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从教育信息化发展起步阶段、发力阶段、1.0阶段、2.0阶段到当前的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我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有力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持续深化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交流,对于我国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实样态:初步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综合集成平台,是教育系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有效载体,是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持续推进建设并充分运用平台,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动能,把制度优势和规模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的新优势。教育部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选定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青海等18个省市开展平台试点工作。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谋划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教育强国大调研”专项工作,为了解试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师生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方向,调研组在文献梳理与政策分析基础上,选择北京、上海、湖南、黑龙江等18个省份,就“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深化”主题开展专项调研。围绕调研提纲,聚焦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与其中10个省的教育厅相关部门代表、28所学校负责人、63名教师、85名学生,就平台的实际使用情况、主要存在问题、可能影响因素、相关意见建议等展开访谈,全方位了解平台运行应用的现实样态。
(一)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国家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搭建形成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运行“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教师能力提升中心”“教材资源中心”和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模块,服务数字化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截至2022年底,平台已汇聚各类资源556万余条,其中,视频47万余条、图文13万余条,已接入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854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628门、视频公开课2222门,累计访客2.77亿人,单日访问最高814万余人、最低222万余人,数字化资源总量和质量大幅提高,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为教学改革和治理变革提供了重要保障。据统计,平台上线一年以来(截至2023年6月20日),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浏览量超过260亿次,访客量超过19.2亿人次。其中,职业教育平台上线130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7100门在线精品课,2400门视频公开课,520万条教学资源,注册用户2200余万人。
平台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旨在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平台上线以来,各地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资源开发遴选、优质资源应用的有效机制,为国家平台优化资源存量、扩大资源增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应用程度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湖北省、海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4省份积极推进地方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试点。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青海省等10省份开展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整省试点,312所职业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数字校园建设试点,职业学校校本数据中心和数字化基础条件建设加速推进。
1.教学资源库和在线精品课的供给数量逐渐丰富
各地各校发挥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的责任主体作用,制定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管理办法,规范资源选用、评价、督导和学分认定等管理制度,将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做到线上与线下同管理、同部署。截至目前,各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加入国家平台的数量及比例见图1、图2,省级和校级资源占据主体地位,为国家平台提供了各具特色的优质资源。
2.优质资源的应用机制逐步健全
各地各校积极完善平台资源建设与应用保障体系,推进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变革,更好服务课堂教学,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例如,北京市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的原则,制定《北京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方案》,完善智慧教育平台总体架构设计,要求各高等职业学校广泛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优先服务师生和社会急需,完成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任务。上海市建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指导各区各校加快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上海的应用及发展,重点聚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管理服务提高。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多项新机制,形成“多方协同共建”的凝聚力。一是建立教育部和自治区政府同部署、同推进的“部区共建”机制;二是建立全国知名专家团队献计献策的“专家帮建”机制;三是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四是建立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机制;五是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学校”合作共建机制。青海省将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列为年度重点工程,按照“国家平台+本地特色”融合应用的原则,建立形成了覆盖主要专业和课程的国家、省、校三级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有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改革。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生态逐步构建
