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敦荣: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路径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6/2 16:09:30   阅读:931

为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总结《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20年来民办教育法治化历程与主要经验,更好推进民办教育在法治化轨道上健康高质量发展,2023年4月15至16日,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主办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二十周年座谈会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3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开幕式、主题报告、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学术报告、圆桌论坛和大会总结等环节组成。现将主要领导嘉宾讲话和专家学者报告予以陆续刊发。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别敦荣在报告《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路径》中建议,民办高校应加强战略研究,明确战略目标,采取战略行动,利用好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优势,在纷繁复杂的、错综混乱的情况下锚定自主建设、自主发展的目标,一心一意抓好高质量发展问题。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报告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非常高兴受邀参加这个论坛,当然也非常感谢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聘我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关于民办教育,我比较了解的还是民办高等教育,所以今天我主要围绕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一些问题跟大家分享交流。当然,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与幼儿园、中小学关系也很密切,我所谈的内容和幼儿园、中小学可能也有一定关联。

今天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探讨:

第一,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形势。我们怎么看待形势?从昨天到今天,很多报告人都谈到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民办高校究竟应该怎么看?我把我的一些想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第二,民办高校在现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什么?昨天到今天有些专家也都谈到了任务,我这里也有一些看法。第三,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怎么来考虑学校究竟应该怎么发展,往哪里发展?

首先,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形势。第一,民办高校或者民办高等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再是二十年前的状态。2000年以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积累,现在占整个高等教育不管是高校数还是在校生人数都达到了1/4的比例。这个比例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再是可有可无,不再是补充,而是不可缺少的。第二,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是总体向好的。有一些人认为国家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形势不一定是积极的,尤其从生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第三,在三年的疫情以后,也包括现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一些新态势。从这些角度来看,中国高等教育未来一个时期还会有新的变化和大的发展。这是三个基本判断。

我们再结合一些具体情况来做一些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发展的形势,也要看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存量和增量:存量是什么情况,它决定了民办高校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增量看增长点、增长空间在哪儿?从存量的角度来讲,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我们现在有4600多万在学人口,已经超出了美国,美国只有1800万在学人口,这样算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超过美国很多很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不多,人才培养水平差不多,美国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跟中国叫板,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里面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们后面再分析。

从毛入学率角度来讲,现在我们是达到59.6%,接近60%。很多人谈到了,说生源不足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如果简单地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简单地从高考录取率来看,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具体分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包括了所有各年龄段在学的高等教育人口,像研究生就基本上都超出了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年龄范围,我们现在高考录取、高考招生也放宽了年龄限制,也有少量的超龄人口,包括成人高校的人口也都统计在内。如果把这些人都剔除出去,高等教育的净入学率教育部没有公布,我们估计可能在50%左右,也就是还有接近一半或者一半左右的适龄人口没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有一半左右的人没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你就说生源不足?生源不足是我们的高中教育没有培养那么多的可以上大学的人,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呢?刚才佘宇老师谈到了一个问题,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2%,这个比例已经相当之高,再提升的空间还有,还有一点点。这50%左右的人上哪儿去了呢?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怎么把这50%左右的人找到,然后让他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的高校、我们民办高校,生源还是问题吗?讲高等教育的生源枯竭、生源不足,这还是问题吗?至少在未来一段时期是不可能有问题的。这还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刚才佘宇老师讲到老年人口、幼小人口,其实还有中年人口。中年人口的高等教育机会我们还有很多。过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的时候,大量的人接受了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就择业就业了,这一部分人他就活该不再接受高等教育了?我们现在了解的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学人口中,非传统学生的占比一般在30%-40%,有的还更高一点。什么叫非传统学生?就是不是适龄人口。我们现在所指的都是适龄人口,但我们要把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扩大到非传统人口,尤其像高考招生年龄放宽,就意味着给这些非传统人口打开了方便之门。但是,由于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使得这些人现在没办法上大学,没办法来上学。为什么没办法?我们的高等教育排课是从早上八点一直排到晚上,他说“我只有全脱产,跟单位脱离关系了”,这种情况可能吗?很多人到国外,到欧美大学去参观考察过,没有这么排课的。没有那么多的课程,而且排课时间要考虑到学生的状况。这样的话,就方便这些在职人员和普通的学生能够同堂上课学习。如果我们把这个难题解决了,以我们13亿人口的规模,区区五六千万的高等教育在学人口,生源还是问题吗?我们现在是4600多万,再增加1000多万、2000万,高等教育生源还可能不足?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中国高等教育生源不足、以后没有生源,这是个假命题,是简单化的理解高等教育只为适龄人口服务这样一个命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终身化的背景下,这不是一个问题了。

