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2023/8/17 11:52:35   阅读:132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积蓄前行力量。

广东省高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8月5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广东人民出版社承办的广东省高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召开。来自全省高校、社科机构、企业的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研究生等100多人参加会议,其中有11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会议还收录20篇优秀论文。现将演讲和论文的主要思想观点综述如下。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积蓄前行力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丁晋清研究员认为,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对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奋斗目标,推进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对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秀美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高度概括与深刻总结,其中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深刻阐述不仅揭示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破解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基因密码。充分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就能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内在逻辑体系和路径。五邑大学张桂荣老师、赵海泉老师在论文中提到,马克思开创的文化理论之所以在中国这100多年来得到传播、发展和创新,是因为在中国大地上摒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经院式解读和教条式模仿,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思想要素和精神力量,还要回到中华民族在传承、发展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与智慧,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第二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浩教授认为,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何以能够结合、二者结合为什么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和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他建议,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把握相关认知演变,破除二元对立思维困局,在切实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李飏研究员在论文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传统复兴模式、马克思和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超越,打破了西方以资本单向度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范式,走出了一条东方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光明之路,创新和发展了东方社会理论。这充分表明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伟大力量。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施保国教授的论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中华文化创新空间、创立并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体性等多维度,探究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向与路径。广东理工学院刘美芳老师、王琦老师的论文从社会治理主体的构建、社会矛盾的调和、社会财富的分配、社会理想的实现四个方面阐释孔子的社会治理主张,为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发展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模式、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启发和借鉴。

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高校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高校理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己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魏中林教授认为,高校具有学科荟萃、人才集聚、智力丰厚的优势,是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产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承担着传承创新文化、建设现代文明和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固守正创新、坚守立德树人、坚持文明互鉴,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入思考和研究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力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委专职副书记王红表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校一直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挖掘和发扬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以博雅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师、生、家、国”四维教育模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铸牢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根。该校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郭海鹏教授向大家分享了成功的办学案例与育人成果,展示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所做的积极探索。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中方负责人肖松山提出,大学教育要厚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肩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贯穿着“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思维方式。五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运华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五邑大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使侨乡文化研究与转化契合国家和广东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已建成全国唯一的“侨乡文化与遗产”省级重点学科。广州软件学院马波副教授的论文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应具有的新时代意蕴及建构向度作了分析和探讨,为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思考。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陈建榕老师的论文认为,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教师、课程、制度三方面系统规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 “师德为先”为目标,注重“德艺周厚”,强调“知行合一”,重视“感悟践行”,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广东理工学院孙贵法老师、叶瑞庭老师、张德华老师的论文将《易传》的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四维发展。广东财经大学潘博成老师的论文以广州为范围,将红色资源与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探讨新文科背景下文旅策划类课程的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形成“理解现实需求—认知文化资源—完成项目策划”总体教学设计思路,实现文旅策划类课程对各类红色元素的多节点与多环节有效融合,以达到新时代育人目标。韶关学院黎洁仪老师、刘带老师和杨红英教授的论文结合本校实际,分别认为“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集教、育、研、创为一体的“非遗”高校传承生态系统;在新时代保护和利用粤、湘、赣“红三角”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是发展先进的革命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要求,有助于切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与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谈及如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怎样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世界贡献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魏中林指出,高校要全面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发展史,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参与再创中华文明新辉煌。要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有机结合,致力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高校还应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和途径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积极主动参与重大国际教育议题研究、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和国际教育治理,积极主动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还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新型智库建设,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学术出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认为,学术出版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研究,要抓住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性逻辑,开发利用好丰厚的文化资源,寻求先进的对外传播交流手段与路径,注重有用有效的话语表达与叙事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河则结合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在服务国家战略、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学术出版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希望与高校、社科界构建更为紧密、互信、高效的学术出版共同体,努力探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出版新路径,积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思想创新、科学发现、技术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助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广东出版人的贡献。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院长文远竹教授认为,广东作为“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充分挖掘岭南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改革开放精神,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王红表示,UIC的毕业生中有81%选择出国或出境留学,其中超过83%的学生前往全球百强名校,此外每年还有大批在校生通过海外暑期项目、交换生项目出国学习生活。她认为,这些学生不仅是海外留学生,更是对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广东理工学院廖永安老师的论文利用python爬虫技术,爬取了某大型B站关键词为“粤剧”、综合排名为前一百的视频的所有评论和弹幕,对网络兴起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变化发展进行观察和思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创作成本的降低为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人民有广泛参与文化和文艺产品创作的条件和途径,观众对爱国主义、传统音乐审美、地方曲艺和家乡情结表达了积极的倾向。广东工业大学罗思诚老师的论文提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高校应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助力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学院院长赵龙跃教授在论文中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国际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发挥中国高校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蚁淳老师的论文从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角度切入,提出增进中医药文化自信自强、铸就中医药文化新辉煌的现实路径,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展示中医药文化优势,赢得国际社会尊重。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左兵研究员的论文以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33位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海外留学经历对大学教师信念及其教学行为的影响,建议引导教师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中,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汕头大学博士生赵彬的论文认为,促进泰国华文教育发展,要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与本土化,借助现代科技力量赋能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发挥孔子学院的文化支持作用,助力泰国华文教育转型升级。



【本综述原发表于2023年8月15日南方杂志(中共广东省委主办),执笔:贺义梅、汤贞敏】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后座302

联系电话:020-33970796

粤ICP备2022028984号

扫一扫 关注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gdsgdjy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