深化应用平台是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平台,提高其功能和性能,不断提高平台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平台上线以来,各地各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教师因材施教、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1.用好用活国家平台,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湖南省以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分项试点省份为契机,突出“抓应用、促发展”,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通过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开发湖湘特色资源、加强国省平台联动,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步伐,努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职业院校教师注册率达到89.3%,应用平台开展线上学习的学生超过100万人,课程覆盖率达77.3%。平台资源以基础课程为主,协同建设104门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一批编排方式科学、配套资源丰富、呈现形式灵活、信息技术应用适当的融媒体教材。以区域支柱产业为重点,遴选建设十大行业数字博物馆,介绍行业前景、发展全貌,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对标国家技术规范,结合湖南区域特色和产业需求,建设“大国长技”湖南智慧教育平台,构建“理想启航”“开源课程”“虚拟仿真”等6大特色资源体系,汇聚“行企校”优质课程资源、虚拟仿真资源150TB,有效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
2.创新优质资源共享模式,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为用好国家平台以及各类平台资源,各地各校积极创新优质资源共享模式,拓宽数字化应用渠道,保障高校师生数字化教学需求。陕西省作为首批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试点省份之一,深入开展“慕课西行2.0”行动,以共享名师课堂为特征,以教学环境平台为基础,以学校或学院为单元,以开课团队和选课团队密切合作为关键,以“共育一流课程”为抓手,依托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在中西部百所高校培育千门一流课程、培训万名任课教师,打造优质慕课助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新支点。通过东西部高校精准合作,为广大学生量身打造高质量的课堂,以数字变革促教育公平高效。
3.深化应用国家就业平台,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为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2021年起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国家智慧教育24365就业平台,搭建个性化的“人职匹配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学生成长大数据仓库和职业需求大数据仓库,实时抓取河南宇通、星联集团、中兴大数据等2400余家企业3.4万余个符合学生岗位的大数据,为学生建立“就业岗位池”,开展针对性的访企拓岗,为学生提供近5000个就业岗位和6000余个实习岗位。学校基于就业岗位信息,从薪资、工作地、综合素养、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等30多个维度,对岗位进行画像分析,形成岗位需求图谱,为学生提供满足需求的岗位信息。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梳理形成学校10个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行业—专业—职位—技能”数据字典,对照数据字典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16%。
存在问题:亟需进一步深化应用平台
调研组以问题形式设计和编写访谈提纲,以被访者的回答作为测量依据,然后遵从访谈提纲,运用恰当的访谈技巧,注重对访谈过程的适当控制,围绕学习支持和学习内容两个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对学生和部分教师展开半结构化访谈调查,挖掘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经过分析文本、按照三级编码程序进行编码、归类属性等步骤,整理和解读访谈调查资料,对相对分散的访谈原始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形成相互支持的证据与结论。具体表现为四方面。
(一)平台功能缺失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调研结果显示,平台可能存在功能缺失或者不完善的情况,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平台上的使用体验不佳,降低用户对平台的使用积极性。
1.平台学习支持的友好度尚需提升
访谈调查结果表明,有8.5%的受访者完全认同当前平台的学习支持,而认为学习支持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观点占91.4%,访谈对象针对主流观点所给出的理由主要包括四点。一是关于平台界面设计。学习者为了快速找到所学内容,会习惯性地在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但是目前平台的搜索栏还不能完全支持内容搜索,只能显现部分资源类型”。另外,“当前平台界面颜色比较单一,不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建议可以增加艺术感和美感,还可以将一些符合专业的特色内容注入进来”。二是关于平台功能设计。“当前平台功能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是以设计者的思维和风格呈现”。另外,“平台界面设计还不是那么友好,平台服务模式仍没有脱离教师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平台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建议应该设计得符合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习惯”。三是关于用户体验。“目前访问平台时呈现的响应速度还相对有些缓慢”。“建议增加手机客户端,有时无法通过电脑登陆,会觉得不方便”。四是关于互动条件。“当前平台的激励措施尚缺乏,而缺乏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平台资源建设者和学习者的积极性”。“希望平台能具备类似游戏的奖励功能,学习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小小的奖励,不需要很多。适当的奖励会促使学习者更有学习兴趣”。
归纳下来,当前平台的学习支持可能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技术功能相对较少、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教学支持相对弱化等。平台较多专注于资源内容本身,以介绍信息为主,较少考虑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尚未实现实时同步,或虽采用学习支持服务,却未能完全符合学习者实际,学习支持服务内容尚未能够完全解决学习者存在的问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削弱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用户体验的满意程度。
2.平台学习内容的优异性有待提高
访谈调查结果表明,有18.2%的受访者完全认同当前平台的学习内容,而认为学习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观点占81.8%,访谈对象针对主流观点给出的理由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关于内容的稳定性。“当访问平台中某一视频公开课时,会存在响应不及时等不稳定和卡顿现象”。二是关于内容的新颖性。“当前平台资源数量繁多,比如输入‘焊接方法与设备’,在智慧职教和智慧高教平台上均有呈现,需要比较后做出选择。同时,相比较于通过其他方式下载和购买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略显不足”。三是关于内容的颗粒化。“目前资源是按照专业大类进行分类,未能够细分到专业,颗粒度仍显较粗。当遇到感兴趣的专业核心问题或难点问题时,希望可以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归纳下来,当前平台的学习内容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稳定性和新颖性相对不够、颗粒化程度不足等。平台上的学习内容虽然能够满足学习者对平台学习的基本需求,能够体现出开放式教育所拥有的资源分享与知识传播的基本设计初衷,但优质资源因为教学模式的限制而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导致课程在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积极投入、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继而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无法呈现用户行为与混合式教学模式规律相符合的强相关性,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负担。
