也反映了党对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比如,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和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党善于领导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伟大能力,体现了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特征、规律和趋势的精准把握和遵循。

二、基于国家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专设了一个独立章节论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作为最大的民生给予优先发展,而且它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显然这一战略定位具有鲜明的国家需求导向,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国家战略的思想。当前,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正是基于国家需求作出的战略选择,集中体现在高校学科建设上,比如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目标。虽然首轮“双一流”建设实施成效明显,但仍然存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同时,在建设重点上,新一轮建设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特别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真正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为指引,并将之作为调整、建设学科的指南,综合考察拟建设学科的匹配度、水平和发展质量等,特别是加大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布局。而现阶段,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更应注重开展有组织科研,以服务国家需求为主要导向。值得提及的是,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建设策略都体现出有组织科研的共同特征,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新时代的有组织科研就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这既需要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厚实的学科积淀优势,创新学术组织结构,开展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也需要以目标为导向,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即“三融”),开展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攻关,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造世界重要的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

三、基于“人民至上”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旨趣就在于结构优化,而与高等教育结构关系密切的是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对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多方面、多着眼点来考量,而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和根本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的构建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旨趣,即着眼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构建和完善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并对每个层类给予应有的制度支持,让人人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进而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分类体系的构建具体体现在: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双一流”建设,注重本科人才培养的“双万计划”,注重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的“双高”计划等。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资助制度体系,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去上大学和完成学业的机会。

四、基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基于共同富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富裕,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由当代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所决定的。这就要求解决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之所以要先破解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是因为没有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全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也就难以体现。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解决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不平衡和中西部内部的高等教育不均衡问题,扩大不同区域人群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缩小高等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教育公平的高质量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历史充分证明,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在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中这一政治和制度优势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历史上这一政治和制度优势曾在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调整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在新时代,推进基于共同富裕的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有赖于这一政治和制度优势。因此,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要在中央总的部署下采取关键举措。正如有学者提出的,只有当政府与市场、高校与社会多元主体紧密协作,东中西部紧密协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指日可待。

2019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由此可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政策上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从现代化的目标意义和过程意义相结合来考察,高等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同样意味着高水平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与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高度一致、相辅相成的。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用系统思维“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这既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等教育分类与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2JJD880035)

来源:原文刊载于《教育科学》2023年1月第39卷 第1期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