刚才讲到增量的问题,说生源不足。我们从现实讲,这些学生上哪儿去了?上了职业高中。初中的义务教育保持率是相当之高的,99%,也就是说,到了初中毕业的时候,99%的人都在学。接下来就是中考分流,中考分流以后上普通高中可以参加高考,上职业高中过去就直接就业,现在可以有一部分再去参加高考,或者是通过另一种渠道上职业院校,但是比例还是不高。这样一种情况,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源是给分流分走了。20年前职业中学的学生直接就业这个情有可原,因为当时高等教育还不发达,所以高中毕业、中学毕业以后直接去就业已经是高素质劳动力了。但是今天呢?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你现在还是守着职业高中只能去就业、少量的人可以去上学的政策,就严重限制了高等教育的生源,同时也严重限制了上职业高中这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就是一种政策歧视。这种政策歧视不解决,高等教育生源问题从适龄人口的角度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所以,这不是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问题,就是一个政策问题。

生源未来会怎么样?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的人口到2033年是发展趋势的拐点,2033年以后人口趋势开始缓慢下降,到2050年左右开始下降得比较厉害。适龄人口,如果说我们的生育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没有大的改变,这个大致的人口增长轨迹跟我刚才说的不会有大的区别。我们简单地就以适龄人口到2033年作为一个增长峰值的预测,至少我们高等教育还有十年的黄金增长期,我把它叫做现有政策下战略窗口期。对于我们民办院校来讲,抓住这十年左右的战略窗口期,发展好自己,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里我讲一个现象,现在民办高校发展可能面临着,从昨天到今天大家讲的,有些人说彷徨,有些人感到看不到未来是一种什么态势,而我把它叫做一种“暖冬”的现象。这种“暖冬”从2010年左右开始持续到现在都属于冬天,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冬天,但是不像前面那么寒冷。尽管前面好像有专家说,过去是支持鼓励,现在是要规范。过去支持鼓励的时候是因为民办高等教育太弱,还有政策非常不理想,所以要支持鼓励;现在尽管说要规范,规范也是在我们已经发展到了民办高等教育占高等教育1/4这样一个大格局下的一种政策的趋紧。所以,我把它还是叫冬天,但是是“暖冬”,尤其是分类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分类管理带来的问题,我把它叫做“马拉松式”的政策博弈。从中国高等教育的政策来讲,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政策从提出到最后落实,持续十年以上还没有落地的,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呢?分类管理政策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2010年《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在这之前就有酝酿。一个政策从2010年提出到今天还没有正式落地,还在让大家彷徨,还在让大家遴选,还在做选择题,这一政策出现的博弈问题持续时间够长了,相当于跑一场马拉松。而且究竟是今年能解决?明年能解决?后年能解决?谁说得清楚?这个问题不解决,肯定是民办高等教育、民办教育整个事业发展的一个痛点。所以,我把它叫做民办教育发展或者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暖冬”现象,同时也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政策博弈。这也给我们民办高校的发展其实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十来年,应该说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一个彷徨的、缓慢发展的时期,大规模的投入还有,但是已经很少了,很多民办高校的发展也不知道方向在哪儿。当然,有很多人还是在那儿专注地去发展自己,这些人现在应该说是积极的,也是抓住了机遇的。

总体来看,现在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还有一些现实的状况。比如说,民办高校现在是职业院校居多,职业院校居多意味着民办高校的发展上升势头还是有的,而且还是比较大的。另外,民办高校的办学历史大多都不长,这个不长也就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任务。从现在的情况来讲,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还是有战略窗口期的,至少以现有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十年左右的窗口期。当然,再长一点的话,那个时候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可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当然未来十年应该是整个高等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正常发展的一个最后的十年,和我们现在所谓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节奏是不同的,从普及小学教育,普及初中教育,现在到几乎普及高中教育,再到普及高等教育,整个发展节奏不一样,特点也不一样。