(二)标准化问题限制平台资源的整合
从当前平台的实际应用看,行之有效的教育资源系统或校园大数据平台案例较为鲜见,主要原因是教育大数据的离散化、碎片化和隐性化,造成支撑“教、学、管、评”数据的相对不完备、不准确、不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能化系统架构、图谱化师生画像、适应性学习推送服务、综合素质评价等。访谈对象针对主流观点给出的理由主要包括六点。
一是共性技术基础规范缺失。科学的资源建设是校际以及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重点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平台当前尚需要解决术语、信息编码、信息采集与交换格式、网络和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和其他教育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共性技术标准,进而“突破教育信息化系统跨校跨区域的一体化、校内校外教育服务系统融合中的技术基础标准化问题”。
二是教育教学数据支撑乏力。调查结果显示,平台“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建立教育大数据采集、处理、应用的数据标准”,通过统一教育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各关键环节的数据交互规范和流程,支撑教育大数据平台从采集到分析应用各环节数据无缝联动。
三是教学资源支撑较为缺乏。调查结果显示,平台还需要规范资源库和知识库的标准接口、资源描述、知识表示;建立在线课程、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在线实验和实训、在线考试的标准化信息模型,实现统一的、规范化的描述,建立资源评估标准。通过教学资源支撑技术的标准化、教学资源信息模型的标准化、资源访问接口的标准化,实现跨系统、跨平台的资源互访,使资源服务系统与教育服务系统相对独立。
四是教育教学环境缺少整体谋划。调查结果显示,平台尚需将数字校园、终身学习社区等各级各类教育环境、工具和系统的功能规范、系统接口规范、数据接口和格式规范、基于数据的分析与评价规范等作为一个整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支撑标准体系来考量。
五是教育管理支撑技术标准缺乏全方位覆盖。调查结果显示,平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职业学校画像标准,教育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数据规范,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与其他教育服务系统的接口标准。平台应用需要继续研究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共性基础要求和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特殊要求和规范、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要求,使职业教育管理支撑技术标准全方位覆盖职业学校的各项管理、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服务和管理。
六是审查和准入机制尚存障碍。调查结果显示,平台建设需要建立一套标准符合性测评和认证机制,教育数字化产品的标准符合性准入机制,打通教育数字化服务和产品的技术壁垒,使政府和学校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采集数据等,使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能够更直接地获取数据、进行决策、实施监管。
(三)培训实践不足影响教师平台使用积极性
平台的应用离不开教师群体的积极参与和使用。当前,教师在使用平台过程中面临培训不足、学习曲线陡峭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偏远和落后地区,教师培训不足更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一是培训资源不足降低教师实践机会。平台的运维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设备支持,但是不同学校的网络条件和设备配置存在差异。调查显示,部分学校由于缺乏足够的设施、资源以及稳定的互联网连接来支持平台的正常使用,使得教师难以得到良好的培训和实践机会,进而制约了平台的深化应用。同时,因为缺乏专门的培训组织或培训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数量有限,导致教师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数字化培训。
二是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据调查,某些教育数字化培训未能充分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概念化、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未能帮助教师真正掌握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培训项目较少做到准确、全面地从知识结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出发来制订培训内容。培训形式未能充分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千篇一律,影响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培训评估反馈机制不健全。培训评估是培训效果监督、检验的重要环节,只有对培训进行全面评估,才能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降低培训成本,提高教师的参与兴趣。在现实工作中,有些学校重视数字化培训,却忽视了培训的后期评估和监督,使教师感觉学而无用。也有些学校的培训评估仅对培训内容加以考核,并没有深入到教师的数字化工作行为和态度改变、绩效改善、能力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效益的提升。部分学校缺乏对培训评估的系统记录,缺乏对培训的专业管理,未能建立完整的培训信息系统。
(四)教师自身数字化意识和态度缺失
当前,学校和教师对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都有着强烈的诉求,只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造成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面临困境,直接影响平台的深化应用。
一是对数字化变革教育教学存在浅层次认识。尽管绝大多数教师已逐渐认可了数字化教学的重要价值,也认识到自身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迫切性,但是部分教师将数字化教学简单理解为用数字化手段替代传统教学环节,以数字化媒体代替教师讲授,重视数字资源却轻视活动设计。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实践性及全方位的支撑作用,更没有认识到数字化教学对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作用。
二是对数字化支撑教育教学的简单化应用。认识的浅层次必然导致应用的简单化。当前,教师往往选择多媒体展示、测试训练等形式单一的数字技术应用形式,偏重简单的内容呈现与单向的教学交互。未能将数字技术对教与学全过程加以支持,特别是未能活学活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交互。
优化策略:多方联动综合施策,构建推进平台应用新格局
调研组认为,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职业学校、技术提供商以及师生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协作交流,持续改进平台功能和用户体验,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教师培训和支持力度等。为进一步深化平台应用,提出以下优化对策。
(一)完善数字教育标准体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有效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化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先需要构建数字化服务的规范和标准。为此,建议在已有数字教育标准体系基础上,结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及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相关要求继续研制相关标准。
一是建立平台之间的统一规范。为助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建议围绕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服务和运行,建立起平台之间的统一规范,包括平台体系架构标准、服务接口技术要求、平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标准、平台信息安全管理规范等。