第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怎么来看待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这个问题过去没有谈,过去只谈发展建设,现在谈高质量发展,这个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这个转变符合高校发展,也包括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什么叫生命周期规律呢?一般来讲,一所高校从创办到它办好,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1.创业期;2.中兴期;3.成熟期。

在创业阶段,学校要大规模地大兴土木,要建立学科专业,要去招聘师资,要去扩大招生,要不断地去规范自己的办学,这个时候建章立制、建基立业就成为了创业期的主要任务。

创业期的任务基本完成,学校运转正常,办学有保障就进入到中兴阶段。中兴阶段就开始配置起自己的发展优势,充实学校办学的内涵,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这个建设是很专注于学校内部建设的。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完成差不多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到位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也都差不多到位了,这个学校就进入常态化发展状态,它常规的办学也能做出高水平的贡献来,不管在哪个层面,不管是什么类型,都可以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成熟了。

从现在民办高校的发展来看,在座有很多民办高校的举办人、校长们,大家可以想想我们自己的学校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们是处于创业期的任务比较重?还是创业期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我们现在处在中兴期?这个就可以去做出我们自己的判断,根据这样一个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的任务重点,去制定我们相应的发展策略,去抓我们的发展工作,怎么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个人分析来讲,我认为现在整个民办高校的发展大多都处于创业期和中兴期的交汇阶段,创业期的任务还没有完全完成,中兴期的要求已经到来,在这样的一个环节来考虑我们的发展问题。我们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不超过25年,大家过去培训什么的时候,有些学校说我的历史30年,我的35年,这个历史可能有水分,跟我们公办学校有些标榜自己是百年老校,标榜我的历史70年、80年一样,其实这个历史可能都有水分。我说你办了七八十年,现在还是这么个水平,办了一百年也还是这么个状况,不丢人吗?所以,我们民办高校追溯历史的时候不要追溯太久了,要让人家看到15年办到这个水平很不简单,20年的时间已经办得很像样了。30年、25年好像还一般,吹那个历史有什么辉煌呢?认清我们的生命周期,然后来思考学校的发展问题。

在我们分析的,总体上说民办高校在创业期和中兴期的交汇点上面,这个时期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想主要是这么五个方面。它跟最初的学校创建期,刚开始办学的阶段完全不一样了。

1.现在讲,条件要升级发展。最初我们很多学校的建筑已经老化了,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了,在今天这些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很多的设施都要升级换代。怎么样跟上时代的步伐?民办高校没有办学条件的优势,就什么优势也没有,这一点我相信大家应该能够认同。办学条件的优势建立不起来,你这个学校怎么能让大家放心?你说“我因陋就简”,那是培训,那不是正规的高等教育。

2.现在民办高校很多都有3万多人、2万多人、1万多人,现在全国民办高校的平均规模11000人,这不小了。大家知道,在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1999年,当时全国公办高校追求的平均规模都只有5000人,我们现在平均规模就11000人。都是大规模的学校,万人大学、几万人大学。我们的学科专业基本建立起来了,尽管我们很多的学校没有任何的学科概念,但是我们是有学科的。我们很多领导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抓学科,我们就把学科办起来了。

现在来讲,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考虑学科专业的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教育部讲了,现在要进行20%的学科专业的调整。对于我们民办高校,这个任务可能更艰巨。为什么更艰巨?因为我们很多专业办起来是白手起家,毫无关联,并没有考虑到我为什么要办这个专业,我们只考虑到社会需求,现在就业好、招生好,我就把这个专业办起来。现在正规化了,要进行中兴期的建设,必须把学科专业的结构优化起来,这个结构应当是合理的,这个结构应当是互补的、融合的,应该是所有学科专业能够相互支撑、共同地办出高质量,而不是每一个专业孤立的几个人在那里折腾。所以,学科专业的结构优化和完善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任务。

3.体制机制的问题。民办高校的最大优势就是体制机制,但是很可惜的是,可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都没有把这个体制机制用足、用好。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的优势应该用来增强我们的办学实力,提高我们的办学效率。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好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应该会比较顺、比较好。

4.整体的办学水平怎么能更高?办学水平的提高与学生、老师、教学、科研关系至为密切。怎么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尽管很多民办高校现在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人对于民办学校,包括高职院校、民办高职学院的老师们是不是要做科研还心存疑虑;有的说他写的文章都是垃圾文章,除了自己看以外其他人都不看。那还要不要科研?我个人觉得,就我们中国高等教育来讲,要教师做科研主要目的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为了让他拿创新性的成果、做原创性的贡献,主要是为了让这些老师们来进一步地锻炼自己。

我们的老师们,大家想想我们在1999年扩招的时候,全国高校的教师40多万。我们现在全国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的教师在内,一共是多少人呢?180多万。原先的40多万至少有20万应该退休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160万以上的老师教龄应该不到20年。这我们就能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现在高校教师队伍是年轻化的。60岁以上的人、60后在学校里面是极小的一个占比,70后人数也不太多,80后是主体,现在更多的是90后在补充了。那你想,以我们现有的教师规模和水平、任职年限,你要我们的高等教育有多么高的水平?很难很难,不能期望太高。对我们民办高校来讲,情况可能更严重一点。我们讲现在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办学,可能还不能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不提高教师的水平。

再来谈民办高校的学生。我们知道民办高校,中国高校的招生是分轨招生,先公办再民办,先本科再高职院校。而且是按分数来的,这个分数低了200分、300分。低100分我个人觉得差别不大,但是低到200分、300分的时候,可能人的智力水平没有大问题,但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是问题了,学习方法是问题了。我们民办高校怎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你要高质量办学也不现实。

5.文化建设的问题。民办高校要有自己的文化,民办高校要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文化,这才能把民办高校的特色发挥出来。今天胡建波董事长在这里,我到他那个学校就感觉他那个学校的文化好像跟其他高校的不太一样,不只是跟公办高校不一样,跟民办高校也不一样,而他这种不一样是把民办高校的优势发挥得非常充分,这样一种文化让大家觉得大学就应该是这样的。公办高校可能很难做到,我们公办高校天天在那里学习,校园里的那些标语、口号,校园里面立了很多石头,要自强不息。我说你干吗不把那石头倒下来,让学生们坐在上面坐一坐、躺一躺,那个石头才能跟这个学生产生故事。这个学生毕业以后,十年、二十年回到学校,说“那个地方我们经常去,那个石头还在不在?我们去看看”。如果有的男同学、女同学在一起,在那个石头那边还山盟海誓过,然后再去看看那个石头还在不在。他绝对不会说那个地方有个“自强不息”我们再去看一看的。这就是讲校园里面物质条件的建设要跟人发生关系,那些石头要跟学生、跟老师建立联系、发生故事,它才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那个石头叫“文化石”,你不是在上面刻几个字“厚德载物”,它就是“文化石”了,就是刻了自强摩崖石刻,那也要到几百年以后才成为文物。

所以,从我们学校来讲,民办高校抓文化建设,我们董事长就可以抓,校长就可以抓。所以,我们讲民办学校的优势发挥它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把文化建设好,我们民办学校的办学可能会更节约时间。

把这些任务如果能够考虑好,特别是把这些任务能够协调好,抓住重点,抓住问题关键点,然后来进行重点建设,突破性的发展,我们民办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太难的事情。现在办大学不是困难的事情,常识大家都会、都知道。但是,怎么把学校办好?就是我们违背了常识、不按常识做,它就办不好。公办学校如此,民办学校更是如此。

最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我个人研究大学办学,高校的办学,发现大致两条路径:一条是常规的路径,一条是战略的路径。我叫常规办学和战略办学,而它带来的结果也是两种:常规的发展和战略的发展。

常规的办学和常规的发展之间关系密切,这是学校的主体部分。学校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战略,那个学校要乱套的,不仅学校自己办不好,政府部门也会监管,那是折腾。学校有他的办学的节律,这个节律是什么呢?学生一招进来,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还是研究生,招进来教学计划已经制定好了,课程排课的顺序已经做好了,所有要做的教学活动都已经设计出来了,你就按部就班的一学期、一学期地去做去实施,这就是常规办学。这个秩序是学校稳步发展、不断地做出自己贡献的保证。你不能教学计划年年变,所以,常规办学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所学校只有常规办学,这个学校办不好。