二是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围绕数字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工作,建议研制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开发、应用、共享、融汇等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包括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数字教材相关标准、在线课程信息标准、教育资源内容安全标准及内容服务标准等。
三是刻画数字教育参与者的画像。教育教学参与者数据的采集和数据模型的建立是智慧教育平台提供高质量服务技术的基础。建议研制参与者信息标准,如各类数字画像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教育参与者的安全和权益保护标准等。
四是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为助力数字技术与教育治理的深度融合与决策支持,规范业务协同、流程优化、结构重塑、精准管理,以实现在安全受控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管理和决策体系。建议构建并完善教与学过程数据标准、学习数据分析标准、平台和工具应用数据标准等,实现数据和平台的融通,支持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推动教学评价科学化和个性化,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五是规范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规范教师、学生、管理者和其他参与者在智慧教育平台中的行为,保障智慧教育平台和其他数字化教育环境中相关教育服务正常开展。建议研制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标准,如在线学习活动设计规范、智慧学习环境评价活动设计规范、混合式教学设计规范等;研制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标准,如在线学习行为规范、数字化环境实习实训活动规范等。
六是助力全民终身学习。为实现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目标,建议研制终身学习数据标准、终身学习评价标准、终身学习服务标准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教育参与主体数字素养发展与数字教育产品服务的质量保障,助力人机结合、人技结合下的各级各类教育数字化转型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
(二)搭建个性化资源检索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技术环境下开展学习的关键点,是其作为信息使用用户及其对信息环境的感知。当用户感知到使用该技术是易用的且有用的,用户就会拥有倾向于使用该技术的态度,拥有强烈的使用行为意愿[2]。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系统界面呈现、用户个人背景特征、计算机系统可用性以及用户的愉悦性认知。
因此,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及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等在线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强化平台的资源检索功能,建成自主学习平台、课程搭建平台、行业培训平台及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实现个性化检索。通过系统地分析和规划各种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并适合于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和条件。为了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环境,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是鼓励学生具备适当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作为学习环境设计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与此同时,在设计平台学习环境时,应当借鉴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成果,分析学习的内部机制和影响因素,选择恰当的动机设计模型,设计与开发互动交流的工具,提升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和维持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心,这也是进行有效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设置启发式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习行为会受到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设置启发式的故事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6]。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适当采取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改善学生对平台的学习行为、提高平台使用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同时,根据文献研究,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多与自身目标、个人利益相关联,且多是直接性、近景性学习动机[7]。较少有那种考虑学习的社会意义、社会需要、社会价值等较高认识和境界的远景性动机。对于此种现象,有学者从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利益关系视角展开调查,结果仍表现一致。
可见,学生使用平台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具有较大影响,提高学生使用平台的学习动机重点是激发其内部动机。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平台的优化策略设计过程中,亟需深入分析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不足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增加启发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改善学生学习、生存的环境,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树立自信心,促进全身心的进步和发展。
(四)加强教师数字化培训力度,重构数字化教学模式
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需要以具备独立的数字化教学整合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地设计培训研修内容,支持教师探索数字技术支持下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设计,帮助教师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进而促使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螺旋上升。
一方面,提供体验式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可以为教师提供数字技术支持下教学模式重构的优秀教学案例,也可以让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活动中亲自体验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还可以以真实的教学任务为情境,以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再设计为任务驱动,进而让教师具备对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支持下教与学新模式的具象化认知及直接化理解,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探索数字技术与优质教学设计实践的融合创新。
另一方面,提升数字化教学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将培训所学的数字化教学设计方案实际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尝试和探索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创新与重构,逐渐形成每位教师自身成熟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和稳定的数字化教学能力,逐步实现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提升。
作者:宗诚(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1期