为什么办不好?是在今天办不好。因为今天我们要提高效率,我们要讲竞争,要讲高质量发展、快速发展。因为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那种常规发展最后能够成就大学的是在历史上那个时期,19世纪以前大学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常规发展,没有任何战略,没有任何的其他策略。但是,20世纪中期以来的大学发展,选择“战略发展+常规发展”来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而且战略发展在今天几乎成为了一个共识,几乎所有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必走战略发展之路。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常规发展的同时明确学校发展的战略,通过战略性的建设实现学校新的突破。这样一种发展我想应该是我们民办高校去尝试的,是民办高校真正能够发展好的一条必由之路。

战略发展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我这里只谈三个方面。要把战略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想明白、想清楚。战略发展必须有战略。我们很多学校都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十年规划、五年规划,这些规划很多都是常规发展规划,它没有战略。战略发展必须有战略,战略规划必须以战略为核心,以战略为核心来构建学校发展的框架和格局。战略是什么呢?战略有很多要素,根据我的研究,其中有三大核心要素:战略愿景、战略目标和战略行动。

战略愿景就是长远发展的图景。我们一所学校,我想把它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大学有大学的样子,一定要把大学自身的规律掌握了,然后构建起我们这个学校所应有的样子,这是大学的战略愿景或者战略图景。能想清楚吗?该想清楚了。你的学校50年以后、80年以后、100年以后应该是什么样的,你想不清楚,有人可以想得清楚,因为高等教育研究、大学研究的人很多,我们自己想不清楚,可以找人来帮助一起想,借助于外脑跟我们共同想。我们中国人想不清楚,我可以建立国际的咨询团、咨询专家组来跟我们一起想。现在世界上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都有,没有说我这个学校是特例,不可能符合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的那个样子。不可能,一定有我们这种学校的成功的范例,这个战略图景可以想清楚。在中国找不到这个模板,我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去找;即便找不到一所,我可以把多所学校、很多学校的优势或者是特点集成,来构建我们自己的战略愿景。

战略目标。我们很多学校做战略规划,提出很多的发展设想、发展目标,这个对。但是我理解的战略目标是我们把战略图景、愿景想明白了,这个学校的理想的样态画出来了,我们现在平地到那个地方去应该有一段比较长的路,30年、50年,甚至可能更长,取决于我们的资源、决心、策略,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来构建我们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阶段式的,这个阶段式的目标串联起来就构成一个目标链,这个目标链就把我们学校未来发展的道路给铺出来了。我们学校要发展,我们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来,围绕一段时期的目标来建设和发展。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新建大学的成功经验就是只做必要的事情。什么叫只做必要的事情呢?我们这个学校不要做其他无关的事,我们是集约式发展,抓住我们要建设的去发展,这样建立起一个快速发展、集约发展的道路,这样的学校成功概率才会比较高。

战略行动是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当下,我们该做什么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尤其是解决我们的“卡脖子”问题?学校也有“卡脖子”问题,有些“卡脖子”问题今天还解决不了,明天也解决不了,就放在那里。但是,有些问题是我们可以解决的,我们优先把它解决好,在这些方面要采取重大的行动,集中资源、集中人力、集中精力来重点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可能十年、八年以后,它的效果就越来越大,整个学校的格局就会有大的改变,面貌会焕然一新,这样的发展才是我们说的战略发展。所以,战略发展追求的不是办学规模增长几百人,建筑面积又增长多少平方米,不是这样简单的发展,而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远的格局性的变化。

总体来看,我讲民办高校的发展叫做“形势向好但是任务很艰巨,大有可为”。要大有可为,我们需要利用好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优势,在纷繁复杂的、错综混乱的情况下锚定自主建设、自主发展的目标,一心一意抓好我们的高质量发展问题。

这就是我跟大家分享交流的一些想法,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整 理:龚国银

编 辑:闫佳裕

审 核:丁秀棠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